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哲学深奥难懂,这话是对也对,是错也错。西方哲学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亦是晦涩难解。这是因为若想了解一种哲学,就必须了解到它所赞成,所反对的传统,这也是由哲学的性质所决定的。他是形而上的,立足于科学之上,但最根本的是从经验上出发的,最终发展到超越经验的地步。它是简单的,它源于生活,更为形象地说哲学是一种感觉,经验中感觉有什么,便去寻找,去思考,去推理,寻找事物表象之后的意义。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做什么事时,他知道他自己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去做,这是这种觉解使人做事有了意义。
哲学的存在不在于增加实际知识,而在于提升精神境界。对于人类来说,对于超乎现世的追求,对更高价值的追求是我们普遍追求之一。而这来源只有两个,第一是哲学,第二是宗教。有人说大多数中国人不关心宗教,因而我们中大多数也就失去了追求更高价值的权利,这是不对的。中国人已经在哲学中获得了这些。哲学是对人生有系统的思考,而中国的哲学是既入世又出世的,哲学是生活的智慧。而在西方,人们从宗教中寻找。但在西方科学与宗教是相对立的,科学每前进一步,哲学便后退一步。生活在人造产品中的人无法理解生活在神与半声存在的世界当中人的精神世界与价值观。放弃了宗教的人若无可替代的事物,只得将自己陷于尘世事务,与精神事物相隔绝。但幸好我们有哲学,在通往更高价值的途径中,它更直接也更纯粹。相比宗教它少了迷信和想象,也由此可见,宗教必将让位于哲学,而未来的哲学也将会是既入世又出世的,这也是中国哲学对于世界的贡献。
书中的一个观点很有趣,却说出哲学的一个特点。哲学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由于它是反思的,他从逻辑上来说必须思考那些不可能成为思想的对象的某些事物,比如“方桌”可感“方”不可感,这并不是我们感官发展不完善,而是“方”是一种理,从逻辑上来说理是可思不可感的,(类似于名家的白马非马之辩?)。当你思考全体时,例如宇宙这个一切存在的全体,当你开始思考时,宇宙作为思的对象(与思考本身对立),那么你思的行为及本身则不存在于这个全体中,实际上你思索的全体并不是一切存在的全体,可当我们必须要思及全体,才能明白全体不可思。这就是说某些事开始便意味着结束,便是这个道理。
本书以近80%的篇幅讲述中国几大家的哲学观点及其演变发展,儒家,道家,法家,佛家,墨家,名家,阴阳家……因为传统文化的熏陶,所以也便于理解。西方哲学的传入对中国哲学的影响,冯友兰老人的观点我是十分认同的。西方哲学的传入为我们带来了逻辑分析法(正),告诉我们一切事物的区别,而中国的哲学则是告诉我们一切事物不是什么,消除他们之间的区别(负)类似于万物归一,混沌的思想。对于不可知,我们总要说些什么,明确了不知为什么为不可知,那也算有可知了。而西方则是对此放弃,不可知就不可知,转为知识论。正负方法并不相对,而是相辅相成,有点类似于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但也不是)。人毕竟是思想的产物,思想的最终归宿也是社会实践。对于哲学来说应该始于正终于负,若不始于正,则很难具备哲学明辩透析实质的思想;若不终于负则不能达到哲学的最高点。中国的哲学历来缺乏明晰思想,全靠“悟道”,所以它既单纯又深奥,单纯是好,但这只限于本质,内容朴素,则就抽象不便于理解了,它需要证的方法来克服。明辩清晰的思想是每个哲学家不可缺少的训练,在达到哲学单纯性前必须要经历其复杂性正如,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也正如人,只有在讲过许多话后才能够保持缄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