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启超说:“五千年来历史中立德立功立言者只有两个人:范仲淹和曾国藩。”
提到范仲淹,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他的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深切地表达了他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
而这句话所呈现出的胸襟抱负,早已成为历代文人士子安身立命的精神动力,这一忧乐思想也是范仲淹一生言行最精炼的总结。
而范仲淹更被历代读书人奉为精神领袖,称其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范仲淹文能提笔作文章,武能安邦定天下,可谓是人中龙凤。
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范仲淹都心系国运,情牵民生,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但纵观范仲淹的一生,其实都写满了苦难与艰辛,只不过他胸有丘壑、坚毅若石的在苦难中开出花朵。
范仲淹出身贫寒,两岁丧父,生活异常艰辛。
母亲带着他改嫁于长山朱氏,因为“拖油瓶”的身份,经常被朱氏子弟讥讽。
于是,很小的时候范仲淹便决心自立门户,而改变他命运的唯一途径就是读书。
他发奋苦读,终于,苦心人天不负,26岁那年他,他科甲成功,进士及第,及第后,他身先士卒、刚正不阿,因才能过人被晏殊推荐入京为官。
当时,正是仁宗少年登基,刘太后长久把持朝政,朝野上下怨声载道,但在太后面前却噤若寒蝉,唯独范仲淹直言上谏,陈述利弊。
然后,结果可想而知,范仲淹被贬。
刘太后去世后,范仲淹被仁宗召回。
可刚回来没多久,范仲淹又和把持公器,结党营私的宰相吕夷简杠上了。
“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范仲淹再次谏言,再次被贬。
后来范仲淹因为沙场建功,大败西夏,重回京城。
皇帝启用他主持“庆历新政”,革除积弊。
明知道这不是一件好差事,但他又不顾一切地将其扛在了自己的肩头。
结果我们也知道,范仲淹再次成了“背锅侠”。
历史学者丁传靖在《宋人轶事汇编》中写道:
范仲淹三次被贬,每贬一次,都被时人称“光”(光耀)一次。
第一次称为“极光”,第二次称为“愈光”,第三次称为“尤光”。
三起三落,每落一次,他的声望就高一次;每起一回,他的地位就上一个台阶,直至成为读书人的标杆,宰执天下。
从庆历新政中解脱出来的范仲淹,不再有扭转乾坤的权势,却在晚年迎来了人生最大的福运。
因为物产丰富、交通便利,从宋朝初期起,邓州就是宋朝老干部的养老圣地。
当时朝廷有明文规定,对国家有恩或者是年过70退休的官员, 都可以去邓州养老,一面继续发挥余热,一面颐养天年。
开国元勋赵普、状元宰相苏易简、铁腕强相寇准……都曾在邓州安度晚年。
人生暮年,范仲淹也来到了这里。
这么多年,范仲淹一直为国为民劳心劳力,和家人聚少离多。
从这一刻开始,他终于可以享受天伦之乐,每天除了养花种草、含饴弄孙,最大的乐趣就是教育子嗣。
在他的悉心教导下,四个儿子全部学以成才。
范仲淹晚年,远离了朝堂的纷纷扰扰,回归家庭。
父慈子孝,家庭和睦,不仅培养出了合格的继承人,也为国家输送了优秀的人才。
此后800年,范氏一族谨遵范仲淹的教诲,名人辈出,绵延不绝。

《桐庐郡斋书事》
千峰秀处白云骄,吏隐云边岂待招。
数仞堂高谁富贵,一枝巢隐自逍遥。
杯中好物闲宜进,林下幽人静可邀。
莫道官清无岁计,满山芝术长灵苗。
——北宋 • 范仲淹
赏析
这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一首七律。
此诗作于景佑元年(1034年)春,当时范仲淹被贬睦洲。
睦洲在今浙江桐庐境内 ,诗人在此生活了大约有一年的时间。
千峰秀处白云骄,吏隐云边岂待招。
首联的意思是,千锋竞秀、白云悠悠,简直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在如此幽深秀美的地方生活,根本不在意皇帝是否惦记自己。
诗人非常喜欢郡斋周围的风景,仿佛仙境一般,一个“骄”字,把白云悠然飘逸、来去自由的风姿描写得极其生动。
诗人自称小吏,在这风姿绰约的山中生活和工作,心情惬意,自然放松,更觉得自得其乐。
“岂招待”三字,指诗人看淡荣辱,不计较个人得失。
但作为朝廷的肱骨之臣,范仲淹时刻焦虑着天下大事,更是心系朝堂的动向。
之所以这么说,不过是诗人故作旷达,实则内心是极其不甘的,但又很无奈。
数仞堂高谁富贵,一枝巢隐自逍遥。
颔联的意思是,京城里的宏伟建筑高耸入云、金碧辉煌,很多人蝇营狗苟,不断地钻营仕途经济,可最后又有几人赢得了富贵。
诗人则像鹪鹩栖息于森林,虽然只是占了一枝,每天却觉得逍遥自在。
《庄子·逍遥游》中有云:“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
那些豪门贵胄富可敌国,却不愿为皇帝分忧,只顾自己安逸享乐。
诗人一心为民,忠贞不二,却被皇帝无情地排斥,心中当然充满了悲怨。
所以,发了几句牢骚 也是情有可原,正是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杯中好物闲宜进,林下幽人静可邀。
颈联的意思是,诗人忙里偷闲,与朋友小聚,杯中之物可以怡情,也能解忧,让诗人暂时忘记了人生的各种烦恼。
这是诗人描写自己在睦洲的生活,在公务余暇,邀友人于林下相聚。
山林中鸟语花香、环境清幽,让人流连忘返。朋友们在此相聚,诗文酬答,更让人心情愉悦。
莫道官清无岁计,满山芝术长灵苗。
尾联的意思是,不要以为我为官清廉,一年到头就没有盈余,满山遍野都长满了珍贵的灵芝和草药,百姓将其采摘 可以增加收入,改善生活。
芝:灵芝,菌类植物,古以芝为瑞草,故名灵芝。
术:草名。根茎可如药。有白术、苍术等树种。
范仲淹心系黎民百姓,作为地方官员,处处以民为本,并想方设法大力发展地方经济。
这样的父母官深受百姓爱戴,也让皇帝心感愧疚,他后悔当初的决定,不久后便将范仲淹调任为苏州刺史,最后又将其召回京城得以重用,而诗人也终于有了大展宏图的机会。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