【学记】10触动

作者: 卓韵 | 来源:发表于2019-06-25 09:01 被阅读2次

    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写给谁看的?不是小孩子吗?童话应该就是写给小孩子看吧,我最直接的想法。

    余映潮老师说那是写给不必为了生存在新年之夜于纷纷大雪之中缩于街角快冻僵了还以抖抖的声音叫卖火柴的孩子们看的。

    童话是不穷的小孩看的,那些在家中至少有妈妈或者家庭老师讲故事的孩子。假若富裕孩子在听故事中感动了,那就是播下了同情和善良的种子,这样的小姑娘长大后也有可能成为一位善良的母亲,美好的品德将会一代传一代。

    余老说这是全世界都感激安徒生的理由。

    这样的评价触动了我,童话居然有这种作用,阅读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将好书带给孩子,让他们成为更好的父母,一代传一代。


    我找到余老《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教学实录,最后环节余老也跟学生谈这篇童话写给谁看,引入了梁晓声先生的话:人,需要人道主义的教育。我们没必要再去设想或者重复那样痛苦的生活,但是,我们要把同情心和善良的人性播撒在我们的心中。余老以此结束课堂。

    童话的教学是为了什么?很多老师在处理时会引出作者在批判社会的残酷这一点。孩子们看文章,能看出什么呢?阶级斗争、愤世嫉俗是我们头脑中固有的思想,因而总是有意无意传达给孩子们,然而,孩子们从文本中能天然地有这种批判社会的感受吗?教学,应该是儿童本位的,不能把我们想当然的想法强加给孩子。

    在聂老师的课堂中,有一个环节是说如果你看到了这样的小女孩,你会怎样做。这种假设脱离了时代背景,把孩子带离了“天真的阅读”。换一种说法:如果你是作者,你会安排一些怎样的事发生?这样可减少学生混淆了文学与现实世界的可能性。

    余老犀利地指出我们不了解文学作品,没有驾驭文学作品的知识储备。的确如此,我们只能大概分辨分体,却不晓得各种文体教学的“术语”,比如细节、画面、顺序、线索、情节、手法、笔法等等词语,在我听来有点耳熟,却很少在教学中关注和使用。对文本的信息了解得不全面,教学选点自然分不清主次。

    余老演绎了《乡下人家》和《学奕》两节课,全程我只记下了一个提问:你能生动地描述“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这个句子吗?添枝加叶,描述这个人所想所看。这就是余老所提倡的主问设计,上次听课我就记下了这点,初次认识到要设计主问题,控制碎问碎答,这次的认识更深入了,全课甚至可以没有一个问题,如余老在《余映潮语文教学设计技法80讲》里说的无提问式阅读教学。

    “不将提问作为阅读、讲析课文的抓手,而将‘解决问题’作为历练学生的过程。”
    “不运用提问这种形式仍然要让学生思维泉流奔涌。”

    余老演绎得非常精彩,不只是学生,我也跟着余老在学习这两篇课文,回头猛然发现没有听到问题,却不知不觉地跟着训练。

    听着余老的课,尝试这种技法的心萌动着,实在高,有套路,还要好好揣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记】10触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tmzq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