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散文简友广场
光绪初年《介休县志》序——作者:知县卢寿昌,翻译者:太荒痴人

光绪初年《介休县志》序——作者:知县卢寿昌,翻译者:太荒痴人

作者: 胡忠治 | 来源:发表于2020-11-01 06:29 被阅读0次
    丙子八月,余捧檄来摄县事,时旱灾已成,发仓赈贷矣。丁丑、戊寅旱弥甚。己卯麦熟,民始稍稍有生气,方幸得以咨访遗黎之疾苦,而苏息之煦育之。而中丞修志之檄至。志固六十年未修,而饥懂之余,百务丛集,为扼腕者久之。李叔度部郎,负经世才,能文章,乃与谋所以应中丞之命者,叔度喟然日:“户口日以侘傺,徭役日以繁重,人心渐趋于苟且,儳焉若不可以终日。官斯土者考政治之得失,察民生之利病,及时提振而整饬之。中丞其亦有见于此而有是命欤?”于是属绅耆广为搜采,而延叔度撰次成帙,纲举目张,援据赅洽。盖于今昔盛衰之故,人事兴废之由,往复留连。若有不胜其感概者,而扶衰起弊之思亦即时时见于言下。彼其先有不忍恝置斯民之心,而假手此编,以抒其措施之术,使后之官斯土者循省而有所兴起焉。则修废举坠,所以返斯民敦庞之化者,将于是乎在。至其体例精审不苟,叙述之博雅宏通,固有目所共睹也。志凡三卷,志余一卷。
    光绪初年介休知县卢寿昌

    今文翻译:

    我于光绪二年(1876)八月,拿着一纸调令,来介休管理县事。当时旱灾已经形成,一来就开仓赈灾,发放贷款。到光绪三、四年(1877、1878)的时候,旱灾更加严重。旱灾一直延续到光绪五年(1879)的夏收以后,人们收了小麦,全县饥荒才有所缓解,百姓们稍有了点生机。这时候,我正在下乡调查灾后遗民的疾苦,根据不同情况予以安抚救济。可是,上面要求修《县志》文件已发下来了。

    《县志》固然六十多年未修了,但目前正是劫后余生,百废待兴,各种公务堆积如山,需要处理的当口,接到此文件让我长时间地扼腕叹息,不知如何是好?

    县里的李叔度先生,曾是是朝中的副部级官员,他有经邦济世之才,善于写文章。我就找他商量,该怎样应付上面要求修《县志》的命令?叔度君感叹道:“目前的情况是:户口日益衰减,徭役日益繁重,百姓们逐渐形成了活一天算一天的心态,整个地区处于衰败疲惫,不可终日的状态。作为一任地方官员,应该考察政策措施之得失,调查黎民百姓的疾苦,从而及时地提振救济,治理整顿。大概上面也是有鉴于此,才有这个修《县志》的命令吧?”。

    于是,我就委托当地的耆老乡绅,采访搜集资料,请叔度先生编撰成册: 提纲清晰,条目分明,证据广博。我面对这即将修成的《县志》鉴于今昔盛衰之由,人事兴废之故,不胜感慨良多啊!而看到的每一篇章节,都会让我产生振兴地方,救济黎民的想法。自己以前已有的那种不能对黎民疾苦置若罔闻,必须要为老百姓办点实事的想法,在《县志》的激励下,将会变成采取具体措施的实际行动了。希望以后来这里的地方官,也能遵循这个宗旨,有所作为。若如此,则兴利除弊,造福一方,将此地的百姓复归于敦厚扑实的教化之中,将会成为现实。至于《县志》体例的一丝不苟的精确审定,内容叙述的广博宏大,固然是有目共睹的啊。

    本次修订的《县志》凡三卷,《志余》一卷。

    光绪初年介休县知县卢寿昌。

    译者简评:

    看得出,当时的卢知县对上面来的这个不合时宜的“修志”的命令,大为恼火,以至在《县志》的序言中,委婉地口出怨言,表示了他对这份上级来文的不满。而那位他去商量的李叔度先生,则是油滑老到,把卢知县的心里话说了一半,而话锋一转,则是附会上级来文,把本来应该暂时放一放的修志的事情,说成当前修志,正是上面高屋建瓴思想的体现,把应该暂时搁置这项工作的原因,说成是必须践行的动因。作为帝王专制时代的一名基层官员,竟然敢对上级的指示表示怨言,吾未料之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光绪初年《介休县志》序——作者:知县卢寿昌,翻译者:太荒痴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vcyv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