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有感
中国人的生死信仰
农历七月初四,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处暑,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为止矣。”处暑三侯,一侯鹰乃祭鸟,二侯天地始肃,三侯禾乃登。每年的处暑过后便是中元节了,在古老的故事中,中元节的产生可追溯到上古的祖灵崇拜与农事丰收时的祭祀,它代表着生与死的互动。民间称中元节为“七月半”或“鬼节”,故一般都在这个时候举行祭祖,祭拜的仪式。民间俗曰:祖考魂归,咸具神衣,酒馔以荐,虽贫无敢缺。直到现在也是如此,只是少了公共性,如今是在各自家中进行祭祀。
虽然仪式没有过去的恢弘重大,但是我觉得它的精神内涵——慎终追远,一直还保留着,至少目前是如此。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这种精神内涵赋予了中国人独特的生死观,生与死,是人生最本质的问题。东西方的不同的文化,宗教及地理环境造就对生死不同的理解,与西方的不同,中国的人的生死观并不是将生,死完全割裂成两截,而是放在家族的血缘脉络之中,生和死是一体的,并没有被割裂。
在血缘脉络中,一代又一代的生命连成一串,才有慎终追远。一个个个体的生命,串联成一个群体的生命,成为整个家族乃至民族的生命延续,个人的死亡,只不过是下一代“生”的转换,或者从某个角度说其并没有“死亡”。在中国人的观念当中,完整的生命应该是两条线的,一条是通往过去,一条走向未来,一条是对过去的忆念,一条是对延续的盼望,一条牵引着家族情感,一条督促着当下的发展,两者是平行的长流。于是,死后的境界乃至死前生活的延续,生前具有的一些社会关系,在死后照旧延续。这两条并行线就是生命和死亡,使现在与过去永远平行,纠缠不断,这一独特的生死观与西方的个人独立面对上帝的审判有很大不同,西方的人是个体的,而东方却不是,东方是属于个体与集体的融合。在东西方神话中就有体现,我们都知道愚公移山的故事,而且愚公移山在中国的社会是完全可以的,是一个可以实现的神话,在西方的神话中,有一个叫西西弗的人,被众神惩罚将巨石推到山顶,但是仅他一人永远无法将巨石真正推向山顶。
中国人在纵向的时间轴上,慎终追远,自己只是长程延续的一个连接点,继往开来,下面要延伸到子子孙孙,当然,现在这一点非常重要,没有自己的存在,广宇长宙的时空网络也不复存在。
在祭祀中,中国人将哪些人间的缺憾也长久纪念着,在思念中,也隐藏了对不平事物的裁判。民间的祭祀中,常常有当地人人参与的节庆和庙会,年年提醒有哪些该纪念的人,哪些过去犯过的错误。他们也在戏曲,歌词和各种媒体中,一次次诉说人间的遗憾,听众为之叹息,哭泣,这是表达对过去的评断,也是对自己的警惕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