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陵子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作者拍摄今天在湖北日报新闻频道上看到一文《熊孩子故意猛推孕妇:就因为他还小,更不能放过他!》,作者|周风雅 编辑|闫如意。
原来这消息前几天刷屏网络。
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来自网络文章说:“熊孩子,是一种能激发人暴力因子的生物。小小年纪不学好,长大一定更糟糕。又有一个熊孩子,熊出新高度了。”
网友“@三倍氢二氧一”说,亲戚的一个熊孩子,故意推了孕妇一把,想试试能不能让孕妇流产。
这个举动吓坏了网友:为什么小孩能这么坏?!
孩子,只会说孩子小,只是淘气。
如果用别人的性命开玩笑来淘气,家长不教育,走上社会总会有人替你教育。
1
我前天打包买晚餐回家,等电梯的时候,一个大约6岁左右的男孩,冲我手提的袋子就来几个转圈,袋子在我手里马上荡起秋千,我急忙用手托住。
带孩子的爷爷马上说:“你怎么回事,不听话要打你啊,看把你惯的。”
那孩子像没有听到似的,继续来撕扯我的袋子,我急忙转身护着。他爷爷死命拉着他的胳膊,一起拉扯不停。
进入电梯的时候,一小帅哥在看手机,那孩子注意力立即被帅哥吸引,竟然跳起来去抢夺小帅哥的手机,爷爷急忙拉住他,说告诉他妈妈收拾他。
好在他很快就下了电梯。
这两个举动,足见熊孩子在家霸道惯了,可见家教存在一定的问题。
也许家长又会说,孩子小又不懂事,和孩子计较什么?
今天的不计较,明天的成长路上有给你计较的时候,到时悔恨就晚了。
2
文中有个案例更是经典,足见熊孩子都是家长惯的。
图片来自网络互联网第一场大型“教训熊孩子”战役,是网友“新一君”打响的。
当时,“新一君”的表姐被熊孩子毁坏了几万元的东西——绝版“手办”、多年一点一滴收集起来的动漫、价值万元的耳机。
图片来自网络本该生气的表姐,却反被熊孩子的家长怒骂:“不就是几个破娃娃么,商场5块钱一个,给你100!”“这么大了还玩娃娃,丢不丢人?”
直到提起诉讼以后,熊孩子的父母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
表姐被熊孩子弄坏的是一堆珍藏的手办,手办是现代珍藏性的模型,以人物为主,也有建筑物、车、动物等。
手办作为新一代大人80后、90后的珍贵物品,是熊孩子重点祸害对象。
更可怕的是,熊孩子的家长普遍不明白手办的价值,以为只是路边5块钱、10块钱地摊上就能买的小玩具。
一般这种时候,熊孩子的家长都会搬出了终极理论:“你跟个孩子计较什么?”
实际上,ta还是孩子,才更应该计较,见微知著!
今天,熊孩子搞小破坏,家长觉得只是淘气,是活泼,孩子的天性,没关系。
今天家长的不介意,等明天社会给予惩罚,甚至政府给予教育,那就是进入少管所甚至走进监狱的教育了。
3
之前看到一个警察说的真实案例。
一爷爷特别宠爱他的孙子,如果有人说孙子什么不是,爷爷都会和人理论,总觉得孙子是孩子,没有什么好指责的。
一次爷爷带孙子去商场,孙子看中一款进口玩具,孙子哭闹着要买,爷爷一看价格唏嘘口袋钱不够,就哄孙子说:等爸爸下班了再来买。
就在爷孙俩下自动扶梯的时候,孙子气愤地把爷爷推了下去,爷爷倒着摔下扶梯。紧急送到医院抢救无效,20天后驾鹤西归。
下面这个案例,同样子是熊孩子的杰作。
图片来自网络不知道如此放任孩子的家长,这孩子长大以后会不会视生命为草芥呢?
父母能给你孩子的只有三样东西:第一样是给他们尽可能最好的教育;第二样是给他们树立一个好榜样;第三样是给孩子一个健康的身体。
家长任由惯着孩子,孩子不懂得珍惜生命、不懂得敬畏生命,走上社会总有悔恨的时候。
4
现如今,熊孩子不懂事闯出的大灾小祸频频出现在公众视野里。
据网易报道:今年7月,在长沙瑞都华庭小区,2岁女童被另外两个小孩用电梯带到了18楼,女童走出去后不久就发生了坠楼的悲剧。
如今,“熊孩子”早已成为了网络热词,未成年的“熊孩子”犯错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人们开始讨论家长应该如何管教现在的孩子,才能防止此类恶性事件的发生。
美国有“计时隔离”教育法。
说的是一旦孩子犯了错误,成年人要以自身的权威和引导者的身份,培养孩子弥补错误、承担责任的坚定态度。
在美国,无论是美国的幼儿园还是小学,老师都会立下许多“教室规矩”,这些规矩多而繁琐,大到不许打人、骂人、毁坏公物这样显而易见的准则,小到洗手的方法、坐姿、餐桌礼仪、玩具的摆放方式等。
例如,孩子要练习在楼道里怎么走路,练到没人东张西望、发出怪声;如果老师发出一个口号,孩子必须放下手头的一切活动,安静地注视老师。
艾米丽老师解释了这样做的必要:“规则是自由的保证,每个人都要遵守说话的规则,认真倾听,轮流发言,不打断,不插话,才会有一个良好的环境让每个人都畅所欲言。”
帕萨迪纳的这家幼儿园小班里有个名为夏克的孩子,夏克刚满三岁,比同龄人更活泼。一次吃饭时,他突然把饭盒里的小动物饼干都泼在了地上,引得全班孩子哈哈大笑,他自己也觉得有趣,不觉得犯了错误。
他的老师告诉夏克:“请你吃完饭用扫把扫干净,其他同学走过去的时候注意。”等到他吃完饭,发现地上的饼干有的完好无损,很容易捡起来,有的已经被踩成了碎末。老师把儿童扫把和簸箕准备好,并为夏克示范了如何打扫。
夏克起初想逃避,但被老师告知不清扫干净就不能参加其他游戏活动,于是,在老师的帮助下,夏克一边慢慢地扫,一边眼巴巴地看着其他孩子去玩玩具。这样的事情发生了三四次后,夏克再也不往地上撒东西了。
熟悉美国电影或电视剧的人们总会看到这一幕:当孩子不讲理、乱发脾气时,父母会对他们说“回你的房间去”,孩子听到这句话,就算再不甘心再愤慨,也会乖乖地去房间里待着。
这就是美国家庭教育中的“计时隔离”。
5
孔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事实上,90%以上的美国家庭都会采取“计时隔离”的方法来约束孩子。
当孩子有不良行为,如骂人、抢东西等,家长会要求他暂停手上的活动,一个人冷静一会儿。有些家庭的父母会专门设立“计时隔离椅”,椅子上还写着一行字:“请想想你本人的行为,不过别忘了,我们爱你。”
“计时隔离”的时间要根据孩子的年龄不同、内心冷静下来所需时间不同而确定,一般而言,几岁的孩子就隔离几分钟。
隔离的地点可以是一个没有电视的安静角落,或者是孩子的房间,但必须在父母的视野之内。
隔离结束后,当孩子冷静下来,父母会和孩子讲道理,告诉孩子他的行为是错误的,今后如何改进。
为了更好的教育熊孩子,我们何不学学美国的“计时隔离”教育法,让熊孩子更好地成长,成为家庭和社会有用的人。
网友评论
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