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计划今天一定要去上班,还有好多事等着去做。一个萝卜一个坑,我不喜欢麻烦他人填自己的坑,大家都很忙。可是六点二十起床一阵猛咳,顿时天昏地转,重新躺下很久都恢复不过来,只好请假一天。
等到九点,刚刚喝完药,就不停地处理工作信息。今天一开口就咳嗽,只能用文字交流,实在不行,打一小会儿电话。就这样居家办公到下午四点,还是头晕晕的,想到明天要上班,还这样可不行,马上联系医生重新开药。
医生说:“你的感冒本来不是很重,因为你身体太虚弱,所以症状特别重。你最需要就是休息休息再休息。脑子里少想一些事情。睡觉前把事情清理干净,才能休息好。”
突然想起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里的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天只有24小时。针对教学而言,他的观点就是“每天进行不间断地读书”“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要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扣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是入门的常识”这些话跟我那句“因为忙得没有时间读书所以更要读书”的意思差不多了。
老人家这样讲,并不意味着读书就真的能够完全解决时间不够的问题。教师的时间问题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关联。比如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的校园环境,学校的管理文化,学校的组织机构,学校的活动设计,家长的群体素质,社区的文化等等。如果单单针对教学而言,我赞同老先生第三节“教师的时间和教学个阶段的相互依存性”里指出:小学低年级的阅读、书写、运算自动化能力的强弱确实直接与高段老师的时间成本呈正相关。自动化程度越高,师生的教学活动效率越高,教师不用天天焦头烂额地思考如何大面积补差,就会节约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所谓阅读自动化,指的是在阅读的时候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地超过“出声地读”的能力。书写自动化是指迅速而有理解地书写,在书写的同时进行思考,使字母、音节、词的写法不要占据于他的注意的中心。还可以说得更具体一些,就是教师给学生讲述一点什么,让他们一边听一边思考你所讲述的内容,而同时还要把他自己的思想简明扼要地写出来。这样就能保证学生学会了自己去获取知识。这样的做法就节约了中高年级教师的时间,保护了他们的健康。
上面的内容是相对教师学科专业的时间管理。回到自己身上,为什么会因为时间不够用而伤害了自己的身体健康?事情多只是一方面的原因。事情的复杂度也是原因之一。自己对于工作时间的安排和节奏的把我也是一个因素。既然自己读过那么多关于时间管理和精力管理的书籍,就应该好好用,用彻底,不断改进方法,而不是在每年十月就开始生病,反思而不得法,等于没有反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