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氏之围犹如平静湖面上落下的石子,卷起层层涟漪,冲涤四散。随着楚军撤围,战国的湖面渐渐回归短暂的静寂。涟漪泛起的最后一轮晕波,虽势能消减微弱,但依然拨动着楚怀王和东周君的心弦。
人是会产生情绪的,情绪又会左右人的行为。一件事情从发生到终结,只是事件本身发展的一个过程,而身处其中的人,并不会因为事件的结束,使自己的情绪也一并了断。欣悦之事虽已终了,但美好的回忆仍被津津乐道;忧烦之事虽已终了,但怨恨的种子却在悄悄萌芽。
疲惫不堪甲胄不整的将军昭应垂头颔首的站立在大殿中间,楚怀王面色铁青实在不愿意多看他一眼。责骂将军,于心不忍,毕竟昭应的攻韩策略是正确的、战场攻伐也无懈怠,且亲临城下,冒死冲杀,他尽到了将领的职责。此时的他比任何人都愤懑,不能攻城拔寨、得胜而归,这已经是对武将最大的羞辱,此刻哪怕楚怀王只是一句轻轻的埋怨,都会让将军身心俱跨。胜败乃兵家常事,楚怀王这个时候看着殿角的廊柱,给自己做起了思想工作。
回过神来的楚怀王,调整了一下情绪,对昭应说道:“将军不须郁闷,此战虽未拿下雍氏,但已让韩国处于危急之间,五个月的时间,韩国为此狼狈不堪,奔走呼号,大有亡国丧家之状,如此也罢,至少解了本王丹阳之败韩国不救的怒气。将军也征伐劳顿,就先早回府邸,调养休息,以待来日再战。”昭应一拱手,还想说什么,却被楚怀王抬手打断了。楚怀王微微的扬了扬头,示意昭应退下,昭应喏喏而出。
看着昭应离去的背影,楚怀王因战事无果而压制的怨恨终于倾泻而出,他必须要释放!既然不能责备昭应,对秦国的出兵相救又无可奈何,再次攻打韩国已无意义,那总得找个出气筒吧。东周国,楚怀王怒火的出口。楚国攻打雍之,东周国向韩、秦两国提供粮草资助。好吧,敌人的朋友就是敌人,攻不下韩国、打不过秦国,教训一下东周国对于楚国而言,还是绰绰有余的。楚怀王对左右怒而言之:“东周国资助秦韩,是对楚国的轻视,既然选择了站队,就要为此付出代价!”
最后一轮涟漪晕波摇曳到了东周国,东周君大为恐慌。东周国只是个打酱油的,现在却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东周君虽然是被逼的,但核心还是自己实力太弱,只能靠向他国提供钱粮物资来获取并不怎么靠谱的安全感。这个时候的他,心知肚明,虽然资助了秦、韩两国,但楚国来犯时,秦韩未必会替他解围。
实力决定命运。很多人在单位中,擅长于趋炎附势,他们的生存逻辑就是背靠大树好乘凉。说着一些奉承的话、做着一些献媚的事,无非是想获得“大树”的庇荫;摇旗呐喊、歌功颂德,以此谋求职场中的安全和利益。而这样的人之所以能有生存的空间,其根源在于企业的文化导向和管理者的性格偏好。有些管理者喜欢被人依附的感觉,由此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这是虚荣的表现;有些管理者喜欢培植势力,以此巩固自己的地位,这是不自信的表现;有些管理者喜欢讲成绩、听好听的汇报、看好看的报表,这是浮躁的表现。人在职场,必须要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业务技能是安身立命的根本,企业用人首要看重的,就是一个人所蕴含的知识和技能与岗位的要求能不能相匹配,并以此创造出价值。否则,就算依附强势,也面临被随意摆布的命运,形成自己的职场核心竞争力才是最重要的。
东周君是软弱的,但也是幸运的。就在他苦恼之时,无名士出现了。不要小看没有什么名气的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无名士在《战国策》中连姓名都没有被记载下,但他的智谋韬略,却流传了两千年。我们无法判断出这个无名士是东周君的臣属,还是楚怀王的幕僚,但他确实为东周君摆脱了困境。无名士进谏楚怀王,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和玄妙的例证,于质朴处,让楚怀王欣然接受。“凭王上之威仪、楚国之强盛,施威于东周,且不说采取行动,仅仅冲冠一怒,就足以让东周震慌。东周受惊吓后,会急于寻找靠山,必定投入秦韩的怀抱。如此一来,只会增加敌国的势力,而无益于楚国。因此,王上不如尽早消除东周的恐惧,使东周君怀一颗因开罪于楚却被谅解的感恩之心,反过来全力迎奉王上,岂不更好。”
“敌人的朋友是敌人,敌人的敌人是朋友”,这是人际交往时很多人的座右铭。孰不知,这句话的核心是人际关系的转化,而不是简单的进行人际区格。人际关系不是二元化的非敌即友,而是一种多元化的存在。且随着时间、心态、情势的变化,也在不断的发生着转化。有些人在职场中很孤单,总觉得被别人孤立了,或者找不到可以交心的人,其实是自己的人际交往意识过于狭隘。在单位里对甲有意见,看见甲和乙中午一起吃了顿饭,就认为甲乙是一路人,对乙不理不睬。本来和丙的关系不错,结果某天下班看见甲和丙一起坐车走了,一种莫名的背叛感油然而生,望着绝尘而去的车尾,唯有自己伫立在风中,让冷冷的冰雨在脸上胡乱的拍,然后发誓第二天也不理丙了。到最后,变成了孤家寡人,形吊影单,就算换一个工作环境,这种思维模式不改变,结局还是在不断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因此,职场中的人际关系处理,要有包容心,包容别人犯过的错,包容别人交往的自主性。只有包容才能让自己变得开阔天空,赢得和谐的人际氛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