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修炼本体性知识,强调的是对知识的洞察力,那么,教育学心理学的阅读,则强调修炼对人(尤其是儿童,也包括自我)的洞察力。 但实际上,教育学书籍,恰恰不在于多而在于精透,学科书籍则既要有根 处的精透,也要有足够的数量保证。 现在的一个误区是,大家读太多教育学方面的流行书籍(根本书籍倒未必读过) 这颇为本末倒置。
网师目前教育学先行,以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为核心,旁及《教育的目 的》、《教育人类学》等课程补之。《给教师的建议》因其涉及全面,可作为根本,它未及之处,自有《教育的目的》《教育人类学》等书补之,基本上就差不多了。
关于自我认同的问题。苏氏极少讲或者说根 不讲教师的自我认同问题 。也就是说,教师必须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 为什么苏氏很少讲这方面?在苏氏所处的时代,这个问题是不必加以讨论的:大家都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我们要做的只是将共产主义修养内化为自身修养,并以学生可接受的方式传递给学生。
但在今天,我们就必须面临这个问题。
“我是谁?”
另外,哲学会启发大家,为领悟学科书籍提供非常好的帮助。网师强调哲学阅读及文化阅读,是有多方面原因的,其中原因之一,就与这个问题有关。 那么,你是谁?你怎么想这个问题的? 事实上,这个问题会影响到专业发展的方向与方式。
(1)个性之我。
即“寻找”你自己的个人风格。
(2)专业之我。 即专业语言,专业框架。这是专业学习的核心。
(3)文化之我。 即元语言,“我”所由来以及生活其间的文化传统。
也就是说,专业发展是一个不断地形成自我的过程,是从旧我到新我的不断循环,在这个过程中,你总是基于某种文化作为背景的,并且用你的个性去整合专业。
所以,苏氏曾强调这一类阅读:文化原典阅读,以及自我认同之阅读。文化原典,各人自有取向,例如,新教育便是儒家传统的取向。自我认同方面,我推荐《教学勇气》和《给青年诗人的信》是两本值得阅读的书籍。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苏氏的技术色彩很浓厚。 总之, 本体性知识的修炼最为关键;其次,是教育学心理学;再者,就是文化及人类原典阅读以及自我认同类书籍的阅读了。
其实苏氏是有的,这就是马克思列宁或社会主义思想 ......苏氏是作为默认前提的。但实际上这是需要不断地加以省思的,是否因为当时社会环境单纯,不存在当今这些冲击波? 那不是一个思想自由的时代。所以无须就那些问题去思想,只是空气一般地自然 我相信,现在许多学员还意识不到文化及哲学、原典阅读的重要意义。因为许多人面临的首先是“温饱问题” 但要努力地使自己的阅读在这些不同领域间保持恰当的比例 ,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哲学及文化原典阅读有一种作用,会使你在一定的时候豁然开朗 ,并照亮其他一切阅读。所以,关于网师阅读,有以下共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