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来,学《论语》!
论语新视界048|该去巴结谁?孔子周游列国到卫国后,卫国的大臣、大夫王孙贾问了孔子一个问题。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论语·八佾》3·13 )
奥指室内的西南角,乃一家尊者所居、一家祭祀所在,位置重要且尊贵。东汉许慎著《说文》说:“奥,宛也,室之西南隅。”儒家经典《尔雅》说:“西南隅谓之奥。”清刘宝艺《论语正义》说:“奥,《释名》(东汉刘熙著)释宫室,室中西南隅曰奥,不见户明,所在秘奥也;凡室制以奥为尊,故《曲礼》(《礼记·曲礼》)云:为人子者,居不主奥,明奥为尊者所居,故凡祭亦于奥矣。”古人认为奥有神,应当祭祀。
灶,就是炉灶。《释名》说:灶,造也,造创物食也。古人认为灶也有神,应当祭祀。《礼记·祭法》说:“王为群姓立七祀,曰司命,曰中溜,曰国门,曰国行,曰泰厉,曰户,曰灶;王自为立七祀。诸侯为国立五祀,曰司命,曰中溜,曰国门,曰国行,曰公厉;诸侯自为立五祀。大夫立三祀,曰族厉,曰门,曰行。适士立二祀,曰门,曰行。庶人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意思是天子为天下百姓祭祀七个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神,即司命之神、中露之神、国门之神、国行之神、泰厉之神、户神、灶神,天子也为自己祭祀上述七神。诸侯为国内百姓祭祀五个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神,即司命之神、中露之神、国门之神、国行之神、公厉之神,诸侯也为自己祭祀上述五神。大夫祭祀三个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神,即族厉之神、门神、路神。嫡士祭祀二神,即门神、路神。普通的士和普通百姓只祭一个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神,或祭户神,或祭灶神。
论语新视界048|该去巴结谁?由上看出,奥并不是官方设定的祭祀,但由于其为一家尊者所居、一家祭祀所在,老百姓对此也是极为重视的。对于普通百姓来说,祭灶神是官方规定的,因此,百姓可能更偏重于祭灶神。
对本章,一般有三种解释。
一种是普通的解释,即把“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作为一句俗语。奥是指奥神,灶是指灶神。奥神虽然尊贵,但不如灶神有用,因为灶神直接管吃饭,管一家的平安。王孙贾请教孔子:老百姓都说,与其讨好奥神不如讨好灶神,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这话不对,如果得罪了上天,到哪里祷告都没有用。人如果办了坏事,上天不会容忍的。该祭祀的都要认真。
第二种解释,是与政治联系起来。
孔子到处寻求被重用以实现其理想,现在到了卫国。当时,卫灵公夫人南子受到宠爱。王孙贾可能是在暗示孔子。奥是一家之主,比喻卫灵公;南子是灶神,且南子因受卫灵公之宠而左右着卫国政权,有实权。王孙贾的意思大概是:你要想得到重用,还是先去巴结一下南子比较好使。孔子应当明白他的意思,说,你这话不对,如果得罪了上天,巴结谁都没有用。
南子因受卫灵公之宠而左右着卫国政权,且有淫乱的行为,名声很不好。孔子对南子印象不好,也不愿意见他,但南子对孔子好像很感兴趣,还召见了孔子。孔子不得已去见了南子,子路很不高兴。孔子发誓说:“如果我做什么不正当的事,让上天谴责我吧!让上天谴责我吧!”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无厌之!天厌之!” (《论语·雍也》6.28)论语新视界048|该去巴结谁?
孔子去见南子做什么,《论语》没有讲明。因为南子名声不好,所以子路首先认为孔子不应当去见这样一个女人;其次,不知道会不会做出为人不耻的事来。孔子则发誓赌咒地说,如果做了什么不正当的事的话,就让上天去谴责我吧。清周炳中撰《四书典故辨证》引他文说:“子见南子,子路不悦,盖疑夫子欲因南子以求仕也。然当是时不独子路疑之,王孙贾亦疑之矣。媚奥之讽,殆指南子而言也。观夫子所谓‘天厌之’者,即‘获罪于天’之意。”
还有一种解释,是王孙贾自比灶神,把卫灵公、南子比作奥神,意思指你孔子还是先来求求我吧。朱熹解释说:“时俗之语,因以奥有常尊,而非祭之主;灶虽卑贱,而当时用事。喻自结于君,不如阿附权臣也。贾,卫之权臣,故以此讽孔子。逆理,则获罪于天矣,岂媚于奥、灶所能祷而免乎?言但当顺理,非特不当媚灶,亦不可媚于奥也。”奥者,室中深隐之处,以比南子。灶是明处,盖谓借援于宫阃之中,不如求合于朝廷之上耳。《论语注疏》说:此章言夫子守礼,不求媚于人也。……我道之行否,由于时君,无求于众臣。如得罪于天,无所祷于众神。
综合以上几种说法,第二种说法似乎更符合实际。《论语》此章,当不是单纯的在讨论祭礼的问题。孔子倡导复礼,目的在于恢复良好的社会秩序,而这必然与政治有关,也即是为政的重要内容。但孔子欲行其大道,是想有明君而用之。如果君不明,即使孔子去巴结而被用,其大道则必然也不得行。这也不是孔子的作风。
论语新视界048|该去巴结谁?@图片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