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历史是个故事,长大后历史是种可能

作者: 聿修 | 来源:发表于2017-08-04 13:12 被阅读0次

    1

    小学写作文为喜获老师在段落上画出的红色波浪线,开启了我往田子本上堆修辞手法的职业生涯,尤其将历史比喻成巨大的车轮用的那叫一个炉火纯青。虽然那时怎么也想不通为啥历史是圆形的,还有为啥老师也觉得历史是圆形的?

    后来直立行走久了,才渐渐感到这其中的必然性。在多数国人心中,历史何止是一个巨轮,更是一辆通勤车不停的往返于两地,其中一个站台叫中国好人史,另一个站台叫中国坏人史。

    2

    袁崇焕被凌迟的那一天,西市口比肩继踵,项背相望,和现在不同当时在场的群众绝不是来吃瓜的,而是来抢肉的,没错,抢袁崇焕的肉。人们视其为明奸,认为他卖国求荣,已到了要食其肉方能泄愤的程度。清朝建国后不久就帮袁崇焕平反了,于是乎我们又开始额手相庆,中国多了一位民族英雄。我们的启蒙历史就是在这样的爱憎分明中度过。

    但历史带给我们的价值却远非于此,当我们舍弃孩提般的故事思维,再次审视历史,会感到其令人窒息的魅力所在。

    所谓的故事思维是指读者的情节导向,能快速的融入到作者的世界中,却再难以跳出,于是将作者的意志当成自己的意志,作者的喜怒哀乐,当作自己的情感宣泄。

    而历史事件的背后往往是有严密的逻辑链条,去探寻这些逻辑,就会发现历史的人物绝不是非黑即白的,它远比我们想象的纠结复杂。历史的魅力正是这种可能性的解释,我们通过去探究这些可能性在历史尽情饕餮。

    3

    罗辑思维中也举过一个袁督师的例子,大多数国人对这事件的感知就停留在冤杀民族英雄,自毁长城上。如若我们仔细研读历史会发现这其实多半一个草民绑架皇权的故事,用现代话来说就是舆论绑架权利。袁崇焕最主要的罪状就是擅杀朝廷总兵毛文龙,而袁崇焕之所以要杀死毛文龙也绝不是罪状上说的未复辽东寸土,养寇自重。

    事实上毛文龙只是当年辽东巡抚王化贞安排在后金背后的小分队最初一共才一百多人,他们的主要作用只是牵制,骚扰敌方,而绝非光复国土,毛文龙也在前期和袁崇焕配合密切对努尔哈赤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最终让袁崇焕坚定杀心的是战略重心的调整,袁崇焕向崇祯许下5年光复辽东的雄心壮志,而事实上连他自己都不相信可以达成这一目标。

    给事中许誉卿问袁崇焕复辽的策略,袁崇焕却说是用这种话安慰皇上。许誉卿说:“皇上英明,怎麽可以随便应对。他日按照期限追求成效,你该怎麽办?”袁崇焕也觉得自己失言了

    回去之后袁督师的战略目标就变成了和后金和谈。但毛文龙的兵士都是从辽东而来不愿受后金奴役的人民,和后金都有着血海深仇,要他们接受和谈却是万万不能,为了国家,为了皇上袁督师只好一狠心将他老战友杀死。

    没想到皇太极却反悔了,偷偷领兵绕过长城直扑京城。崇祯很生气,后果挺严重,心想:“我默认你进行和谈,你杀死了毛文龙我认了,现在和谈没谈成,皇太极都打到北京城下了,从此再也没有力量在后金背后进行牵制了”。

    纵观全局人民的强烈抗金情绪让崇祯无法将和谈摆在桌面上进行,才引发了这一系列的悲剧,他不能明确对袁崇焕说,袁崇焕也不能明确对毛文龙说,大家都要守着仅存的一点默契,如果一旦局面被打破,那就只能惨淡收场。

    4

    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说过“读史应有了解之同情”我们要带着一股温情来看待历史,而不是仅仅给历史中的人物贴上几个标签了事,就像高考时做的那些历年真题,没有人会在看了试卷后想也不想就把答案填上去,那简直是种万恶的浪费。同样我们也不能将历史这一宝贵的财富随意挥霍,探寻历史的可能正是自身价值的一种积累。

    5

    可见读史之时,我们不要只盯住“what”这充其量只能让你在朋友间卖弄一二,而要时时问自己“how”这才是我们借鉴历史的意义所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小时候历史是个故事,长大后历史是种可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tpvl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