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组织在实施精益生产的时候,总是把工具独立来用,其实际效果会大打折扣。
我们熟悉的“八大浪费”、“5S”、“意大利面条图”和“快速换模”等工具,用在哪里比如何用更重要。“用在哪里”面向的是整个生产系统,用系统思维方式去找出瓶颈问题,重点实施,对系统整体产出有直接作用。“如何用”面向的是具体工序,提升的是局部产能,可能会间接提升系统产出,特可能直接导致更多在制品库存,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
01. 精益关注三件事Q,C,D
每家企业每个时期的重点问题不一样,从顾客角度来看,目前组织最大的问题是Q质量问题?C成本问题?还是交期问题?问题很多,需要优先解决最重要的问题。
02. 精益主要解决人的问题
通过提升组织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去实现系统的持续改善,进而提升整个系统的价值有效输出比值。而组织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不仅要把基层员工和各位工程师有效的involve进改善活动中来,还需要培训相关的发现问题,改善问题的知识和技巧,重要的是面对问题的积极态度和及时有效的沟通反馈渠道。
03. 浪费的三种类型:
(1) MUDA:没有增加价值的工作。如等待浪费。
(2) MURI:超负荷工作。即要求工人或机器承担超负荷的工作。比如说搬运过重的物品,推着物品旋转以及做一些危险的工作。这些把人或机器的工作量推到极限。不合理的工作往往导致不正常。
(3) MURA:不平衡的浪费。产量波动带来的影响,为了满足波峰期的要求,我们手里总是握有额外的加工能力,处于波谷的时候,就造成浪费。
其中,MURA浪费影响最大,也最司空见惯,需要改变原有的生产计划和物料配送方式才可以改进。
04. 减少库存的方法:
(1) 优化布局。改变孤岛作业方式,构建连续流,确保零件流动尽可能连续,包括建立U型单元和市场区域(模拟理想客户规律取货的暂存区),避免工人的工作周期变化等。
(2) 均衡化生产。倡导工作的标准化,研究工序工作内容,根据客户需要节拍,运用ECRS方式重新分配各工序工作任务,避免出现瓶颈。
(3) 减少生产批量。一味追求局部设备利用率和局部生产效率,造成交期和库存大批量增加很常见。一般是由该部门的KPI导向和组织倾向导致。通过减小装货容器的容量,加快内部送货节奏,平衡内部需求,完成生产流量。
(4) 增强生产系统的稳定性。记录异常数据,并及时解决,可减少出故障和停滞的次数,进而减少安全库存的数量。更重要的是,通过提升快速换模的速度,相同时间可以多次换模,从而可以多品种小批量生产,进而大幅度减少在制品库存。
(5) 拉动生产。根据顾客需求的速度,安排生产,必要时建立产品超市。预测70%以上是不准确的,按订单生产,客户也有延期拉货的可能性。最好能跟客户生产排程挂钩,得到第一手的准确需求信息。
(6) 标准化半成品生产。研究产品构成,对于大部分产品通用的半成品,采用库存生产,设置合理上下限,客户需求时才安装差异部分,可大幅度提升在制品的通用性,减少成品呆滞。
(7) 牛奶流送货方式。无论是内部物流还是多家供应商送货,都可以尝试送牛奶的方式,实现按实际消耗速度循环送货,尤其物流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的情况下,可以设置固定的送货路线,提升装柜量的同时,减少库存量。
05. 持续改善
通过湖水和岩石的模型,组织可以通过逐步减少库存数量和周转批量,逐步暴露更多问题,提升组织解决问题的能力,标准化,进而实现持续改善。重要的是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包括高层领导的亲自参与和长期效果查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