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时,老公邀请儿子去打羽毛球,儿子委婉拒绝。老公和我认为他宅家里一天,应该去锻炼锻炼,便极力劝他去活动活动。他顿时起了情绪,很烦躁地说:“说了不去,就是不去。”
在观察他骤然升起的情绪时,我感觉他似乎并非反感打羽毛球,而是我们反复地劝说激起了他曾有的不舒适的被强迫的体验。
从小,儿子在做选择时,我们总喜欢给他出主意,给出很充足的理由,因而他一般都听从了我们建议。而我们的建议并非是“建议”,只是我们的意愿,他很多时候是在出于无奈的条件下听从罢了。如小时候选择学特长,无论是钢琴,还是乒乓球,还是国际象棋,都是我觉得好,而不是他提出来“我想学”“我喜欢”。
久而久之,儿子在这种被左右的挟持里,积累了很多的不痛快情绪。现在,他开始反抗我们的建议,我们也意识这个问题,而把选择主权还给他。可渐渐发现,儿子已失去了自己的选择力和决断力,往往在很多事的选择上都要纠结,拿不定主意。比如高中分科选择,他在选物理还是历史上就反复了三次。到现在,仍觉得选择物理是个错误,想着要不要改历史。
因为我们从小的包办和不信任,导致了儿子现在这种纠结无力感。我们以后尽量不劝说,当儿子一旦做出了决定,哪怕看起来不周全,哪怕不符合我们意愿,也应尊重他,鼓励他,而非说服他,打压他。他自己做出的选择,就能学着自我负责,即使是失败,也会从中得到体验和教训吧。而这些,不是我们可以教给他的。
毕竟他的成长,我们无法代替。
小区夜色里的樱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