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克斯很强大,但皮克斯并不完美。
很多人只记得,或者只愿意记得皮克斯的强大,却拒绝承认它也会马失前蹄,也会有变成瘦死骆驼的一天。
这就是电影品牌中的“偶像化”。和那些对个别电影人的“造神运动”一样,这样的情形还是少来为好——与其沉醉于偏安一隅的春秋幻梦,不如在“去偶像化”的竞争中认清前路何方,对制片厂,对整个电影行业才更有益处。
《赛车总动员》这个系列,就是皮克斯电影中翻不过去的一章。低龄化的设计对成人并不友好,但周边的火爆意外地成了整个皮克斯历史上最大的摇钱树和立足之本——毕竟在汽车文化浓厚的美利坚本土,一部从小培养汽车兴趣的动画电影简直就是“肖申克”一样的存在。之后由迪士尼操作的《飞机总动员》,虽然不在同一故事宇宙,照样赚的盆满钵满。
然而,迪士尼和皮克斯依然在竭尽全力地说服观众,《赛车总动员2》和未来的续集并不只是为了钱。无论何时,牌坊总是想要立一立的。
于是就有了《赛车总动员3》:一部动画版的体育电影大混剪。从自我挑战到自我放弃,再到舍身成仁为她做嫁衣,仅仅在100分钟的时间里,就从《洛奇》飞奔到《奎迪》。可想而知有多少浪费了的故事和角色潜力,又有多少让位于迪士尼曲意逢迎的女权大旗——迪士尼还嫌没有足够的女性英雄吗?连退休的闪电麦昆也不肯放过吗?
男孩比女孩更喜欢汽车,这是个无关性别主义的事实。
在情节和叙事的层面上,几乎看不到大胆革新,缺乏创意的故事和世界奇观,在后《恐龙当家》时代一路跑偏的实写化美术风格的照应下,显得缺乏深层次的情感。
那么这样的情感重要吗?
当然重要。“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就是皮克斯赖以成名的杀手锏。《赛车总动员》虽然资质平庸,但依旧是一部富有想象力的商业电影。在《赛车总动员3》中,在动画师们的不懈努力下,一个个汽车角色栩栩如生和富有表现力,赛车的动作场面更是令人震撼。但这些视觉上的体验,就和照片级的风景一样,是在利用视觉冲击模糊观众的理解力。随着故事的推进,这部动画的叙事上下的功夫一直在皮克斯的及格线附近上下浮动,说是实习生水平也不为过。
再一次,我们在看到的是精良如机器般良好运转的皮克斯动画商品——而商品,往往是缺乏灵魂的。
和乔布斯的苹果一样,皮克斯的精气神,早在四大天王纷纷出走小作坊的时候,就开始萎缩了。
但依然,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哪怕只是个骆驼趾,也要比梦工厂的马蹄大。
2006年的《赛车总动员》出现在了一个非常奇怪的时间节点上:前有《玩具总动员》《海底总动员》这样老少咸宜的绝对金牌,后有《料理鼠王》《机器人总动员》《飞屋环游记》的顶级三连击。《赛车总动员》并没有那么注重皮克斯的传统,也没有多么精巧的设计,但由于皮克斯掌门人之一的约翰·拉塞特对其厚爱有加,出于商业考量,时至今日我们已经见到了三部《赛车总动员》,而粉丝们念了多年的《超人总动员2》还要等到明年才会现身。
在登峰造极的《玩具总动员3》之后出现的《赛车总动员2》,不仅质量大失所望,叙事节奏濒临失控,从某种程度上,也揭示了遭到迪士尼稀释的皮克斯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优质原创力的严重不足。
《赛车总动员2》在商业上的成功,并不能掩盖这部续集离皮克斯最弱主角闪电麦昆越来越远的事实。
这也是《赛车总动员3》意图矫正的重点。拖车板牙的地位边缘化,故事也变得严肃起来,约翰·拉赛特也将导筒交给了皮克斯学徒布莱恩·菲。作为故事版艺术家,此前未有导演经验,这在早期的皮克斯并不是问题——李·昂克里奇也是直到《玩具总动员3》才完成了从剪辑/联合导演变身独立导演的过程,并且成果斐然。
但这一过程,花了近10年的时间。在后《玩具总动员3》的皮克斯动画中,《勇敢传说》的马克·安德鲁斯,《怪兽大学》的丹·斯坎隆,《恐龙当家》的彼得·索恩纷纷走马上任,但效果只能说差强人意。在小作坊扩张的过程中,皮克斯在挖掘和培养人才上还需要再加努力。
如果只依靠四天王/五元老的话,是无法和迎头赶上的迪士尼集团军一较高下的。
同样是处女作,《赛车总动员3》就显得有些缓慢和慵懒,缺乏足够的推动力,但胜在题材亲切,人畜无害,没有距离感。故事结局虽然皆大欢喜,但高度落俗,难以让人满意。
至于一部设定在没有人类的汽车世界里的动画电影,一味地纠结于性别歧视是多么拧巴的一件事情,实在是让人细思恐极。
刨掉这些重要的表现力问题,《赛车总动员3》的故事本身还是有着一定教育意义的,教会他人适时放弃自我支持他人。但在呈现方式上,显得过于公式化,缺乏皮克斯式的解构,也没有拓展既有故事和角色的吸引力。如果不是巨大的投资和可预期的巨大回报,以及动画师们的精工细作,《汽车总动员3》与《飞机总动员》相比,都很难说有什么配得上大银幕的水准。
就结果而言,《赛车总动员3》绝对是整个系列中最好的作品,也最为皮克斯,但也绝对不会是皮克斯最好的电影之一。今年的皮克斯动画更像是一部精细执行的产品,而不是充满灵感的动画艺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