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羊群效应与断舍离

作者: a15046b80869 | 来源:发表于2017-12-03 22:14 被阅读22次

    最近刚看完《怪诞行为学》一书,书中提到了「价格锚点」和「自我羊群效应」。

    价格锚点是商品价格的对比标杆。

    在消费者眼里,商品的价值是“相对存在的”,这件商品到底值不值这么多钱,这个定价到底实惠与否,都需要一个可供参照的标准。

    “羊群效应”也叫“从众效应”:是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群体的影响,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百度百科•羊群效应》

    相对于从众的羊群效应,还存在「自我羊群效应」,指的是个人现在的思想或行为,会受到自身曾经的行为的影响,而趋向于做出与过去相同的选择,并且这种思想会不断加强。《怪诞行为学》的作者举了一个例子——你平时只喝普通的咖啡。一次偶然的聚会,你走进了星巴克,咖啡的价格吓了你一跳,你很感兴趣这么贵的咖啡是什么感觉,所以你决定品尝一杯。一周后,你又经过星巴克的门口。理想的逻辑思维过程,你会比较普通咖啡和星巴克咖啡的质量和价格,然后选择性价比更高的咖啡。但是这过于发杂,所以你选择了一简单的方式:“我已经尝试过星巴克了,我喜欢这个感觉,所以我选择星巴克一定是对的。”于是,你又走进去,点了一杯咖啡。

    前段时间,因为工作的关系,需要一个双卡的手机,手上的iPhone6s不能满足需求,就打算换个新手机。今年发布的一些国产品牌旗舰手机,已经非常的优秀,然而我却不由自主的能“发现”它们的缺点而迟迟不能下定决心购买。最终还是下单了三星的旗舰机型,价格已经远超了之前的预想。

    摄影器材的发烧,从APS到FF;音乐设备的追求,从塞子到箱子;车子的喜爱,有了普拉多又想升级路虎……尝试过更好的,就很难在回头了。我很好奇,为什么我们对此心知肚明,却又心安理得呢?或许「价格锚点」和「自我羊群效应」的理论可以帮忙解释这一现象。

    「价格锚点」,放到上面选择新手机的例子里,我在当初购买iPhone6s的时候,就为自己设计了一个价格锚点。从此以后,我就会很自然的认为手机这个产品,理所应当就是一个iPhone的价格。

    至此,一个消费的习惯的升级完成了,我加入了「自我羊群」。我已经不再思考一个5000元的手机是否真的有必要,它提供的那些高级功能是否是我的刚需。我已经不再考虑这些复杂的关系,因为我“已经对比”过了(曾经买了苹果最新的旗舰机),所以我继续这么选择一定是没错的。

    断•舍•离

    「断•舍•离」,最近一个很流行的词汇,表明的一些人的生活态度,希望将物质追求降下来,要“退烧”。我想,认识了「价格锚点」和「自我羊群效应」的理论,或许能帮助我们真的实现「断•舍•离」。每当我们需要做出购物选择的时候,静下心来,跳出非理性的习惯,理性的分析一下不同选择是否真的符合实际的需求。或者,先把想买的东西搁置在购物车里,过一段时间再回头看看,是不是真的需要,给自己留下一点缓冲的思考时间。

    文章的最后,我想给《怪诞行为学》打个免费的广告,这本书真的很有意思,作者用浅显易懂的实验例子,结合实际的生活现象,帮助我们理解行为经济学中的一些原理。人不是理性动物,很多时候的行为是由非理性的心理导致的。

    声明:文中图片来自百度图片搜索,如有侵权,请告知,马上删除。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自我羊群效应与断舍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yuzb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