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县的山不高,在平原上一座座如湖中的波浪般堆叠着。一条连续平缓的曲线勾勒出群山清秀的轮廓,上面是蓝天白云,下面是青山绿水。大自然在山林里挥动画笔,在一片片墨绿底蕴上点出一抹抹秋色,黄的,红的,橙的,星星点点,在微风中摇曳着,似在遥相呼应。车子顺着山道缓缓绕行,自然画卷也在向前铺展,让人目不暇接。车子拐过了一道弯后,画卷豁然开朗,前方是一马平川,数只水牛在收割完的田野中悠然觅食,卷中只差一位吹笛的牧童了。民居渐渐在路边绵延起来,查济古村想必快要到了,越是接近它,我心中的期待更增添一分。在此次行程前,我从未听闻过查济,遥想当年高中时代去过的宏村,心中组建起查济的样貌来,徽派民居、宗氏祠堂、蜿蜒小溪、苍老古树……
随着车门的开启,我终于可以一睹古村的真容,下车环顾四周,村落背靠青山,粉墙黛瓦鳞次栉比,向高处蜿蜒而去,与宏村的格局大不相同。一块刻着“安徽美术家村”的长方形石碑卧在村口,使我的好奇心更胜,令画家都心驰神往的古村,其魅力可见一斑。
跟随导游缓步入村,一条溪流从村中流出,溪边的石头驳岸由原石堆叠,一块块依形相互嵌合,缝隙中冒出各种绿植,一丛丛长条形的绿叶伸向水面,相映成趣。民居都是傍溪而建,斑驳的外墙充满岁月冲刷的痕迹,马头墙边两株落光了叶子的无名小树露出萧疏的疲态,已然被院内枇杷树的华盖抢去了风头。一位老爷爷坐在小树下的石条凳上小憩,身边放着扫帚簸箕,沐浴着午后温暖的阳光。两位阿姨拾级而下,用清澈的溪水洗刷碗碟,下方的鸭群在溪中的砂石浅滩上梳理羽毛,悠然自得。
溯溪而上,来到一座石拱桥边,桥面一侧建有照壁,上书“紫气东来”四字,桥旁有一座木制小阁楼,上面供奉着一尊财神,颇为奇特。据导游介绍,古人设计此处,一来是防止村内的风水和财气随溪水外泄,二来渴求和希望人才降临查济。不知此处出了二个翰林、十二名文进士、百余名举人的盛况是否与此有关呢。
转而来到宝公祠前,导游介绍祠堂是为纪念中兴五世祖查宝源而建造,查宝源有“华封三祝”之称,即多财、多寿、多男子,族兴人旺在封建社会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他的子孙出过多位文武官员,故在祠堂门前立有石制旗桩与石鼓,代表文武双全、旗鼓相当。祠堂具有典型的徽派风格,天井敞亮,石雕木雕精美,特别之处是在阁楼上兴办义学,为族群中家境贫困的学子提供读书之处,可谓是一千多年前的“义务教育”。
深入古村,发现溪岸变得越来越高,由条石铺就的街道逐渐变窄,土地的匮乏迫使插入驳岸条石的出现,有的用于拓宽街道,有的充作下溪石阶,颇具匠心。虽然缺少土地,但我发现住户还是想方设法的去种些绿植,门口小棵的黄杨,爬满屋棚的蔓藤,溪水滩地上的蔬菜,或许身处大自然怀抱的村落造就了他们亲近绿色的心灵。
沿着小巷来到村中仅存的元代建筑德公厅屋,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既是一座厅屋的门楼,又是一座可以独立的牌坊。牌坊共有四层,第一二层砖雕已毁,第三层砖雕图案为“鲤鱼跳龙门”,象征屋主有着显赫的官位,第四层为皇帝御书“圣旨”和“明曦官”大字,厅屋内十六根楠木柱子更是显示了查氏一族富可敌国的经济实力。村里众多的官员府邸、宗族祠堂都彰显着查济昔日的辉煌,而今斗转星移,物是人非,如果没有画家和摄影家的发掘,查济古村或许还在默默地衰落下去,古村命运的沉浮令人唏嘘不已。
结束了一个多小时的参观,我却意犹未尽,回望古村,已然融入了这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的画卷。石桥、驳岸、民居、祠堂、庙宇构成的古建筑群留存着一千三百多年前查济与世隔绝的影子,现今仍能窥探一二实属幸事。三五成群正在写生的学生们手握画笔,注视着眼前的初冬村景,粉墙黛瓦在画布上渐渐浮现,一幅幅画作将让更多的观众体会这份山中水云间的古韵,让古村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