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死亡·无能的终极形式

作者: 忡忡 | 来源:发表于2021-11-06 22:40 被阅读0次

    在国人的概念里,死亡,是一个很普遍且很深的忌讳,仿佛这个名词沾染了不详的气息,不可说不可量。

    在基督教里,死亡是天堂与地狱的路口,是从教者的终极奖赏,异教徒的终极惩罚。在佛教里,死亡是凡人下一个轮回的起始,得道者可上极乐,超越轮回。

    在西方哲学,死亡代表了生命不可逆转的永久的终止。

    基督教的十字架

    在文学领域,中国有梁祝双双化蝶的典故,将死亡美化,浪漫化。外国有哈姆雷特对“生存与死亡”的自我逼问,将个人的意志置于生死边界之上,探讨两者的价值与意义。

    美术上,有《马拉之死》以受难者的形象,歌颂其革命精神。这是死亡的道德意义。摄影上,有南京大屠杀的死者群像,由此让国人铭记历史,勿忘国耻。这是死亡的祭奠意义。

    马拉之死

    在我看来,这些都类似于心理学中的“暴露疗法”。人本能地恐惧死亡,但既然死亡无法逃避,那不如以直面的方式,把自己暴露在它的面前,以宗教哲学思索它,以文学艺术描摹它,以话语谈论它,从而缓解其巨大的“不确定感”引发的焦虑,获得心理上一定程度的和解。

    死亡如一个警钟,提醒着我们存在的渺小与局限。是无能的终极形式。是人类潜意识最深的恐惧。

    但如果反观自然,花开花落,也是生命规律的必然。再高级的动物,在死亡面前,也是平等的,无差别的。

    死后有灵魂吗?

    我认为,不如把对死亡的恐惧转化为“生”的勇气,既然人生如此短暂如此有限,既然所得到的一切注定要全盘失去,不如更热烈、更真实地活着,大胆地追求内心所向往的人事物。少计较结果的得失,不耽溺于虚荣与浮物。因为生命本身就只是一个过程而已,从赤裸中来,到赤裸中去,无论欢喜,无论悲伤,尽兴就是胜利。

    最爱苏轼那句“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是啊,我们很小,世界很大,可沧海就在那里,等待着我们以有限的生命作无限的探寻。我想这也是“蜉蝣”的快乐,“蜉蝣”的荣幸。

    所以,尽情地享受生之欢欣吧,少留遗憾,少留悔恨,才能以更优雅的方式面对死亡。

    以上是个人的一点见解。

    (完)

    此号常更,欢迎点赞与关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死亡·无能的终极形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zrsz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