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有一首关于生、死、爱的诗,他写道:“生、死、爱,三连环的谜。”在我看来,生、死、爱这个三连环的谜,是解不开、逃不掉的。然而,《入殓师》却给了我们所有的人一把破解谜团的钥匙。它选择一个十分怪异的视角,即入殓师这种游离于我们视域之外的职业,我们从来没有,也不会去想过,他们是如何生活的,又是如何生存的,仿佛他们不存在。他们隐形于人群之中,也从没有想过发出些鸣不平的声音,歧视迫使他们缄默。在大多数的思想中,他们是不正常的人。因此,当《入殓师》上映之初,难免有观众抱有猎奇的心态走进影院,但是我相信,对于人性哪怕有一点感知力的人,最终一定心旷神怡的走出影院,是的,这是一场洗礼,一场超越生死,升华爱的洗礼。“死亡”是《入殓师》无法回避的一个话题,然而“死亡”却绝非影片真正的主题,在这里,“死亡”单纯的只是一个窗口,透过这个窗口所能看到的,是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年轻的人们目睹生死的时候,能否像入殓师小林大悟那样悄无声息地苦痛,这种苦痛能否最终得到良好的正视,明白真正的生命应该充满着热情、充满着奉献、有理解的渴望、有交流的诚心。配乐大师久石让谱写的背景音乐,利用大提琴为主的浑厚音律,打破死亡带来的沉重,乐曲仿如主人公内心的洪流。尤其男主角那段在草原拉琴的意识流,真可谓神来之笔,抒情怡人、格外浪漫。
虽然同样为东方文化价值体系,较之中国人对待死亡的晦避如深,日本这个民族好像更热衷死亡。与其说是热衷,倒不如说是具有自觉体味死亡与严肃预演死亡的文化心理与国民性格。放眼它的文学艺术宝库,无不透露出死亡将至的两种极端情绪呈现:阴柔感与爆发力。日本的国花樱花或许是日本国民性格与生命态度的完美诠释。樱花素有“樱花七日”之称,一瞬间满树皆花,一瞬间又尽数坠落,花期不过一周,还在完美时刻就凋零无余。此种“轰轰烈烈而生,从从容容而去”的生命态度或许是对日本人亲近死亡,甚至玩味死亡的民族性格的经典演绎。人类的生死循环或许原本就极其普通。可懵懵懂懂地生老病死,从未做过哪怕浅尝辄止的终极思考,好比“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的人也大有人在。因为有了“死”,才涨显“生”之高贵与尊严,才给予“生”以宽和与释然。就象在《入敛师》的结尾,早已在心底原谅父亲的主人公将父亲死命紧握手中的小石头放于妻子已经孕育着新生命的腹部,仿佛通过一次死与生的交接仪式,完成了两个世界爱与温暖的传递与沟通。对于聪明善良的观者们来说,早已通过情不自禁依然极力隐忍的泪水表达了他们的心知肚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