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刘俊芳)
今天阅读第一部分《学习兴趣带来内驱力》第一章《学习力要素(目标)》
1.学习兴趣从一个好的目标开始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麦格尼格尔讲过一个研究结论:那些追求意义和使命的人生远比追求轻松享乐、逃避压力的人生更加幸福和快乐。
为什么很多孩子包括很多成年人都喜欢玩游戏?那是因为游戏里总是有清晰的目标。
有目标,才有方向感。目标实现了,就有成就感。目标没有实现,继续走在追求目标的路上。
现实是:人的生活当中,有很多事要做,但未必有目标。很多父母缺乏目标的意识和标准,也不具备和孩子谈目标的能力。
2.学习任务安排≠目标
学习任务清单或者叫学习时间安排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在于这些学习任务背后有没有设定目标,以及父母有没有就这些目标与孩子进行沟通。
孩子讨厌学习、听到学习任务就厌烦,常常是学习目标出了问题:目标没有设定好?目标没有沟通好?目标没有跟进?
3.合格的目标要符合SMART原则:
(1)Specific 目标明确,不能含糊。
例:“多多努力提升语文成绩”——目标不明确;
“期中考试语文成绩不低于85分”——目标具体。
(2)Measurable 可衡量,也就是定量。
例:“增加阅读量,培养语感”——目标没法度量;
“每周读两本英语分级读物”——可度量
(3)Achievable 可实现。
一个好的目标是孩子努努力就能实现的。有挑战性,但挑战也不至于大到令人丧失信心,这需要结合自己孩子的情况,在难度上进行调节。
(4)Relevant相关性。
目标和其他目标或计划有一定关联,不是孤立的。
例:“六个月背过3000个英语单词”,——无关联,无实际意义;
“六个月背过3000个英语单词,考试就可以得高分(或阅读更轻松/能帮奶奶解释电器按钮的英文)”——有关联,有意义。
(5)Time-bound时限性。
没有规定完成时间的目标,不能称之为目标,叫美好的愿望更合适。
例:“每天练习跳绳”,——没有体现时限;
“一个月内每天练习十分钟跳绳,直到能每分钟连跳90下”——有时限且目标清晰、可衡量。
感悟:
今年寒假,我和孩子一起制订了学习任务清单,有日期,有项目名称,每完成一项,就在对应的日期项目下面打对勾。我觉得效果很好!总量在她的能力范围之内,不过于轻松又不至于很累。让我非常高兴的是:在她完成英语寒假作业后,她主动要求每天书写三个单词,每个十遍,并默写会。孩子这样主动要求学习,真让我非常高兴!但这个学习任务单还不够完美,尤其是“阅读两小时”、“体育锻炼半小时”“做家务一件”,存在不足,我需要根据书中的合格目标SMART原则将它们加以改进。
4.怎样让孩子接受学习目标?父母常常会陷入三个常见误区:
(1)听之任之
关于学习目标,有些父母完全听孩子的意见,美其名曰尊重孩子。但小学阶段的孩子自己不可能定出合适的目标,家长若完全由着孩子的喜好来,实际上是放弃了作为父母的责任。
(2)强加于人
基本上不给孩子拒绝的权利,当孩子表示不愿意接受父母目标,是父母想方设法地说服——威逼利诱、金钱诱惑、卖惨诉苦,用各种方式要求孩子接受目标。
(3)只看数字
重分数、看定级——孩子学钢琴,父母要求学到几级;孩子学数学,父母要求得考了多少分......
这些都跟心理学中的动机理论背道而驰,效果当然好不了。
5.我们在给孩子制定符合SMART原则的目标后,一定要重视跟孩子就目标进行沟通,沟通注意三个要点:
(1)自主性——我选择
让孩子感觉目标是我选择的,一旦他对目标的难度、时限、达成方法等有了选择权,就会对目标更认可。
自主性的根本是尊重孩子。
(2)胜任感——我能行
让孩子面对目标,感觉“我能行”,努力一下是能做到的,而不会觉得太难、太累、太恐惧。让孩子对目标有胜任感的关键是难度调控。关键不是你觉得难不难,而是孩子的想法和感受。
教育心理学家研究将目标定在学习区,孩子就会有胜任感。
(3)价值感——我有用
让孩子通过实现目标感觉“我有用”,注意这里的有用,不要说的太大、太远,跟孩子讨论一下,目标实现后,会对他人尤其是家人产生什么帮助(他人需要)或者是否会增进和某人的关系(关系连接)。
小结:
激发孩子学习的主动性,从制定一个符合SMART原则的目标开始之后,一定要跟孩子就目标进行沟通,保证最终确定的目标,能让孩子感受到“我选择”“我能行”“我有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