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不单单是小朋友很喜欢问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一连串的为什么就组合成了十万个为什么了,会不会让我们这些父母接不住招呀?!
其实,作为家长的我们,自己有没有觉察到其实我们也很喜欢问为什么? 比如这样的场景:下班回到家,看到孩子把房间的桌上、地上甚至是床上都堆满了玩具,娃娃、小汽车、拼图、积木等等杂七杂八的,关键是孩子已经不玩了,两只眼睛盯着电视在看。本来自己下班就挺累的了,看到乱糟糟的房间,一想到还要花时间、花精力收拾,就会有一股无名之火一样窜上来,忍不住大声呵斥:“为什么你又把房间弄的这么乱,玩好了还不整理起来?!” 或者是孩子在外面玩回来把衣服弄脏了,一进门被你看到,你也会问什么不小心一点把衣服弄的脏兮兮的。为什么这次成绩考的这么差?为什么这么晚回来?为什么、为什么?这样的问题是不是很熟悉?
那么当孩子面对我们的质问时,孩子是能感受到我们愤怒的情绪,他们会在找原因的过程中,有可能为了保护自己不受责罚或是挨骂,会找出一堆的理由,比如上面那个场景不收拾玩具的理由会是:那个是妹妹弄乱的,把责任撇的干干净净。在孩子认为,不是我造成的,就不需要我去承担。而我们听到的感受是,自己做错了事还不承认,更为恼火。
那么这个没有及时收拾玩具的事件有可能就演变成了推脱责任事件,还容易给孩子贴上一些负面标签,亲子关系就会有所影响。孩子在外面玩衣服弄脏了,理由也许会是,被别的小朋友弄脏的,或是摔倒了弄脏的,总之就是找到一堆的理由来逃避自己玩脏的责罚。无形之中呢,会让孩子养成说谎的习惯。
其实孩子们是很单纯和天真的,一开始你问他们都是老实回答,后来发现老实回答还是避免不了挨骂,那就会找一堆的“合情合理”的理由为自己开脱,慢慢就演变成了说谎。我相信,这是我们作为家长都不愿意看到的。
那么,怎么避免类似情况发生呢? 今天,我们就告诉大家一个转换问问题的思维,就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敲黑白啦,重点来啦。怎么转换问问题的思维呢?如果我们能少问一些为什么,多问一些“怎么做”或是“可以做什么”,以“HOW”或是“WHAT”来代替“WHY”。
换句话说,就是少问过去多问未来,少问问题多问机会。
大家有没有发现,当我们在听到被问什么的时候,我们脑海会回到过去,我们在找原因的过程中,会找到一堆的借口,而误以为把这些借口当作是真实的原因。不仅没有很好的解决问题,还花掉了很多不必要的时间。
一个问题问“为什么”会让大脑想到过去,一个问题问“怎么做”或是“做什么”会让大脑想到未来。问题呢是基于过去的,事情已经发生,现状摆在眼前有待解决。而机会是基于未来的,我们可以创造解决的办法。
还是用前面的例子,下班回到家发现房间很乱,这时候不要问“为什么房间这么乱?”可以换成问“既然房间这么乱,晚上我们还需要在房间里好好休息,接下来我们可以怎么做让房间变得舒适呢?” 两个问题稍作转变,那么对方接收到的信息方向完全不同。最终孩子会把很多借口换成了很多的方法。
在导师班有句名言就是“以终为始”,意思是说锁定你的目标,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案例中我们的目标是把房间收拾干净,所以在问问题时直接锁定我们怎么去收拾上,而不是陷入在什么原因造成的。
在NLP上也有句名言叫做“凡事至少有三种以上的选择”,一种选择是没得选择,两种选择是左右为难,三种选择才是选择的开始。在怎么去收拾房间的办法上了,你又可以发问,让孩子想出三种以上解决办法,比如自己一个人去收拾是一种选择,请妹妹一起帮忙是一种选择,与姐姐玩收拾速度谁最快又是一种选择,或是请妈妈帮忙也是一种选择等等。在几种方案中由孩子自行选择怎么去做,这样孩子由被动变主动,做事积极性得到提高,不仅避免了说谎,在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还可以得到锻炼。
知识点说完了,重点就在于实操了。这需要作为家长的我们多一些觉察,当一升起想问“为什么”责怪孩子的念时,在还未说出口前,就有一个拦截的能力,然后把怎么做或是做些什么来发问,让孩子由被动变主动,主动承担起自己的事情自己承担的责任。 换一种方式,就会有不同的人生!
换个思维方式问问题,你会收获不一样的效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