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狗血十三

作者: 子龙老师 | 来源:发表于2018-12-18 12:46 被阅读4次

【前言】

好吧,本来我觉得张艺谋的“影”已经是我今年看过的最糟糕的电影了,到了岁末却横空来了个狗十三。

当我们试图评判一部关于狗狗的电影时,很容易陷入这样一种窘境,“你没养过狗,所以你不懂”。好吧,我只能微微一笑,“你不是郭敬明的粉丝,又怎么能看懂‘小时代’?”

换句话说,我对摔跤运动也一窍不通,但是“摔爸”我就很喜欢,我是一个见到美女就腿软的纯种异性恋,却津津有味地看着“断背山”,健健康康的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又突然想起一部还不错的电影,叫“达拉斯买家俱乐部”。所以看电影是不应该有门槛的,如果一部电影只是拍给某一类人看的,或者只有某种人才看得懂,那它难道不是失败的吗?

就算以狗来说事,狗十三也是问题很多的,比如影片最后竟然以强行字幕的形式告诉我们这原来是一部讲“保护动物、不吃狗肉”的电影呀,说实话直到字幕出现前我压根没往那块想。同样的立意,在“忠爱无言”里就体现的很好,以小拉布拉多为视角,当它目睹自己的母亲被狗肉店老板杀掉后拼命逃脱,短短5分钟的镜头紧张、刺激,把这种观点传达的淋漓尽致,没有字幕告诉你导演要拍啥,但是你懂了,这才是电影的语言,而不是一篇议论文或者说明文的语言。

【正文】

狗十三以名叫“爱因斯坦”的两只小狗为叙事线索,以家庭关系为表达形式,讲述了一个关于主人公李玩的成长故事。

其实影片有很多地方是打动我的,比如一开始父亲强行修改李玩选择的兴趣小组的那一幕,在兴趣和有用相冲突的时候,甚至没有任何道理可讲的选择了后者,父亲既想让女儿像孩子一样听话,又想让她像大人一样懂事。当父亲拿出一沓钱塞给女儿试图哄她却以失败告终的时候,他应该知道他所面对的既不是孩子,也不是大人,而是一种叫青春期的生物,自己的事情自己能做主在这群生物看来比一切的重要。虽然经历可能不一样,但是在含泪而走的李玩的背影里,难道没有看到自己似曾相识的身影吗?

影片第一次让我感到掉线是在小女孩(李玩)深夜找狗的那场戏。

找狗——

疯狂的找狗——

歇斯底里的找狗——

嗯,可能是我没养过狗,所以才看不懂吧。总之一通尴尬症上头之后,我就再也难以站在主人公的立场上继续观影了。

好吧,导演可能要的是充分的情感宣泄,要的是夸张,所以寻狗启事贴的满世界都是这种行为我也不计较了,但是为什么当小女孩把寻狗启事分发给遛狗的叔叔阿姨们时,他们的反应却如此冷淡呢?同样是狗主人,一点同理心都没有吗?原来群众演员真的就是功能性打个酱油而已呀,连一点多余的表现都没有。

在小女孩为了一只狗把一家子折腾的死去活来之后,从脚崴伤的爷爷餐桌摔筷子,到父亲打女儿,终于第一场家庭冲突集中爆发。虽然之后父亲也进行了道歉,但是第一次家庭冲突的最终和解的标志性事件是在随后小女孩英语考了95分,她很开心的打电话给爸爸报喜,当父女二人并排坐在车里,父亲爱抚着小女孩的头,说:“闺女长大了,懂事了”,似乎这种温馨的场面就将此前的激烈冲突褶过去了。但是这完全禁不起思考呀,甚至思考之后反而觉得更加讽刺。难道小女孩成绩好了,就长大了、懂事了吗?更可怕的是这种奇怪的逻辑就是当下相当多中国家长的集体共识,电影就把这种错误的价值观当成顺理成章来拍,让我感觉就是被喂了一大口翔。这难道是我在故意找茬挑刺吗?那么第二次父女关系和解,小女孩完成成长的标志事件的起因又是她得了全国物理竞赛一等奖,可以保送重点高中。在吃了第二口翔之后我想,没跑了,导演就是这个逻辑,“学习好=成长/懂事”。

再说回小女孩的成长线,小女孩的成长大概可以被三个标志性事件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当全家人都把后妈买回来的狗当成之前丢了的“爱意斯坦”的时候,小女孩无论如何也拒绝承认。

第二阶段是:当后妈的儿子昭昭用棍子打狗,然后被急了的狗吓哭以后,全家人对这只狗都凶恶相向,只有小女孩理解小狗为什么会这么狂躁,并抱狗而哭,承认了它是“爱因斯坦”。

第三阶段是:父亲带小女孩去看“爱因斯坦”后,发现它已经死了。当父亲一脸愧疚和担心的时候,小女孩却出乎意料的说了句“谢谢”。在随后的饭局上,当好事的叔叔特意为小女孩点了好吃的狗肉并好心好意的夹到他碗里的时候,一连串家人面部表情的特写表现出气氛的紧张,然后小女孩默默吃了,并“谢谢叔叔”。

小女孩成长了,但这是一种怎样的成长呢?从最开始义无反顾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到中间默默接受自己的命运,最后学会了戴上面具压抑内心的情感而不破坏氛围。从最开始体谅一只走丢的狗会不会受冻挨饿,到最后对离家以后的狗狗一直到死不吃不喝也无动于衷(至少没有发作),而强行完成了父女间的和解。如果这样世故的、冷冰冰的成长就是影片想表达的真正成长的意义吗?我只能说“相比之下,前两口翔味道更好”。

小女孩与闺蜜堂堂和堂堂的男朋友是另一条线,这条线我只能说突出了堂堂的没心没肺和小女孩绿茶婊的属性。

首先男孩是一个一直被导演有意黑化的角色,如果说一开始为了女友堂堂纹纹身,夜半看胸和轮滑场热吻只是让我对他产生反感而已,那么当女友堂堂用身体依偎着他说“我爱你”的时候,男孩的回答居然是“我知道”。哈哈哈,我知道,而不是“我也爱你”,潜台词是我要你的身体、要你的感情,却并不打算付出什么。堂堂提出分手他也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而不是去追,去道歉。这哪里像一个十几岁的冲动恋爱的中学生,完全是一个油腻腻的中年男人的形象,好色、欺骗感情、不负责任,而且还有出轨倾向。于是当他试图亲吻李玩的时候我们就有充分的理由支持李玩拒绝他的正义性。

但是有一点我想不明白呀,为什么每次李玩夜里离家出走,男孩总能恰到好处的陪在她身边呢?不会是巧合吧。于是在李玩伤心难过的时候,完全是一副拿来主义,不对,是叫来主义,叫来我用。你是来听我倾诉,哄我开心的,可别有非分之想,因为呼之即来的下一句就是挥之即去呀。骗取了一切关心却义正言辞的说我不想咱们的关系是这样,那你想咋样,你想一个一点都不在乎你的人大半夜出来陪你,可能吗?你想只是友情不要爱情,那你为什么不找闺蜜堂堂呢?

其实不找闺蜜堂堂也是有道理的,因为堂堂简直就是个奇葩人设呀,众多槽点不逐个说了,单是你男朋友喜欢上李玩而导致你们最终分手这点,你居然能继续跟李玩开开心心做闺蜜,中间甚至连冲突和和好都没交代,我也是服了。在我脑子里忽然浮现出霹雳火秦明,被梁山贼寇杀了老婆后,公明哥哥说再给你说个对象,嘿,乐呵呵的跟着哥哥混了,世间没心没肺也不过如此了吧。

影片另一个不明所以的点是在表现父女关系融洽的两场戏里父亲某明奇妙哼起了“文化大革命好~”的红歌。我接受你没有任何政治隐喻只是为了表现父亲那代人脸谱化的精神内核,但是以我的生活经验来看,父辈们在那种陶醉的状态下是哼着“朋友啊朋友,你可曾想起了我~”,也绝不会回哼红歌的。

影片关于父亲的刻画试图达到一种以情动人便能大言不惭混淆是非的价值观,影片前期多处铺垫了父亲对权力下跪,被应酬绑架的人物形象,最后通过一个莫名其妙的整个电影缺失的前妻(小女孩母亲)的电话,通过泪流满面的粗暴的感情宣泄,强行洗白。也就是说这种世故的,油腻的中年男人,这种粗暴的、自私的父亲,这种怀念着以文化大革命为代表的红色年代的精神内核的人物也都能因为一个没头没尾的感情爆发而被强行洗白。

另外由父亲酒桌带出的那个大谈传统文化,带着大金表,吃着大鱼大肉,说着无为而治的既得利益者的形象,也着实是狠狠的黑了一把传统文化呀。

最后就影片的表现形式说几点:

第一:影片的角色脸谱化问题十分严重,比如爷爷这代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思想,比如后妈的孩子总是骄横不懂事的刻板形象,真的是让我觉得不用看具体情节我就能勾勒出这些人的样貌来。这种刻板人物形象所呈现的电视剧质感非常让人出戏,人物似乎只是为了推动情节而存在,并没有任何属于人物自己的性格。

第二:影片的主视觉是完全错乱的,如果是以小女孩李玩为人物视角,那么又有大部分镜头采用的是上帝视角。另外影片还有三处主视觉呈现,一处是最开始以狗的视角来看李玩,但是后来我发现这并不是一部以狗的视角来叙事的电影,与“一条狗的使命”完全是两码事。之后父亲叫小女孩坐在自己腿上的时候镜头又迅速切换成李玩的主视觉了。最后还有一段以昭昭为主视觉的片段。让我非常搞不清这部电影究竟是在以谁的眼光叙事的呢?

第三:如果说小女孩亲生母亲全篇缺失,只以一个电话的形式潦草交代是一种刻意的表现,那么小女孩喜欢物理这个梗似乎做到了前后呼应,却实际上在整个影片完全空白无力。为什么这个梗很重要,我们知道一般的女生都更喜欢文科,喜欢英语,而李玩是一个不喜欢英语却喜欢物理的女孩子,而且在读《时间简史》,有一个平行世界的世界观认识。在这样中二的年纪有这样一个别出心裁的人物设定,说实话我一直在期待通过物理这件事怎么能影响小女孩的个人成长,或者巧妙地反应小女孩的内心世界,然而并没有,只是以物理竞赛得奖的形式成为了第二口翔的铺垫。甚至在最后英语演讲的时候小女孩演讲的主题也是平行世界,影片借这个契机哪怕就像“你好,之华”一样硬生生的把小女孩的内心世界给尬读出来也算是有个交代,然而还是没有。这点上“你好,之华”都要好得多,至少故事主线因为文学这个点而得以推动,并且前后呼应。

第四:影片李玩喝牛奶就吐这个梗也是用烂了,似乎每次她受打击、受委屈的时候总能恰如其分的出现一杯牛奶让她喝,通过这杯牛奶让情节和演技表现不出来的内心情感,通过呕吐的方式给观众一个视觉呈现。这不仅是偷工减料,而实在是有些拙劣了。

第五:影片试图探讨很多社会问题,但是我感觉一个也没说清楚,就算是说清楚的几个点在我看来也是以另一套并不好看的价值观批判了一下之前的价值观而已,根本谈不上揭露,更毋宁说深刻反思了。而且当看完电影又重新通过文章梳理思路之后,我反而有一种无力感和绝望感,因为在影片表现的所谓成长与和解背后,我看到的完全是老一套价值观的得逞和新生代的妥协。影片最后在冰场外李玩看待昭昭的眼神又何尝不是曾经长辈看待自己时候的样子呢?

【后记】

我很少写这么长的电影评论,而且就算是写也尽量保持中立,甚至是好的地方不吝赞美,坏的地方点到为止,但是这部狗十三是个例外吧。因为像长城这样骗我电影票的烂片我只能说愤怒自己上当了,而这部似乎形式和内容都还不错的电影,细思之下却是我最讨厌的那套价值观,烂片毁了我的眼睛和钞票,而本片看了叫人伤心。

导演兢兢业业很用心的拍出了一个价值观完全有问题的电影,这反映的也许是一种整个社会集体病态的呈现,我觉得这实在比拍一部实打实的烂片还要值得注意。

相关文章

  • 【影评】狗血十三

    【前言】 好吧,本来我觉得张艺谋的“影”已经是我今年看过的最糟糕的电影了,到了岁末却横空来了个狗十三。 当我们试图...

  • 大人永远不会错

    ——《狗十三》非正式影评“人物”公众号应景地推送了《狗十三》的影评——《年轻人,你为什么不反抗》。看了开头我就立即...

  • 《狗十三》青春不是狗血,生活确实狗血

    它是曹保平导演作品中豆瓣评分最高的一部(8.5分); 它是小范围试映后就被密封5年终见天日的口碑佳作 ; 它获得了...

  • 《狗十三》影评

    一部被禁五年的电影,才是青春片该有的样子,一部及其现实的批判影片。 虽然我只看明白了,如果我们想在社会中让自己好过...

  • 狗十三影评

    一部色彩暗淡的电影,我却看出了百般滋味。 做为一位妈妈,我看到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在与孩子的相处方面父母的迷茫、恐惧...

  • 《狗十三》影评

    影片开始是一个女生在陈述,看前半部分的影片我真的觉得女孩好不懂事,因为一只小狗推到爷爷,跟家里人发脾气,奶奶因为寻...

  • 《狗十三》影评

    全剧唯一的哭点在于 饭局完父女在车上 接到前妻电话 挂完李玩父亲眼睛里就有眼泪了 李玩问他父亲 你和妈妈是怎么开始...

  • 《狗十三》影评

    也许“妥协”和“伪善”是长期生存,在这灯红酒绿的世界上唯一的办法,沙漠里的仙人掌妥协了自己的耐旱命运,被孤...

  • 狗十三影评

    《狗十三》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成长故事。13岁的女孩李玩,是一个留守儿童,父母离异后,跟着爷爷奶奶。继母生了一个男...

  • 狗十三影评

    强烈强烈推荐狗十三,粉了这个导演 看电影的时候后面的小女孩一直在哭 什么是大人?什么是成熟?在心安理得的拥有和猝不...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影评】狗血十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bnk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