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公众号上阅读了一篇文章,题目为《在学校,学生最应该习得的究竟是什么?》,很受启发。
什么是“教”?知识和技能的传递就是“教”;什么是“育”?包括了品格、能力、思维的养成。“教”是短期可以实现的,一个知识点一堂课就可以学会,一本教材一学期就可以完成,而“育”则很难短时间完成。比如我们要求学生勇敢、正直,有基本的审美能力,这不是某一堂课可以完成的。
《人类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认为,无论科技怎么发达,无论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以及生物信息工程如何进步,人类的其中四个特别优势,是无法被短时间或者完全取代的,那就是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和创造力。所以,我们把“能力”和“思维”放在一起变成一个层次。
“检讨书”大家都不陌生,美国小学四年级孩子的检讨怎么写的?当他犯了错误的时候,学校不允许他天马行空地写一份检讨,而是提供了一个模型化的表格。第一,你当时究竟做了一个什么样的选择?第二,你做出选择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第三,因为你的行为和选择,最直接受到伤害的人是谁?第四,下一次遇到类似的情况该怎么做?第五,如何挽回本次行为造成的负面影响?这样一封结构化的检讨,既在帮助学生纠正错误,也在培养学生的结构化思维。
学生习得里面最应该重视的就是思维和能力。创造力是思维和能力最重要的表现,缺乏创造力,本质上不是缺乏想象力,而是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不足,找不到问题的关键,不能及时发现问题,也就无法提供系统方案。有人说,能不能开几门培养创造力的课程呢?当然不能。因为创造力没办法教授,只能培养。所以我们说,培养创造力的关键在于结构化的思维。
我们发现,一个孩子身上通常会出现这几个问题:动力缺失,没有敬畏之心,没有规则意识。当我们的物质生活极大地丰富和满足之后,许许多多的家庭和孩子找不到前进的动力,找不到为之奋斗、为之沉浸的美好事物。所以在德普外国语学校内部,我们经常说一句话:“一所好的学校,要有能力让学生对那些艰苦而美好的事情上瘾。”
如何判断一个学生的动力是否缺失,规则意识是否欠缺,是否拥有敬畏之心?我们给出一个小的理论叫“91度理论”,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坐姿来判断学生是否有以上的缺失。当孩子采用一个大于135度的坐姿时,说明他缺乏敬畏之心。在他眼里,没有权威,没有美好的事物,有的可能是自以为是;当孩子用小于45度的坐姿趴在桌子上的时候,他缺乏的是动力,他找不到为之奋斗的目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