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文学创作哲思散文
“轮扁斫轮”是怎么回事?

“轮扁斫轮”是怎么回事?

作者: 学上嘉双 | 来源:发表于2020-11-19 14:29 被阅读0次

    在道家学派中,老子是其创始人。他的一部《道德经》把天地之间的一切都归于一个“道”字,并以“无为”作为“德”的最高境界。在老子过去一百多年后,有一个叫庄周的人,开始著书立说,被称为“庄子”。庄子的学说继承了老子的道家理念,但其积极性不如老子。有人把他们合称“老庄”,看起来好像是一个整体,其实有很大区别。从行动上来说,老子的准则是“无为”,他的本意是“不做”会给“做”提供更有利的选择,“不做”会给“做”提供更大的空间,“不做”会给“做”创设更多的机会。但是庄子却不是这样,庄子是“纯粹不做”,逍遥自在,即追求所谓“绝对的自由”或“对现实的超脱”。

    在理念上,老子和庄子虽然都推崇“道”,但两人对“道”的理解却不一样。老子的“道”是追求一种“纯真质朴本性”的实现,比如他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就是说,“无”生出了“一切”,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今天想来,我们哪一样东西,包括人,不是从“无”到“有”的呢?庄子的“道”也是从“无”出发,但他是从“无”到“无”,也就是什么都没有,一切皆空,把自己临驾于一种“高度的、绝对的自由”之上。比如他在《逍遥游》中说“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就给人感觉,他太自由了,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庄子的思想是消极的“避让”,对现实生活中的人没有太多的积极意义,但是他著作里面有些寓言故事却有顽强的生命力,会给我们许多启发。比如“井底之蛙”、“邯郸学步”、“望洋兴叹”、“鹏程万里”、“越俎代庖”。今天我要说的是“轮扁斫轮”。“轮扁”不是“轮胎和扁担”,也不是“轮子不圆”,而是一个人的名字。这个人有些古怪,他怎么会取这么一个名字,庄子没有说明,我想可能是和车轮有关的“艺名”吧,或者是个职业名称也说不定。

    按照字面的理解,“轮扁斫轮”是说,轮扁用他的刀或者斧头,采取原始的方式“砍斫”,居然能巧妙地“砍出”车轮。古时候的车轮,是用木头做的,但不是一般的木头,是要经过若干技术处理后,让木头“曲变”成圆形,并能在地上滚动起来,而且经久耐用。做这项工作的人需要技术高超,否则质量不好,会跑不了多远,就散着一地。轮扁之所以叫轮扁,或者说他之所以取这个名字,肯定与“轮”有关,而且和变了形的“扁”也有关系。

    轮扁肯定在技术上出名,所以能在齐国的国君府中“斫轮”。斫轮也就斫轮吧,却还要发表什么言论,发表言论就发表吧,居然敢指责齐桓公读书。齐桓公是什么人?“春秋五霸”中第一个称霸的主,轮扁居然敢指责他读书没有用,说书里全是“糟粕”。这就招来了“杀身之祸”。详细的经过是这样的:庄子在他的《天道》里记载,春秋时的齐桓公在堂上看书,轮扁在堂下斫轮,他们互相都在做自己的事,应该相安无事。但轮扁却不安分,他看不惯齐桓公坐在堂上看书,他认为齐桓公纯粹是“多余”。

    齐桓公一有空,就把那个用竹条捆绑的书盯着不放,轮扁认为那是“吃饱了没事”,那写在上面的东西靠得住吗?凭他的经验,手艺的高超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怎么能写在书里呢?他认为齐桓公上当了,那些东西完全是骗人的鬼话。他放下手中的活儿,也就是正在打眼的榫凿,就走到桓公前跪下说:“敢问主公所读的书是何人所写呢?”齐桓公答:“圣人所写!”轮扁明知故问道:“圣人还在吗?”桓公答:“已经死了!”轮扁说:“那就是说,您所读的书是已逝之人的糟粕了!”

    齐桓公一听大怒,认为这个“下人”也太大胆了,居然敢亵渎圣人,尤其是当着他面亵渎。更可恶的是太狂妄,敢把圣人的言论说成是“垃圾”,这简直是不想活了。对齐桓公来说,想杀人,那是一句话的事,但作为“春秋首霸”,他的心胸没那么窄。他即使要杀轮扁,也得给轮扁一个辩解的机会,于是就对轮扁说:“寡人读书,你这个造车轮的居然敢说三道四。你有什么理由这是糟粕?如果没有,就死路一条!”

    轮扁一听,好像没当回事,马上就说:“我以我所做的事观察,装这个车轮辐条,慢了会在榫洞里滑动,那就不牢靠,快了又把榫头孔挤得满满的,有时还进不去。要不慢不快,心里怎么想,手里就怎么做。这是一种靠感觉做出来的效果,怎么能说得出来呢?我这种得心应手的感觉,既不能向儿子说明白,儿子也不能从我这里学到,就这样我做了七十年车轮。由此推算,古代的人能把自己这种技巧传授得出来吗?肯定不能。所以我说,国君读的,完全是他们没用的东西。”桓公听后觉得很有道理,就免了轮扁的死罪。

    庄子在这里,无非是想宣扬一个“无”字。他所追求的“无”,应该是“无法传授”、“无法临摹”、“无法学习”的“虚无”。这个轮扁的话,已经道出了庄子的思想,那就是自己的东西永远是自己的,没法传承,只能“空前绝后”。庄子的这种思想是消极的,其看法未免偏激。如果我们相信了他这种观念,那今天的社会就不可能发展到高度文明的程度。比庄子小五十六岁的荀子,就不持这种观点。他希望更多的人去学习、模仿前人的优秀成果。

    荀子是继孟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在《劝学》中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这意思是说:青色,是从蓝色里提取的,但其浓度比蓝色更高。冰块,是从水温下降中产生的,却比水寒冷。用绳子拉直的木头,只要用火把它烤柔软,就可以按照一定规格做成圆形的车轮。被暴晒后枯干的树已经不再挺直,同样可以“烤柔软”把它变成圆形。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庄子的“不可传授”论,而对“不敢传授”或“不知如何传授”的人,是一个大大的激励!

    不过,庄子的“轮扁斫轮”也不全是消极。从另一个角度讲,它也在提醒人们,要精益求精,实在是难,特别是要把某种“技艺”上升到一定层次,的确需要它说的那种“不温不火,不慢不快”的火候。比如,炒菜就是要掌握“火候”。说了该怎么做,一切步骤都告诉了你,要你炒一道菜,炒出来的效果和专业厨师相比,肯定有很大差别。只有长期从事这项工作,不断积累经验,才有可能达到某种效果。炒菜如此,其他事情已然。

    不管怎么说,“轮扁斫轮”有它的局限性。我们只能摒弃它的消极影响,而去“挖掘”它积极的一面。把“轮扁斫轮”当着一种“精益求精”的要求去做,而不是“不能传授”的“后继无人”,对各种优秀文化成果的传承,也就有了希望的光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轮扁斫轮”是怎么回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zxhi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