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记忆中我的课外阅读始于“有声书”——《三国演义》单田芳播讲。
我和爷爷都是单田芳老师的忠实拥趸,这部评书听了好几遍。应该是小学三四年级吧。每到中午十二点,我到炕上把爷爷的收音机拿到饭堂,边吃饭边听书。
单田芳的声音略微沙哑,中气十足,很有辨识度。开场白总是上回说到,我的兴致就提了上来,结束时且听下回分解又令我怅然若失。中间有时听到精彩处,会忘了伸筷子,为这事没少挨我妈的数落。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讲七擒孟获时。吃饭到了中途,才想起来忘了听书,手忙脚乱去拿收音机被小板凳绊倒,趴在了里屋门槛上,脸上磕了好大一块青。就这样,也没忘了急急忙忙打开收音机,好歹听到了孟获终被诸葛亮收复,终于放下心来。
《三国演义》几乎所有的故事我都耳熟能详。以至于后来儿子要听故事,故事书有时不合他意,我便信手拈来记忆中的单田芳三国,给他科普了很多的三国经典。
桃园结义,三顾茅庐,草船借箭,三气周瑜,乐不思蜀,空城计,周瑜打黄盖等,当然还有令我记忆深刻的七擒孟获。受我影响,儿子小小年纪就成了三国通。
小学四年级的我还热衷于翻箱倒柜,来满足我对世界无穷的好奇心和探知欲。有一次竟然在爷爷的衣箱里翻到了宝贝,是两本线装的厚厚的《聊斋志异》。
白话文,写得生动有趣,只看了一眼,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恨不得马上去做穿墙出入的崂山道士。之后的很长时间,我如获至宝,放学后都伏案攻读这本书。我读得如痴如醉,我妈喊我吃饭都得收走书我才听得见。
晚上睡觉的时候,也是各种鬼灵精怪入梦来。有时是树精和芍药仙子,有时是办差的小鬼,有时是报恩的狐妖。我读这本书时,丝毫没有成年后看电影《画皮》的惊悚恐惧,有的只是在我面前打开的光怪陆离的奇妙世界。
正是奇妙世界的这些故事,初步确定了我孩童时期的三观。有恩报恩,作恶受惩,爱情可以发生在人妖之间,何等美妙!《婴宁》是我最爱,百读不厌。爱笑爱闹的婴宁和王生的生活可能是孩童的我理想的爱情模样和人间烟火吧。
待到上了初中,爸爸的单位新建了图书室,我可以经常看到各种类型的书籍。
爸爸借的书五花八门,涵盖古今中外。有成语故事,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之类的故事书,也有《王郎传奇》,《儒林外史》,《宋美龄传》,《汤姆叔叔的小屋》,《教父》这类的小说和传记。这些书籍极大扩充了我的知识面,无限丰富了我的想象力。
我第一次体会到在书海中遨游的畅快淋漓,同时又对校园外的世界心生向往。
我想象在广袤的草原上完颜阿骨打带着海东青和部族打猎的豪情万丈;我想象宋美龄在美国国会对着一众议员发表英语演讲时的从容不迫;我甚至渴望有一天能和鲁滨逊一样,漂流在无人居住的荒岛,上演危机重重却又妙趣横生的求生戏码。
阅读给我带来的好处也在初三显露端倪,我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认可。
事情源于课间和一个男生的争执。我本想息事宁人,他却步步紧逼,脏话连篇。我忍无可忍,引经据典,雄辩滔滔,把他驳得哑口无言。围观之人皆感叹我的口才,于是我有了人生的第一个标签“才女”。
高中时课业繁重,又是住校生,读书时间明显减少了。那时坊间流行武侠剧。这股风吹到校园,就是武侠小说了,尤以金庸的作品最盛。
大休回家时借上一套《天龙八部》,厚厚的两大本,一个白天两个晚上,准能在返校前读完。时间紧任务重练就了我超乎寻常的阅读速度。代价吗,也有,就是挑灯夜读熬红的“兔子眼”。
班里有人评价金庸的小说构思巧妙,环环相扣,令人欲罢不能。深以为然的同时,我还慨叹一个人怎么会有那么广博的知识呢?
《倚天屠龙记》里张无忌学医解毒那块,说明他通晓中医;他的小说中大量描写本朝风物,说明他熟知史学;对各类人物性格的刻画入骨三分,说明他深谙人性。
金庸的书对我影响极大,主角人物性格鲜明,多数充满了正能量。重诺守信,心存善念,远离小人,坚守道义,重情重义,忠于爱情等这些品质也成了我一生的做人信条。
那时候的我已经有了爱情的憧憬,要是让我同时遇上义薄云天的乔峰和风流倜傥的段誉,我会选谁?现在想来着实好笑。
高中阶段还有一件有意思的事。我从未课外刻意学过语文,成绩却总是高分,尤其是作文。同学问我心得,我答不了。我能回答是读武侠读出来的吗,天知道!
大学时读的多是杂志。每个周六下午,因为杂志不外借,我会在图书馆一楼的杂志室待到工作人员下班。我涉猎广泛,不拘口味,但有三本必读,《青年文摘》,《读者》和《小说月报》。
于我而言,前者就像开朗活泼的小姐姐,于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为我排忧解惑,伴我前行,所经之处柳暗花明。
中者则像沉稳睿智的大哥哥,不急不躁,循循善诱,富含哲理的话语发人深思,教我感悟生活的道理。
后者呢,则像我的家长,在我面前呈现出宏大的人生画卷。世间的悲欢离合,江湖的爱恨情仇,生活的残酷辛辣,众生的仁善凉薄,都在家长无声的说教里一览无余。
这些说教时刻提点警示我该如何走好我的未来之路。我以为我已经很懂人生,在与同学讨论理想和未来的时候,旁征博引,夸夸其谈,表现出广博通达的模样。于是,我有了人生的第二个标签“有思想”。
老话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很快,毕业之后的生活就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办公室政治我也未能幸免。突然之间我被孤立,被质疑,被排挤,被打压。优秀竟然成了我的负担。我开始迷茫,怀疑人生,不知道如何继续未来的路。
我原本是性格洒脱的人,遇事很能开解自己,这次却陷入抑郁的泥潭,拔不出来。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混沌之中,我又到阅读中寻找答案了。
这期间,我读了二月河的《康熙大帝》。都说读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我彼时的心境,于书中的帝王心术,权谋,党争,制衡体悟不多。
感触颇深的是君临天下的康熙生活中也有那么多烦恼,犹疑,隐忍和不甘,连最心爱的女儿蓝齐儿也送去和亲。我乃凡人,境遇如此,也就不那么愤愤不平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触是,信仰是多么可敬的力量!康熙从少年就立下的宏图大志——擒鳌拜,定三藩,平叛准葛尔,收复台湾,历经艰辛磨难,终于在有生之年实现。这是多么困难的坚守!
追求优秀不是错,越成功的人背后越经过命运的磋磨,坚守信仰才能抵达梦想的天堂!彻悟以后,我不再颓丧,不再迷茫。只是收起了锋芒,于隐忍中默默努力,我坚信实力才是回击最锋利的武器。
经年之后,站在更优秀的舞台上,没有了质疑,没有了排挤,我想起了作家梁晓声的一段话:读书的目的,不在于取得多大的成就,而在于,当你被生活打回原形,陷入泥潭时,给你一种内在的力量。
如今的自媒体时代,我没有刷视频的习惯,也不常看朋友圈,独独关注了十几个读书的公号。公号背后的江湖可谓是风起云涌,卧虎藏龙。
知名大家的作品高屋建瓴,读来令我大彻大悟,有如醍醐灌顶。新锐作者的文风大胆,观点前卫,读来有突破思维的快感。不知名作者的文字也会在不经意间于细微处动人心弦。
有时候心绪不宁或失意烦躁,从公号找一篇轻歌曼舞的文章,轻松的语调会让我慢慢地恢复冷静从容。此时的文字拥有治愈的力量。我逐渐爱上了随时随地都可进行的“轻阅读”。
苏轼有言: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时至今日,浸润在骨子里的书香已经成为我生命的滋养。
阅读丰富了我的人生,形成了我的三观,指点了我的方向,坚定了我的信仰,使我具有了与复杂的世界相爱相杀的能力,让我在这纷扰的红尘中保有心灵的一方净土。一生能与阅读为伴,幸甚至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