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乱世,帝王林立。
据不完全统计,在《三国演义》中有名正言顺的皇帝,有山高皇帝远的土皇帝,有竖起一杆旗就当自己是皇帝的“皇帝”;有在世时就当了皇帝的皇帝,也有死后才得过过皇帝瘾的皇帝,林林总总共有30多位。本篇主要讲讲书中那些不像皇帝的皇帝、不是皇帝的皇帝和死了才当皇帝的皇帝这三种皇帝。
第一,不像皇帝的皇帝。即有皇帝名、无皇帝实,在位时王权旁落,傀儡一个。《三国演义》中共有9位傀儡皇帝,分别是被宦官十常侍把持朝政的汉灵帝刘宏,被何进把持朝政的汉少帝刘辩,被曹操把持朝政的汉献帝刘协,以孔明为尚父的蜀汉孝怀帝刘禅,被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祖孙四人先后把持朝政的魏齐王曹芳、魏高贵乡公曹髦、魏元帝曹奂,被诸葛恪和孙琳先后把持朝政的吴会稽王孙亮、吴景帝孙休。
孙权在曹操身上总结出一句名言:“挟天子而令诸侯。”“挟”,字义为用胳膊夹住。这就是这些皇帝不像皇帝的真是写照。
第二,不是皇帝的皇帝。即独霸一方的土皇帝和自封的皇帝,《三国演义》中共有14位,其中土皇帝有9位,分别是中原南部少数民族地区的蛮王孟获、番王沙摩柯、朵思大王、八纳洞主木鹿大王、乌戈国国主兀突骨和中原以北少数民族地区的乌桓单于蹋顿、辽东鲜卑国王轲比能、西羌国王彻里吉、羌王米当;自封的皇帝有许昌、张举、公孙渊、袁术、袁绍等有5位,其中许昌自封阳明皇帝、张举自封天子、公孙渊自封燕王,袁术和袁绍虽然自封了皇帝,但没有皇帝名号。
少数民族地区的所谓王、大王、国王、国主都是一个部落或多个部落的首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口数量与中原地区相差很大。因此这些土皇帝们的实力和地位也与中原地区的帝王们没得比。
在自封的帝王中,许昌和张举属于官逼民反的草头王。公孙渊本是辽东太守,因对朝廷封赏不满而自立为“燕王”。袁术和袁绍两兄弟的帝王史很有戏剧性:先是袁术实力强大,又有孙策为借兵而质押给他的玉玺在手,以为“葵花在手,天下我有”(语出金庸小说《笑傲江湖》),便力排众议自封了皇帝。等到他很快日落西山,又把玉玺和帝位送给了堂哥袁绍,袁绍也欣然接受,不过也没得当多久。
自封的帝王都有一个特点,短命。其中最短命的是许昌和张举,一出场就自封皇帝、天子,然后立马就被灭了。
第三,死了才当皇帝的皇帝。中国古代有当了皇帝的人给已经死去的祖辈父辈们追谥皇帝名号的传统,《三国演义》中共有7位小伙伴得到了这样的皇帝名号,分别是魏武帝曹操,吴武烈帝孙坚、吴长沙王孙策、吴文皇帝孙和以及晋宣帝司马懿、晋景帝司马师、晋文帝司马昭。
这7位被后代子孙追谥皇帝名号的皇帝们在生前每当皇帝的原因各有不同。其中,孙坚和孙策是在创业过程中一个战死、一个被谋杀,霸业未成身先卒;曹操和司马懿比较传统,在大权在握,仅离帝位一步之遥时,最终还是下不了决心谋朝篡位;司马师一直活在父亲司马懿和弟弟司马昭的光环里,没有很大的作为;孙和在书中几乎没有存在感,只是因为儿子孙皓一不小心当了吴国皇帝,他也才一不小心在死后得了个皇帝的名号。而司马昭在生前不当皇帝的原因最有人情味。虽然“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他还是把当皇帝的机会留给了自己的儿子司马炎。书中第114回:贾充等劝司马昭受魏禅,即天子位。昭曰:“昔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故圣人称为至德。魏武帝不肯受禅于汉,犹吾之不肯受禅于魏也。”贾充等闻言,已知司马昭留意于子司马炎矣,遂不复劝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