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悯农》学对比

作者: 风起林下 | 来源:发表于2023-07-16 10:04 被阅读0次

《悯农》有很多,李绅最出名的有两首,两首都很喜欢,一首成为经典,食堂处处张贴;一首同样经典,照样传唱千古。在我,更喜欢第二首。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春种秋收不过是四季轮回,古往今来,数千年无不是如此,历代王朝兴衰之征兆就在这春种秋收上;一粒万颗,其间对比之强烈更是无出其右,有唐一朝似乎偏爱夸张,无论是“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还是“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或者“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或者“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无一不彰显着大唐的雄浑气象。春种一粒,秋收万颗,这是任何一个朝代的野望,封建社会的根基就在农业生产。唐代出现了曲辕犁,水力筒车和牛挽高转筒车,提高了粮食亩产量,可这些远远没有达到一粒万颗的程度。

在这一句中,我们看到了对比,看到了诗人美好的期望,可是在这期望背后掩藏的是无数的汗水。种子撒下去了,工程才刚刚开始,在过去,甚至在今天,大部分的农民还是过着靠天吃饭的生活,种子撒下去不是结束,如果没有辛勤的劳作你可能什么也不会得到,野草的生命力比农作物要强多了,会剥夺了农作物的生机,只有辛勤地除草才会有收获。在夸张的对比背后是农人比万颗更多的汗水。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作者的目光跳出了眼前一时一地的收获,放眼四海,四海之内都无闲田,这是一种境界,也是对前文的呼应,即便是身为一个书生,关心的也不是眼前所见,而是四海之内大唐百姓的生计。只有强烈的家国情怀,才会从眼前看到遥远的民生,这也是一个大唐学子该有的情怀。四海已无闲田,可农夫依旧饿死,为何饿死,在现状的强烈对比之后我们看到一个悲惨的事实,农夫明明是粮食的生产者,可最后却不能成为粮食的拥有者,是什么造就了这一切?

学这一首诗,在最明显的对比之外,其实还是要学一点其他东西的,从什么地方开始写起,选择哪些片段进行写作,这些也是这首诗的成功之处:诗歌是从眼前现实写起的,展望未来,联想过去,预见命运。

写作其实也可以遵循这一规律,由眼前之景开始讲起,眼前景就是未来事,这一点是可以琢磨出来的,再观察他人的过去,可以得出自己的命运使然,这样的逻辑顺序几乎可以构成一篇完整小说的叙事结构了。

把小说的外衣全部剥去,我们其实很容易看到很多故事的内核是一致的,在这样一致的故事内核之下,我们要了解的不过是一个简单的道理,这个道理在《悯农》中已经讲述清楚了,悯农就是故事的内核,标题是点睛之笔。

文艺理论也非常强调标题的作用,短篇小说经常有用标题起引发读者兴趣的第一步,吉卜林的《非法同居》、巴利的《每个女人都知道的事》、欧·亨利的《小公务员之死》。

成功源于实践,万里之行始于足下,学习诗歌语言第三课。

2023.7.17

相关文章

  • 2018-06-06

    小儿垂钓 悯农 悯农 江雪 寻隐者不遇 山行 胡令能 ...

  • 明年

    悯农哦

  • 《悯农》

    冬风渡寒剪童容,燕衔大地春意浓。 又是一年播撒季,薄秸浓土笼田垄。 老叟枯手交槁颈,扶锄出门步维艰。 几许悲悯又旧...

  • 悯 农

  • 悯农

    日烤风曛大火炉 禾焦地烫弃耕锄 只因浇灌田中立 籽粒未收人已熟

  • 悯农

    时值冬枣上市, 恰遇连绵秋雨。 枣农心急如焚, 对着老天作揖。 冬枣遇上秋雨, 裂嘴自落在地。 只顾与地接吻, 哪...

  • 悯农

    昨日, 今日, 明日, 日复一日, 在熙来攘往的喧嚣里, 卖着几堆翠绿, 枯瘦的古铜色手指, 染满各色菜末。 忙碌...

  • 悯农

    苍天一怒抖三抖, 但叫清水变"黄河" "黄河"东去已沧桑, 可怜天下百姓苦。

  • 悯农

    红杏枝头春意浓! 悯农田间把地耕! 芒种秋收播四季! 谁知农人艰与辛! 劝君珍惜碗里饭! 点滴都是苦种行!

  • 悯农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又到了收获...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悯农》学对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yoiu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