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4867791/e3b40b80cb793c61.jpg)
人生并不一定都是笔直的,有时也会旁逸斜出那么一会儿,然而那偏离人生轨道的一段时光,却有可能是人生中最美好的记忆!
——题记
上周末,接到了东民的信息,他问我在不在学校,我说过周末回家了。我问他现在在哪里?我知道他有可能在三个地方:老家、县城家人栖居的地方和他自己打工的地方。他说他刚从西安回来,现在在老家(他老家离我们学校很近)。我马上回道:那太好了,下周一到学校了我去找你!他也高兴的说:好!
我和东民是初中同学,我们大概有30年没见面了。我现在仍旧记得他的样子:瘦瘦的、略高的个子,长头发,一副帅气的面庞上分布着恰到好处的五官,尤其那一对眼睛乌黑发亮,透着一股家中老幺的率性和傲气。
和他联系上也还是两年前的事,近几年我的工作单位并不稳定,他是从弟弟那儿问了我的电话。他说他女儿原来在县城一所私立初中念书,中招考得不好,想复读,让我推荐个学校。几番周折,最后还是去了家乡的中学,那是我们的母校,也是我长期工作的地方。结果还不错,她女儿如愿考上了高中,他也很高兴,几番表示谢意。其实我知道,应该感谢的人是我。
周一,完成了学校一天的工作后,我和另一位同事兼同学去找东民。给东民打了电话,他说在村口路边等我们。等见了面,发现彼此大体上还是心目中的样子,只是他变得黑了,壮了,脸上多了生活重压的痕迹。大家高兴的寒暄着,进到他家的小院里,坐在高高的台阶上面攀谈叙旧。东民忙不迭的给我们又是拿水果,又是沏茶,老友相聚,喜悦溢于言表。
我问他原来的老院子在哪里?他手指着后面说就在不远处,只是时过多年,新修了道路,现在已经看不出原来的样子了。然而我的记忆却如打开闸门的洪水汹涌而来。
上世纪80年代末,10多岁的我离开父母的呵护来到乡中上学。那时各村附近都有联中,能到乡中上学的都是各村选拔出来的优秀生。然而第一次出“远门”住校的我,却有点不知所措了。
学习跟不上,加上自己年龄小、个子小,有时难免遭人欺负。然我却有幸遇到了一帮好朋友,他们的名字至今仍刻在我的心底深处。当时和我同宿舍住在一起的有兴杰、少孟、小力、孝卿等同学,都是相邻村子的好伙伴,他们几个都比我要稍大一些、成熟一些。特别是兴杰,他聪明干练,动手能力强,人际交往能力也强,他篮球打得特别好,是学校的明星级人物,就是不大爱学习。不知为什么他对我这个小弟却特别照顾。他常带我们一起疯玩,那时学校不像现在这么封闭,学生们都比较自由,课余饭间,上坡摘野果,下河摸小鱼,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那年夏天,有一次我们几个一块到附近河滩的鱼塘里去洗澡,许是鱼塘主人曾到学校告发过,我们还没到地方,就被校长驱赶回来了。结果第二天学生集合时,我们几个被校长拉出来亮相,以敬效尤。大家尴尬地恨不得有个地缝钻进去,这事至今仍常常被上初中时高我一级的同事提起,却早已成为笑谈。
当时学校的住宿条件极差,一张席子铺在一个土窑洞里,就是我们的卧室了,夏天到处都是臭虫和蚊子,咬的大家无法入睡。学校的伙食也不好,我们很是羡慕附近村子里那些走读的学生,可以不必受这种苦,东民就是这样幸运的同学。后来有一段时间,我们几个便都住到了东民家老院子的一个空屋子里。东民家是个大家庭,他大哥已经结婚,他是老小,现在想来,他父母当时怎么会同意让我们这些混小子一起住到他家里去呢!确实要感激他的父母,给我们提供这样的方便,可以想象一群半大小子,在人家屋里住着该有多闹啊,可人家从来没有嫌弃过我们。
每天下了晚自习,我们一起回到东民家,总要在村里疯啊闹啊,玩个够才回屋睡觉。早上起晚了,上学迟到也是常有的事,学习是一落千丈了,但大家确实特别开心。记得有一次晚上回去,不知谁提议说现在村边竹园里的竹笋正鲜嫩,不如去偷些回来炒着吃。说干就干,于是他们几个便趁着夜色到竹园里去掰竹笋,又嫌我累赘便留我在屋里守家。一会儿工夫,他们每人带了一捧竹笋回来,大家一起动手,迅速的把竹笋剥皮、洗净。东民又去自家菜地里拔了蒜苗,同样洗净,和竹笋一起切成段,放在油锅里炒。很快熟了,大家每人舀半碗,大口大口的吃起来,那个香味儿啊,到现在都还闻得到。
再后来,东民就辍学了。因为学习太不像话,父亲便想办法让我留了级,并告诫我今后要好好学习,从此我和他们几个便渐行渐远了。
多年以后,我师范毕业又回到母校教书,他们几个外出打工的打工,成家的成家,各自忙着自己的生活,便很少联系了。东民又和我们不在一个村,住得比较远,更是彻底断了音讯。后来听他说结婚时曾托人给我捎信儿,可因故信儿却没捎到,从此便再也没见过面。
聊起这些,大家都一边大笑,一边感叹不已。
说到东民的现状,他略显暗淡的说道:前几年因为妻子出了车祸,加上父母年迈,身体不好需要照顾,不能出远门打工,经济上有些困顿。不过这两年好多了,母亲早已去世,父亲有自己和哥哥们轮流照顾,闲时可以出去打工,妻子在县城找了一份工作,孩子们也都大了,以后会慢慢好起来的。我也随着东民的话语而时而沉重时而高兴,其实现在农村的大多数家庭都都是这样,生活并不轻松,但处于社会转型期的70后们,仍能以坚韧乐观的态度,坚守着生活的希望。相信以后我们的下一代,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
不知何时东民已叫了村里的好友专门去买了酒、菜,来款待我们。盛情难却,于是又转移到屋里来,掌灯,摆席,把盏言欢。菜是硬菜,酒是稻花香,打开瓶盖,一股浓郁的香气便扑鼻而来,虽然我不善饮酒,但早已倾倒在这醉人的酒香里了。
人生就是这样奇特,时间如白驹过隙,一晃便是30年过去了。这中间经历了多少起起伏伏,感受了多少生活中的苦辣酸甜,但我每每想起那段难忘的时光,那段完全没有任何负担和压力,纯粹疯玩的时光,它居然成为我漫漫人生中最明亮的星河,最美好的记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