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尽全力,量力而行 原创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2019-01-04 23:20
新年新想 原创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2019-02-05 22:25
像孩子一样 原创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2019-03-16 21:42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原创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2019-03-25 12:28
慈善与形式 原创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2019-04-02 22:09
25岁的我的理想 原创 问题少年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2019-04-06 11:47
伤逝 原创 佚名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2019-04-18 23:12
行走的兔子 A Walking Rabbit 原创 兔子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2019-05-27 16:50
如果你喜欢小王子,点进来吧!IF YOU LIKE THE LITTLE PRINCE, CLICK IT! 原创 问题少年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2019-05-27 16:50
今天,你盖章了吗? 原创 问题少年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2019-05-27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发表于2019-05-3111:25想要练就一种能力,穿过层层干扰人心的迷雾,达到心平气和的真实。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发表于2019-06-01 07:51 兒童節快樂呀!這兩天會寫一篇對比梭羅和朱光潛關於讀書看法的文章,敬請關注哦!
这首歌有种童年的味道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2019-06-03 22:03 或许什么时候听到一种音乐,就触动心弦了呢?心若能动,还有希望~
对微信平台的反思 问题少年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2019-06-05 17:07
蓬蒿之于我 问题少年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2019-06-05 17:07
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之初衷 问题少年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2019-06-05 17:07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之谈读书 问题少年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2019-06-06 17:17
各抒己见谈读书 问题少年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2019-06-06 17:17
端午节月亮还在看着你呢 问题少年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2019-06-07 23:05 六月的第六天,睡在五号车厢的五号中铺,仲夏的五月初五,枕边弯弯的月牙,问道一个香甜的美梦~
逛书店的随遇而安 问题少年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2019-06-17 14:52 逛了书店,偶遇了一些感动的文字,希望也能感动依然在奔波忙碌,亦或者苦闷无聊的你~
Learn from牧羊少年 问题少年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2019-06-28 19:42
昨天,塞纳河的少女托梦给我... 原创 问题少年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2019-06-28 19:42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发表于2019-06-29 22:47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
不再是孩子 原创 问题少年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2019-07-02 22:42
那时年少 原创 问题少年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2019-07-02 22:42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发表于2019-07-04 02:23 在家里, 稻子是稻子, 玉米是玉米, 猫是猫, 狗是狗, 人是人 ta们让彼此活成自己该有的样子, 既相克又相生
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之谈动 问题少年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2019-07-07 14:04
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之谈静 问题少年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2019-07-08 23:47
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之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 问题少年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2019-07-10 14:14
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之谈十字街头 问题少年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2019-07-12 14:13
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之谈多元宇宙 问题少年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2019-07-13 21:11
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之谈升学与选课 原创 问题少年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2019-07-18 00:36
果实成熟,从树上掉落,和树便没有任何关系,人人都可以享受果实的美味,而无需在意它是从哪棵树上落下来的。 ——题记
像孩子一样
原创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2019-03-16 21:42
像孩子一样,因惧怕黑夜而期待光明,在黑暗的恐惧中做着香甜的美梦
像孩子一样,在满是问题的内心世界神游,却依旧对外界保持着天真的好奇心
像孩子一样,可以玩一下午一块不起眼的石头,而允许一只蝴蝶转移Ta片刻的注意力
像孩子一样,敏感脆弱,却用力拥抱着一切可能性,Ta说遍体鳞伤是最美的纹身
像孩子一样,心中的美好是Ta前进的无限动力,即便流泪,流血,甚至死亡
像孩子一样,猝不及防地闯进你的世界,却又悄无声息地离开
像孩子一样,天马行空地想象,脚从没离开过地面,也不问路在何方
像孩子一样,极端地善,却又极端地恶,肆无忌惮地挥霍自己的情绪,既是怒吼的狮子,又是温顺的绵羊
像孩子一样,沉溺孤独,一个永远也走不进的私密空间
像孩子一样,安于现状,却总想着找颗石头击得水面泛起涟漪
像孩子一样,坚持内心的正义,却无法做一个公正的法官
像孩子一样,即便你读懂这一刻的Ta,却看不清Ta下一秒的样子
像孩子一样,做选择时感觉胜于理智,理智让人变成了懦夫
像孩子一样,Ta的沉默、局促和语无伦次,来源内心的复杂多变,词汇运用的乏力
像孩子一样,来自未知,归属未知,没有性别,没有种族,没有年龄,没有语言,没有名字,没有对错,没有定义,没有安全感,没有唯一
像孩子一样,此刻即永恒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原创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2019-03-25 12:28
惬意有人能用精美的语言贴切地书你所想,感叹远古先人凝练精妙的文字闪烁着万千智慧。——题记
在多数作品中,这个“我”,或第一人称,都是排除不用的;在这部书里将会保留下来;本书的主要区别就在于言必称我。我们往往都不记得,毕竟说话的总是第一人称的我。如果我对任何人了解得和对自己同样深刻的话,我就不会这样大谈自己了。遗憾的是,经历的浅薄使我只得局限于这个主题。
——《瓦尔登湖》
断章取义指的是对原文的解读,而我能读完全书的情况不多,从来没有勇气和自信断章取义,当然也没有太多精力和冲动去纠结词句,只是将目前所见做一点自己的思考,并无评价之意,我想作者是会原谅我的,同样读者您也请自便。
常常听人谈到要注意修身,只有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便一直以为修身是个人的起点,可这两个字看似简单却留给人极大的困惑:修身什么意思?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如何修身?找不到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当然,我也庆幸。
可冥冥之中还是让我遇到了这个字眼(姑且认为是古人的智慧),尽管我依旧不能去揣测它的“标准”答案,但似又多得了一些能解惑的知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
依此理解,修身的过程先要经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我想,古代人真是惜字如金吗?还是因为智慧高深,才能用如此简单的语言表达这么丰富的意义?
“格物”,我的理解是去思考身边的人和事。听说王阳明为了懂格物的意思,专门拿着凳子去格庭前的竹子,当然一无所获。我想可能是这片竹子没有落在牛顿手里的苹果幸运,不过至少王阳明是善于思考的人,他通过格竹子的过程更深地体会了格物的意思(听说三年之后才悟出道理)。
何为“物”?一定是事物吗?一定有个所谓的形式吗?我想不是,世间存在的,乃至世间不存在的,只要是成为你思考的对象,都可称为“物”。只要你的想象没有边界,这个“物”便没有界限。我们经常谈读书的重要性,至少当我以考试为目的读书的时候,我没有太多享受读书带给我的美好感受,书中内容不过是考试中出的题目;反而当我有困惑的时候,发现书能够帮助到我的时候,我渐渐能够耐下心来读些书。短短几千年的时间,人类不会发生惊天动地的进化,古人同我们一样智慧,甚至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思想更加丰硕,几百几千年后依然熠熠生辉。他们思想的内涵决不局限于那个时代,甚至远远超越了那个时代。
“格物”重在“格”。如何“格”?当然不是每个人拿个苹果就能成为牛顿,但我想牛顿在他遇到促使他完成万有引力定律的那个苹果之前,已经吃过数不清的苹果了,而那个苹果掉下来的时候,他正好在思考关于神秘力量的问题。因此,格物不在于刻意,有时候还得益于不经意的相遇,恰巧它遇上了一个爱思考的你,恰巧它的存在诱发了你更深的思考。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尽情去享受唐诗带给你的美感,先不去想什么韵律,什么意象,什么平仄,更不用说什么背诵,什么考试,什么表现,说不定你的收获更大。
说到“格物”,我更倾向于用思考而不是研究,提到研究,脑中便是一个身穿白大褂的人正襟危坐,一脸严肃,死死地盯着他的工具。我承认对研究有些不怀好意的偏见,但姑且让研究变得更为接地气一些,成为人人都可以有所作为的“思考”。
当然思考,就是脑袋无所事事地空想吗?我认为的思考是身心共有的行为,不仅仅是想,实践也是思考的一部分。如何思考呢?形式千千万万种,也不是我能概括完全的,我想说的是一种心态。思考应该带着一种开放的心态,或者更简单地来说,小孩子心态。我想牛顿之所以是个杰出的物理学家,在于他的思考范围不仅仅局限于高深的物理知识,不是把他的身份局限在某个家,不是固执己见,而是平易近人,打开视角,“空杯”心态。
“现今有的是哲学教授,但是没有哲学家。然而教授身份是令人羡慕的,因为这种生活曾经是受到羡慕的。做一个哲学家不仅需要有深奥的思想,甚至不仅是要建立一个学派,而是要热爱智慧的哲理,并按照它的要求过纯朴、独立、宽厚和信任的生活。不仅从理论上,而且从实际上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的成就一般是一种朝臣式的,而不是君王式的或男子汉式的成就。他们仅靠墨守成规设法应付生活,几乎和他们的父辈一样,他们绝不会成为更为高尚的人类的先驱。”——《瓦尔登湖》
小孩子就像干净的白纸,尽管他们某些言行是没有意识的,正是因为这样,他们对外界充满了好奇心,他们允许自己的世界充满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小孩子可以兴致勃勃地看一下午蚂蚁搬家,可以提出各种各样上天入地的问题,甚至可以偶然冒出一句你觉得很有哲理的话。当然,这中间确实存在很多危险的成分。
然而真正能够成为一个有意识的“小孩子”,往往变得很艰难,因为“大人”。这里的大人并不指年纪大的人,而是那些拥有东西不多,还认为自己是富翁,关闭了仓库的守财奴。不得不说,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同时让他们学会辨别,成为一个有意识的人是一项很难的工作。往往有了意识,好奇心被磨灭了。
大人们喜欢教给孩子标准答案,美其名曰,靠近标准答案,就会有好成绩,就会得到表扬。我一直是个听话的孩子,从小我的梦想一直是当个老师,其实最大的原因还是我作文很差,写老师不用绞尽脑汁。不过要让我成为斩断孩子想象力的刽子手老师,我大抵是不愿意的。
大人们喜欢用吓唬孩子的方式去保护孩子,他们会说,不要这样做啊,要不然你就要挨屁股哦!他们会说,XXX是大坏蛋,你不要和Ta走在一起,小朋友就不会和你玩了;他们会说,不听话的孩子晚上会被狼外婆吃掉…总觉得,这样的方式是不是少了一点美?但怎样更美一点?
不知道大人对小孩子有多大的影响力,但我想可能不小。路遇一对双胞胎,当时妈妈对其中一个小孩子说,你是姐姐,要让着妹妹哦。我心想,同样的脸,不一样的命运呀!或许这就是大人的灌输,从小孩能够记事开始,他们的生命里就无形地带着大人的影响。不能说好,也不能说不好。我们一直说留守儿童问题,强调家庭的完整性对儿童的影响,我也怀疑,是否没有家长对孩子一定是坏的影响呢?如果你运气差,遇到一个暴力的爸爸,遇到一个尖酸刻薄的妈妈?柏拉图《理想国》中,对儿童实行公养公育,看似从小孩子就变成了孤儿,但倘若从小接受正确的关爱与教育,对国家,对于家庭,对于这个孩子,何尝不是一件好事?澳大利亚家庭育儿节目《同宝》,讲述同性恋家庭收养孩子问题,我庆幸有这样的纪录片反映社会中的一种可能性,而这样的可能性我们国家目前依旧是一种法律不允许的状态,我只是想,如果你不能保证在一个异性恋的国家出现同性恋,那么你如何去质疑一个同性恋家庭养育一个孩子长大后不喜欢异性?就因为它不入主流,就没有存在的可能性?鉴于人是复杂的,你就不能断言性取向是单一的。性取向这个问题似乎是属于孩子自己的判断力,而不能归咎于父母,所以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真正重要的是什么样的教育?家庭之外的影响力又有多大?或许在一个特别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会比普通家庭孩子思维更加开阔,因为看到了不一样的可能性。在我心中,真正良好的教育应该是充满可能性的,长辈可以传授所谓正确的知识,但是必须满足孩子提出问题的权利,给予孩子自己的思考空间,不能以长辈的权威去压制孩子的可能性,相反,在开明的长辈心中,孩子也可以成为他们的老师,引发他们无尽的思考。
如此说来,孩子有格物的潜质,长大后不一定有格物的能力。格物绝不是痛苦地格,不是刻意地格,也不是盲目地格,要有开放的心态,有良好的机遇,有无尽的兴趣,有敏锐的感知力。
格物的过程也就是探索事物规律的过程,帮助你将一团乱线重新理顺,你可以按照自己意图决定将他编织成毛衣还是毛线玩具。不能否认的是很多事物有着共通的规律,举一而反三,省了很多时间。
一个唱歌好听的人不一定成为一个好老师,一个拥有浩繁卷帙的人不一定学富五车,一个走过很多地方的人不一定真正享受旅行,一个整天“之乎者也”的人可能也只是在照本宣科,一个看似什么都没有的人可能有你想象不尽的财富。
“我的邻居说是好的事情,其中的大部分我在心灵深处认为是坏的,如果我对什么事情觉得后悔的话,很可能就是我的好的表现。是哪个魔鬼缠住了我,让我表现得这么好?老人家,你可以说你能说出的最具智慧的话,——你已经活了七十岁,而且活得也还算光荣,——而我听到一个不可抗拒的声音,让我离开这一切。一代人抛弃另一代人的事业,像抛弃搁浅了的船只。”——《瓦尔登湖》
别人给的知识不一定属于你,只有你通过格物获取的知识才属于你,真正拥有多少知识取决于你格物的深度。
对于知识,可能年长的人更有发言权,他们带着长辈慈爱的目光,权威的姿态,对着年轻尚未经历世事的你,做着经验之谈,为你指明前进的方向;然而年轻人尽管放低了姿态,满脸含笑,内心却高傲地扬着头:我的路我自己走!在亲近的人之间,摩擦、矛盾在所难免,往往让人想要逃离,美其名曰,距离产生美。家往往是舒适的港湾,却不能成为自由的天堂。
我想说,你有多大把握相信你拥有的知识?观点的不同不能成为家人相互牵绊的根源,而是每个人对自己的知识过于自信而忘记了格物的空杯心态。
首先必须承认每个人是独立且不能复制的,所以由父母格物所获得的知识不一定适用于其子女,至少在子女未来人生选择上面,子女应该有更多做决定的权利。重要的不是得到某个结果,而是子女和父母都应该接受对方的信息并有所思考,而不是固执己见。
学过数学的人都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然而需要加一个条件:在平面几何中。某些我们熟知的定理在另一种情形便不适用。在人有限的生命中,你很难说你拥有着绝对的真理,而且你所获得的知识也是在祖祖辈辈的经验之上有所突破的。倘若社会只谈一代又一代的复制,可能我们还依旧生活在农耕时代吧。开明的父母不会是单向地灌输,而是不抱有成见地给予,同时坦然地接受,他们无需给子女的一个父母式的“标准答案”,而是鼓励子女去更多探索自己,去寻找自己合理的答案。孝顺的子女也不是一味地委曲求全,只是形式上地去满足父母,还是一种心态上的孝顺,认真对待父母所说的话,有底气有礼貌地给出自己的答案。
“我们被迫如此认真而真诚地活着,尊重我们的生活,否认变革的可能。我们说,这是唯一的生活之道;但是能从一个圆心画出多少半径来,就有多少生活之道。一切变革审视起来都是奇迹,但是这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奇迹。孔子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当一个人把想象中的事情归纳成他理解了的事情时,我可以预见,所有的人最终将以此为基础建立自己的生活。”——《瓦尔登湖》
格物的深度决定知识的多少,对知识的态度也决定格物的能力。
信息交通的便利,让我们的足迹不仅仅不局限于一方土地,我们所谈论的话题也不仅仅局限于家长里短,这个世界的多元化让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可能性,也产生了愈来愈多的问题,不断刷新我们的认知,这无疑会让很多人恐慌,我想是人没有认识到自己思维的有限性,所以才固执地认为自己拥有的就是绝对正确的标准答案,他们恐慌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只有承认自己是贫乏的,才更有能力去容纳新事物,我想这样的人,他们的人生也更加开阔。
人生不正是一次又一次刷新自己的认知吗?但刷新认知不代表否定过去的一切,而是对过去知识的另一种丰富,又多了可能性。
格物和致知是两个相互交织的过程,不是一次性的,不是简单重复性的,每一次格物都有新的知识,每一次获得新知识,又开始更深入地格物。人的内心世界和外在环境都是灵感的无限来源。
何为诚意?“诚”是不虚假,诚意是忠于自己的内心。一个小孩摇头晃脑地念,“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我想多半不是诚意之举,因为这句话虽出自他口,却没有出自他的心。我们经常宣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心并不一定忠诚于它,意有多诚,在于格了多少物,致了多少知。只有更多地意识自己所说的东西,那个东西才能更准确地代表自己。
生活中我们的话往往口是心非,我们说要保护环境,却随地乱扔垃圾;父母说放手不管孩子的前途,还是会隔三差五地担心;孩子总是答应父母要照顾好自己,却依旧忽视自己的一日三餐;一个天天说爱你的人,背后拥有不止一个情人…
诚意之人会更加谨慎地使用自己的言语,想要找到一句贴切形容自己的言语确实是不容易的,况且还有如此多的未知,如此多的不确定;诚意之人对于万事万物保持着更多地谦卑心态;我想大智若愚的人一出口,便是掷地有声,而且说到做到,绝不含糊;同时对于他来说,改变也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就是当他发现自己曾有的知识还能更准确的时候。
当你忠于内心,你已经拥有自己的判断力,便会“正心”。“正”则不歪,你的心不会像墙头的草一样随风摇摆。“正心”就是坚定自己的认知,不轻易地以物喜,以己悲。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焦虑。我们常常因为别人的言论而妄自怀疑自己,甚至否定自己;我们常常羡慕别人舒适的生活,厌恶自己平凡且忙绿;我们常常在意自己的穿着,追随着不着边际的时尚的潮流;我们常常忧愁得不到一份体面的工作,穷酸地混了一辈子;我们常常苦恼没有一份真挚的爱情,害怕自己成为人人笑话的单身狗;我们常常害怕自己变老,年龄的压力让你享受不了生活的美好;我们常常…
困惑、焦虑是人的常态,因为是我们是人,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神。然而“正心”的人不会允许自己长时间地困惑、焦虑,因为他们对自己焦虑的问题想得透彻,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而外界的变化若在自己的控制范围之外,且不足以影响自己的生活,便用一种积极的态度去接受,去和解。
梭罗选择去瓦尔登湖森林中建一所小木屋,仅靠自己双手劳动生活了两年又两个月,不是所有在郊区修个小木屋独自居住的人都是梭罗,我想在那个传统的时代,受到质疑更是在所难免的,然而梭罗之所以是梭罗,便是因为他是坚定了意志去做这样一件事情,他有自己正当且明确的理由,不是嘴上一句空谈,他需要去应对之后两年生活中遇到的一切现实问题,不是理想化的浪漫。
有人认为要赚钱一定要去“大城市”,于是背上大包小包,丢下妻儿远离家乡,而我想大部分人所做的事情和田间挥洒汗水的农民没有本质的区别。他们并没有想清楚钱的问题,所以也很难透彻赚钱的问题,赚钱的问题终究是人本身的问题,是他们的思维局限了自己的作为。
“你是你自己苛刻的监工…你看他那副战战兢兢、鬼鬼祟祟的样子,整天隐隐地提着心吊着胆,既没有什么不朽,也没有什么神圣,而只不过是成了自我评价以及用他自己的行为赢得的名声的奴隶和囚徒而已。比起我们个人的看法来,公众舆论是一个软弱的暴君。正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决定了或者说明了他的命运。”——《瓦尔登湖》
当一个人有底气地面对世界,面对自己所选择的生活时,他可以说是一个修身之人。而齐家,治国,平天下论及个人与外界的关系,又是另外一个范畴,推而广之,又可以探讨一家之言如何信服大众,一本经典如何可以广泛流传,一种潮流如何可以席卷大地…不过暂且将话题先停留在个人,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毛爷爷说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人。
这里我没有谈及道德,尽管我粗浅地了解到谈儒家之说不能回避谈道德,但我认为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不是表面灌输道德的过程,道德是人和世界关系中一套无形的规范,同样是不断在变化的,道德也是人定的,而人是活的,所有的一切都是可以变通的。毫无疑问,道德和人是相互影响的,只是知识短浅的我目前无法更深地触及道德这个话题,想必又是一个很庞大需要很多思考的话题。
在我看来,所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应该是灵活的概念,因为物是无限的,知识是相对的,意和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是对物更透彻的感知,知识便更加准确,意和心也会更加稳固。
以上言论,写于2019年3月24日,其准确性在于能否经受时间的检验,希望未来可以用更加简洁明了的言语去阐释。
你是如何看待这八个字呢?谈谈你的看法吧!
25岁的我的理想
原创 问题少年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2019-04-06 11:47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
反观24岁的我的理想,美好现实但不够长远,容易被形式劳累,是个不能够让身心自由的理想。
“先让自己成为一个健康的人,然后带动身边的人变得更加健康”。
健康的人也免不了被疾病侵扰的时候,健康依然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带动身边的人就更难了,就健康的定义可能都争论不出个结果来。我依然认为身心很重要,没有良好的身心,又怎么去追逐我的理想呢?但健康不是我的目标,是对理想的保障,我不会为了健康而过一辈子,健康是我存在的必须,当你拿掉我的健康的时候,我也无所谓存在,更谈不上理想了。不过能够拿健康当理想的人也不是凡人了。
至于“与志同道合的好友开一个心灵驿站”,倘若这一辈子你都遇不上能与之共事的好伙伴?倘若再也找不到一块干净的土地?
这些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它可能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也可能不是,但终究算不上是个理想。在我心中,理想是一个跳脱了形式的存在,无论我在做什么,都在理想的路上。
25岁的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想成为一个被记住的人。
我想成为一个被记住的人,但不是一个被声名所累的人。不像时代的明星,私生活放置于众目睽睽之下,茶余饭后被当作八卦闲谈,还要大费口舌地与如同空气的人进行毫无意义的自我辩护,蹉跎了本可以做更多有意义的事的光阴;不像被刻成雕塑的名人,被鲜花掩埋,为世人祭奠,却被时间遗忘,人们只记住了他们的名字,他们或许从来没有进入过人心。
我想成为一个隐藏在作品中的人,一个人的力量始终是渺小的,这样的作品不一定是我创造出来的作品,也可以是能够代表我的作品,或许人们从来不知道我姓甚名谁,也不关心我背后的故事,甚至我从未出现过,但我却通过作品被无数时代的人记住。
什么样的作品呢?能够和时间并驾齐驱的作品,只要人存在就依然有价值的作品。
那些被保留在博物馆中的作品?那些屹立在风雨中的雕塑?那些名画?那些石头?那些出现在屏幕中的光影?不,那些消耗巨大人力物力竭力去保护的,那些容易被时间腐蚀,容易为外界改变的便不是我心中的那个作品。我不否认这些作品内在的价值,但人们往往会被形式所累。某个作品越超脱形式,越容易直达人的内心,或许目前我所能想到的,一是文字,一是音乐。
莎士比亚的作品几百年依然活跃在世界各地、各个舞台,可以成为人人手中的书;孔子、老子、苏格拉底、柏拉图的作品几千年来依然为世人津津乐道;同理是音乐,人人都可以演奏音乐,况且人本身就是一件无需借助外在力量的乐器。语言和音乐起初都是口口相传,然后见于书,然后更多样化地被演绎。它不是被一个人拥有,被几个人拥有,只要世间还有平等所在,就能被人人享有。文字稍具体,音乐较抽象,文字和音乐又能够很好地结合,成为人人都可以传唱的歌曲,源于内心又能够直达内心,这中间默契的交流难道不动人心弦吗?
何为一部好作品?能够超越更多界限,为了让人人都能够得到自由的作品。文字和音乐的流传较于其他作品已经更少依赖于物质形式,而好的文字和音乐能更多超越时代的形式,超越人的形式,可以说它不属于任何时代,也不属于任何人,但是每个时代的每个人都能够从中获益。真正能够接受时间淬炼的文字和音乐是高贵的,但它却是亲民的。
还有一种方式被人记住,就是通过人的延续(人,似乎也可以成为一个作品)。总有那么些不如意的父母选择通过培养子女去满足未了的心愿,不得不说是一个聪明的想法,那么我更愿意当一个老师,免去了先成为父母的种种形式的拖累。
可天底下有很多老师,他们只是把老师当做是工作,而没有真正成为老师。他们拥有了老师的形式,但是却没有靠近老师的灵魂。或许换一个不太抽象的表达,“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想成为一个有老师魂的人。
作为老师,理想中可教的知识是什么样的呢?那些无差别的知识,那些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的知识,那些不一定是我独创的知识,还包括我所从外界挖掘的知识,那些无论时代变化,种群变化都能够被传授下去的知识。这些知识能够帮助你更好地成为一个人,不关乎职业、性别、年龄、种族、背景,无论你聪明还是愚笨,健壮还是残疾都能够拥有的知识。
25岁的理想很遥远,可能是这一辈子都实现不了的理想;25岁的理想很无私,因为我希望看到鲜花盛开在山野而不是花园;25岁的理想很庞大,需要拿出千军万马的气势,洞彻人心的智慧,百折不挠的毅力;25岁的理想很现实,一点一滴地积累,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希望25岁的理想能够带着26岁的我、30岁的我、更大岁数的我在山间、水边、城市、原野、大海上幸福热烈地飞奔…
行走的兔子 A Walking Rabbit
原创 兔子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2019-05-27 16:50
别人说我是一只兔子,但我生下来就没有见过自己的父母,所以一直也没有名字,那你可以放心大胆随便称呼我,叫我猪也好,猫也好,小花、小草都行,大不了就叫我“那只兔子"。
我确实也怀疑过自己是不是一只兔子,也可能只是长得像一只兔子。就算是只兔子,那我也是一只奇怪的兔子,我的一只耳朵老是耷拉着,两只耳朵还长短不一,别人笑话我,说什么“两只耳朵竖不起来”;我的头很大,身子却小小的,我跑起来老是摔跤,别人说我应该是头太重了;我是只绿色的兔子,但身上的绿颜色还不一样,我的毛色一截深绿,一截又成了浅绿,别人说我是不是草吃太多,被染了色;我脸上总有红晕,别人却说我是害羞才这样。我不想当兔子,可我不是兔子,那又是什么呢?
从出生以来,我一直住在一个地方,有时睡在洞里,有时睡在草丛中,有时被一只狗追得漫山遍野跑,有时坐在池塘和青蛙聊会天,多数的时候喜欢躲在绿色的阴凉处休息。我最爱下雨天,下雨天唱歌没有人笑话我。我就这样平平淡淡地生活着,好像一辈子应该也就这样了,一年四季,晴天、雨天,就这样变化更替着,那只狗还是漫山遍野地潜伏者,青蛙每年都生很多孩子。
有一天,我认识了一朵从树梢飘来的蒲公英,她真美! 只要有一点风就能欣赏到她曼妙舞姿,她说她是从很远的地方一路跳着舞过来的。我问她天上和地上有什么不一样,她说从天上看,地上的东西都会变得很小很小,我住的地方就像一块大饼,我就像饼上的小芝麻。我问她,“那我住的地方和你来的地方一样吗”?她笑了但是没有告诉我,她说我可以自己去看看。
于是,我就上路了~
Others would think me as a rabbit, but I have never seen my parents since I was born, so I didn't have a name. Then you can call me as you want, a pig, a cat, a flower or... grass! I am ok with that. Or you can just easily name me "that rabbit".
To be honest, I really doubted whether I was a rabbit. Maybe, I just look like a rabbit. Even if I am a rabbit, I am a very strange rabbit. My two ears are not the same long; one of them is too soft to erect. Others laugh at me and tease me "two ears, soft as socks". I have a big head, but a small body. I always tumbled over while running; others would say it should be my heavy head. I am a green rabbit, but I have diffrent greens of my fur, a section wearing deep green color while another light green. Others wonder whether I eat so much grass that I was dyed. I always have a blush of red on my face, but others say because I am so shy. I don't want to be a rabbit. But if not, who else can I be?
I've been living in one place from my birth, sometimes sleeping in a hole, sometimes in the grass. Sometimes I am chased by a dog over the land; sometimes I would sit by the pond and chat with a frog. Most of the time, I like to hide under a green shade and take a wonderful nap. I love rainy days most; nobody laughs at my singing on that day. I just live like this, simply and easily. It seems my whole life would be like this. Four seasons in a year--sunny days, rainy days-- they change in their own ways. That dog still hides somewhere to catch you. The frog has many kids every year.
One day, I met a dandelion, who came from the top of a tree. She is so dazzling! Only with a whistle of wind is she able to dance beautifully. She said she danced all the way from far away. I asked her whether there are any differences between sky and the land. She replied that from above, all the things will become very small. The place where I live is like a big pancake, and I am a tiny sesame on it. I asked,
"Is the place you came from the same as mine?"
She smiled but did't answer. She replied that I can have a look by myself.
Then, I am on my way~
(路很长,小兔子慢慢走~ It's a long way. Little rabbit, take your time~)
不再是孩子
原创 问题少年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2019-07-02 22:42
那时无论如何,
要跳出窒闷的家庭;
那是无论如何,
要舍弃狭窄的家乡。
外面在招手,
外面在呼唤
评价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便被评价的人是你自己。可人总会试图去多了解一些东西,难道这或许就是人性的贪婪?——题记
初中升高中的时候,内心有很大的纠结,在我面前出现了两条路,一是远方炙手可热的学校,一是我熟悉了三年,有我朝夕相伴的朋友并且让我有归属感的学校。我不知道如何选择,我想留下来,可我知道自己可能幼稚,而我父母以他们的阅历想得更长远,或许更正确。最终,我不情愿但是也下了决心踏上去远方的路。
从那儿开始,生活开始变得似乎不受我控制,而又感激它一次又一次刷新我的认知,让每一天的我都变得不一样。我失去了一些东西,我又同时收获了一些东西,我想我是不是该放弃一些东西,然后去追求一些东西。
日记似乎成了朋友一般的关系,一种理性发泄的渠道,即使没有老师布置任务,也倾向于用日记讲话给自己听,可以是英文,可以是中文,可以是文字,可以是图画,可以是故事,可以是议论,也可以是诗歌。
这些年,我逗留过不少地方,似乎也更理解了那句“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含义,也更清楚,比起风景的吸引,让你更留恋一个地方的还是人。似乎我也并没有走遍祖国大江南北,当一位侠客的豪情壮志,只是我不再去多想自己将要去什么地方,我知道值得我冒险的地方无论如何会很有趣,因为我骨子里就是一个不会千篇一律生活的人啊,当人的幸福不就是要自我满足吗?
如果对自己前途有困惑的朋友问我去哪里比较好,那我会说,趁着自己年轻,可以去离家远的地方,去那些资源丰富的城市,去打开自己的心扉,去拥抱更多可能性,让自己以后能够更好地回家。
家,对大部分人来说毫无疑问是最舒服的地方,这会让人很难割舍对家的眷恋,但这另一方面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它会让你变得舒服,慵懒,忘记了你心里还有的期待和好奇,久而久之,你被环境同化,局限在了固定的生活方式中,你抹杀了自己的可能性,你的视野变得狭窄,你可能变得麻木、无知而固执。不能否认,人很容易满足自己,甚至这样的生活让你过得还不错。其实不是环境局限了你,是你有限的认知局限了自己,当你有了更多能力,去过更多地方,也更有自主权选择稳定的生活,而那时的你眼界已经不一样,你的生活精彩丰富得多。当你心里还有很多声音告诉你要出去的时候,一定要把握机会走出去看看。要知道,家也是你随时可以回去的地方,而你最亲近的人是希望你能够幸福而不是牵绊你的人。
这些年,我做过不同的工作,轻松到骑自行车送报纸,艰苦到熬通宵打地铺;高级到坐办公室,平凡到端茶送水;规律到朝九晚五,自由到自己定时间;有工资的,没有工资的...这让我逐渐明白了,工作没有价值的高低,哪怕是一个平平凡凡的扫地工人,没有必要去和叱咤风云的高级白领相形见绌,只要你充分认知这份工作对你的意义,以及那是一份适合你的工作。
工作没有贵贱之分,是人们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在工作之上,让工作也有了优劣,更糟糕的是那些谈论工作的人并不了解自己,也没有清楚地认知工作。
比起去听凭别人价值标准对你指手画脚,更明智一点是去了解自己,了解自己适合做什么,了解自己所做工作的本质。
我知道自己其实可以做很多工作,有些工作看起来很难,但是只要自己下决心花时间和精力努力同样可以做到,因此,我不再纠结找什么样的工作,在形式上评判工作,而是更多会去问自己,当下哪些工作更多地满足你的期待。这里面有很多用语言描绘不出,你也说不清楚的巧合,而我想的是,只要你还有生命,你在用心走每一步,命运肯定不会让你失望。
这些年,和形形色色的人打过交道,每个人都是一件独一无二的艺术品,有在世界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和人打交道的结果是,我不会再轻易地评判别人,就像我不会轻易给自己下定论,我很好奇,透过表面的内心是什么,一切的行为,无论合理还是不合理,都有形成的原因。
我不再有“讨厌一个人”的感受,每个人都值得对ta善良,但我知道距离的重要性,也知道不是每个人都需要了解你的真心,有时候,你的真实在别人看来很可能是刻意,你的善良在别人看来是罪恶,那是由于人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活在了自己想象里而忘记了眼前真实的人。我意识到自己是个很有局限的人,我希望自己活得真实,也希望去了解别人的真实,要尊重别人,也要学会聪明地利用身边资源去更好解决问题,如何表现真实、如何发现真实,如何与人相处,我还一直在学习当中。
这些年,我和内心的自己激烈地抗战,不管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我好像和死神交过手,无论是ta放我一马,还是我足够坚强,我很感激一切所拥有的东西,不管是好还是坏,what doesn't kill you makes you even better. 我心中还有爱,有很多让我坚持走下去的力量,我有很多缺点,但我依然在求知,我有很多问题,它们曾经让我苦恼,现在却让我快乐,有问题说明还有希望。我有美好的愿望,我也懂脚踏实地,比起畅想未来,我更珍惜活在当下。未来,有太多可能性,我也想去创造好的可能性。
这些年,有过春风满面,有过一蹶不振;有过谦虚慎重,有过自以为是;有被人保护信任过,也有上过当受过骗。总之,我很感激自己没有放弃过,而且一直坚持走下来了,现在的我对自己的身心状态还算满意,也更有耐心和决心面对之后路上会出现的坎坷,因为我的内心充满了爱。——2019.07.02
自传(冯至)
三十年代我否定过我二十年代的诗歌,
五十年代我否定过我四十年代的创作,
六十年代、七十年代把过去的一切都说成错。
八十年代又悔恨否定的事物怎么那么多,
于是又否定了过去的那些否定。
我这一生都像是在“否定”里生活,
纵使否定的否定里也有肯定。
到底应该肯定什么,否定什么?
进入了九十年代,要有些清醒,
才明白,人生最难得到的是“自知之明”
(此处日记留白,内容太丰富,不过可以发挥想象~)
《生命之书》
(写在文后:你有你的生活,我也有我的,每个人的生活不需要刻意交集,各自安好才是真。每个人过好自己的生活其实就已经很难得了。《道德经》中“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岂是字面上的肤浅理解,需要多高的道德境界才可以达到,我们需要透过形式真正看到本质,同一句话可深可浅,如何理解显现不同的真心。但请相信,即便是没有联系,连接却一直都在。
如果你真的想向我请教什么,不仅仅只是当你有问题时想起来问我,在平时也关注我的动态,做过我所做过的思考,那比你问我所获得的信息量大太多,这是我所给答案的来由,离开这些什么都不是,甚至即便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也不认识我。
诗和美景并不在远方,生活早已呈现无与伦比的精彩,只有细致入微的体验者才能发现。否则,即便粗糙的你走到天涯海角又如何?
因为虚幻的想象盲目追随别人的脚步,忽略自身成长应该有的独特轨迹,又将会得到什么?
或许我们最终才会发现,我就是那个美景,我就是诗,祝一切安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