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篇《课堂<校园<社会》一文中,我提倡大家在看待教育产品时,将课堂与非课堂的场合区分开。但是反观很多教育类书籍,尤其是资深的知名学校校长写的自传一类,其中的论述时常是脱离现实的,具体说,是认为校园就等同于社会了。这样的思维导致他们将社会多方面造成的复杂问题统统揽到教育者的管辖范围。
假设有家企业赞助某学校除雾霾的新风系统,校长展开研讨会决定是否安装该设备。有人说:“雾霾并不影响智力、更不影响努力,因此在学校装此系统只是浪费电费。”马上就有人接话:“为对抗污染而制造的新风机,其使用的电能本身就是来源于污染高的煤炭发电。”众人纷纷附和:“没错,我们要教育学生不可饮鸩止渴的道理。”校长意味深长地总结:“是啊,此时此刻还有很多劳动人民呼吸着被污染的空气。我们作为教育者,必须要让学生们知道他们的社会责任不是暂时地逃避问题、而是靠学习造福社会。”会议最终得出结论:新风系统安装搁置,学校开始举办环保月活动、由各班选拔代表进行环保主题的演讲。
单就雾霾来说,师生抵御雾霾用的口罩一样是需要消耗能源生产的,摘下口罩、把自己暴露在污染中难道就算所谓的直面问题、“先天下之忧而忧”了?……单纯地讨论校舍的密闭性能、成本压力等实际因素不是能得到更加合理的拒绝理由吗?类似的事例还有一些教育专家认为的“京剧国粹式微是因为音乐课不教”、“孩子自理能力差是因为没有烹饪课”等等,乍一听不能说全然没有道理,但也往往并不具备充分的因果关系。
把所有大人的问题归因于成长的问题、把所有成长的问题归因于教育的问题、把所有教育的问题归因为老师的问题……它们体现的都是人们对“教育万能”幼稚的自我陶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