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晋(24)
这段太乱了,晋廷内部处理时局的手段毫无章法,还斗得不亦乐乎。外虏已嚣张至极,却听之任之。如果不是为了事件的完整性,差点都想直接跳过这段了。
却说惠帝被张方挟持到了长安,朝廷大政为太宰司马颙所把持。司马颙既然已废去司马颖,便提议立惠帝之弟豫章王司马炽为皇太弟,并提出调停宗室及强藩乱战一气的法度,禀明惠帝。这惠帝能有什么想法,自然是依议颁诏。
诏云:
天祸晋邦(说说清楚,到底是天祸,还是自己作死),帝位后继无人,成都王司马颖,身为储君,却政绩有亏,四海失望,不可承社稷之重,现令其以王爵身份归第。
豫章王司马炽,先帝(武帝)爱子,其德行甚佳(这话是不是也用在司马颖身上过呢),四海为之注目(没听说),今以他为皇太弟储君身份,望兴我晋邦。
司空司马越可进任为太傅,与太宰司马颙共辅朕躬;
司徒王戎,参录朝政;
光禄大夫王衍为尚书左仆射;
安南将军司马虓,平东将军司马楙,平北将军司马腾等各守本镇;
高密王司马略(司马越弟)为镇南将军,领司隶校尉,权镇洛阳。
北中郎将司马模(司马越弟),为宁北将军,都督冀州,镇守邺城。
镇南大将军刘弘,领荆州以镇南土。
其余百官,皆复旧职。
自顷戎车屡征,劳费人力,供御之物,三分减二,户调田租,三分减一,蠲除苛政,爱人务本,清通之后,当还东京(洛阳)。此诏。(此时乞活军已在北方闪亮登场,天下百姓已活在沸鼎之中,减田租,去苛政,此时行来是不是太晚了些)
诏书既下,接着又大赦天下,改元永兴(……),命太宰司马颙都督中外诸军事,张方为中领军,录尚书事,领京兆太守,一切军国要政,司马颙为主,张方为副。(想要和各方达成和解,有那么容易吗?都乱成一锅粥了,除非倒掉重新熬过)
东海王司马越,不买司马颙的账,首先上表辞去太傅之职,不愿入关。高密王司马略,拟奉诏赴洛阳镇守,东莱(今烟台莱州一带)乱民相聚攻打城池,连临淄(今淄博临淄区)都守不住了,退走聊城(今聊城市)。司徒王戎,在当初张方劫着惠帝去长安时,已经逃奔郏县(今平顶山郏县),就地安身,已经是年过古稀的人了,又怎肯再出头冒险?当即称疾辞官不受,不过数月时间,就病死家中。王衍又素来狡猾,明虽受职,却不曾入关。只有北中郎将司马模,出镇邺城,收拾邺城残局,募兵守城。
永兴二年(305年),张方又逼迫惠帝,颁诏到了洛阳,仍就废去羊献容的皇后身份,幽居金墉城。(张方应该是深恨羊玄之,所以报在了羊献容的头上,铁了心般地要废了她)留台(见前,留守洛阳)的官员,不得已依诏行事。
当时秦州(今天水秦州区)刺史皇甫重,被围城已有两年多(皇甫重被围之事见前,晋),遣其养子皇甫昌驰赴东海(今山东郯城北),向司马越乞援。司马越因东西两地相隔太远,不愿出兵。皇甫昌无法,直接去了洛阳,却诈传司马越之命,要迎还羊皇后入宫,再诈言皇后下令,发兵讨伐张方,奉迎惠帝回洛阳。事起仓猝间,留台百官也不及分辨,相率依议。可没过多久,都察悉了这是皇甫昌的诡计,便立即将他杀死,并传首关中。
司马颙此时刚想要息事宁人,不想久劳兵师,便上奏遣御史宣诏皇甫重,令他入关朝见。皇甫重不肯奉命。秦州自遭围困之后,内外消息隔绝,音信不通,就如长沙王司马乂已经遇害,兄弟皇甫商被杀等消息(以上事见晋(22)),都全然未知。
皇甫重问为宣诏而来的御史驾车的人道:“吾弟(皇甫商)早欲来援,为何至今都未到?”
那人答道:“汝弟早为河间王(司马颙)所杀,怎得再生?”
皇甫重闻言失色,同时也将此人杀死(这也看不懂了,你在问话,人家好心回你,为何要杀他)城中守卒,至此才知外援已断,便群起杀死皇甫重,函首乞降。
司马颙另调冯翊太守张辅为秦州刺史。张辅到任后,与金城太守游楷,陇西太守韩稚等产生嫌隙,互起争端,最终败死。(宗室斗得不亦乐乎,外臣也不肯落人之后)
东海王司马越,既不愿入关受职,自然是因为与太宰司马颙有仇,中尉刘洽,劝司马越讨伐张方,迎回惠帝。司马越自上一次荡阴(今汤阴)战败后(见晋(23)),现已补充完军备,遂听从刘洽的建议,传檄山东(崤山以东)各州郡,言道:今当纠率义旅,西向讨罪,奉迎天子,还复旧都。
东平王司马楙,先举徐州起事跟从司马越,自为兖州都督。范阳王司马虓与幽州都督王浚,也与司马越相应,推其为盟主,联兵勤王。
司马越的弟弟司马腾与司马模,都出任方镇,此时二镇均归兄长司马越节度。司马越托名承制,改选各州郡刺史,朝士多赴东海,都以为一朝飞上枝头变凤凰。
此时在黄河南北交界处,又出了个贼寇,名为公师藩,寇掠当地。公师藩原本是成都王司马颖的旧将,听闻司马颖被废,心中愤愤不平,遂自称将军,声言为司马颖报怨,纠众至数万人,无论悍匪狡胡,一并收用。当时公师藩的部下中,就有一个骁勇善战的羯人石勒(石勒需要单独起一篇,这里不赘述),愿作部队前锋,领兵连破阳平(今邯郸馆陶县)、汲郡(今卫辉市汲县),杀害太守李志、张延,转战至邺城,都督司马模遣将军赵骧出御,并向邻近诸州郡乞援。广平(今邯郸广平县)太守丁邵,引兵救司马模。范阳王司马虓,也命兖州刺史苟晞率兵救援,两路兵到了邺城后,与赵骧合兵御寇,公师藩、石勒等人也只得退兵。
司马越因邺城无恙,使发兵西行,另授刘洽为司马,尚书曹馥为军司,督军西进。留琅琊王司马睿(晋元帝)屯守下邳,接济后方军需。司马睿请留东海参军王导(都到齐了)为司马。
司马越留下这二人在后方,也就放心去西征了,等大军开到萧县(今宿州萧县)时,麾下约有三万余人。范阳王司马虓,自许昌出兵屯驻荥阳(今荥阳市),为司马越声援。
司马越命司马虓领豫州刺史,调原任豫州刺史刘乔,移镇冀州,并使刘蕃为淮北护军,刘舆(金谷二十四友之一,刘琨之兄)为颍川(治所在今禹州市)太守。司马虓令刘與的兄弟刘琨为司马,唯独刘乔不受司马越之命,并发兵抗拒司马虓,且上奏历数刘舆兄弟的罪恶(无非就是贾氏掌权时,兄弟俩党附贾谧之事),并说他们助司马虓为逆,应加讨伐等语。(刘琨的事,也需另起一篇)
这次由司马越来指定官员调动,令刘乔不服。刘乔就归罪刘舆兄弟俩人,借以蛊惑大众。太宰司马颙,正忧心公师藩为乱,司马越又同时起兵,彷徨无策。愁了多日,好不容易想出两条计策:
一面起复成都王司马颖为镇军大将军,都督河北军事,调派兵千人于他(被你废掉的人,还给他兵,再关照他,要为你做事。这脑袋怕不是被石头砸出坑来了),授卢志为魏郡(治所在邺城)太守,随司马颖镇守邺城,抚慰公师藩。
二是请惠帝下诏,令东海王司马越等,各皆还国,不得起兵为乱。
司马越既然已经出兵,自然不肯从诏命,让司马颙无计可施。
所以司马颙一接到刘乔的上奏后,心头就是一喜(又有借口了),便令刘乔讨伐司马虓,分去司马越的兵力,另外使镇南大将军刘弘,征东大将军刘准等,协助刘乔进攻司马虓,再遣张方为大都督,率领建威将军吕郎,北地(晋时的治所约在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河东堡)太守刁默,合兵十万,以讨伐刘舆兄弟,在许昌会师。最后要成都王司马颖,邀同他的旧将石超,出屯河桥(故址有四,但最接近的应是今焦作孟州市西南)为刘乔援兵。
范阳王司马虓,得知这一消息后,忙向司马越告急。司马越立即移师灵璧(今宿州灵璧县),援助司马虓抵御刘乔。
刘乔令长子刘祐率兵抵住司马越,自己则引轻骑进击许昌。最可怪的是东平王楙,据住兖州,不发一兵,专门去搜刮百姓税赋(司马家气数被最早那四个用尽了,剩下的都差不多是渣渣了,都不知道脑子里在想些啥)累得州县官员整天疲于奔命。
兖州刺史苟晞,之前由司马虓遣往援救邺城,此时引军还镇,又为司马楙所拒。司马虓让司马楙徙镇青州,司马楙又不愿挪屁股,索性变了初志,又与司马虓为敌了起来,负了与司马越之约,竟跑去与刘乔联盟了。(这已经不能用‘乱’字来形容了)
唯独镇南大将军刘弘(见前,陶侃的伯乐),志在罢兵息争,也不想偏袒哪一方,就此修书两封,一书寄刘乔,一书寄司马越,无非劝他们释怨罢兵,同扶王室。
司马越与刘乔此时已势不两立,哪里还肯听从刘弘的意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