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1、
本家有个妹妹,打生下来就扔给爷爷奶奶带。老人家年纪大了,喂养拿不准时间和数量。有时候牛奶喂得少,晚上妹妹便呜哇呜哇一通乱哭,把身上盖的被子都踢得七零八散。无奈,奶奶便把妹妹的大拇指拉过来,放进她的小嘴巴里。这招倒是灵了,小家伙吧嗒吧嗒吮着大拇指,搂着小包被,甜甜地入梦了。
从此,每天晚上,妹妹都要吮吸着大拇指,拥着她的那张小包被,才能入睡。不管在家,还是外出,都是这样。久而久之,大拇指成了她的瘾。没把它放进嘴里之前,她横竖也睡不着。天长日久,妹妹也长到了六七岁。大拇指被吮吸得长了厚厚的茧子,有点变形了。
大家都笑话她,说大拇指是她的鸦片,那条旧旧的包被是她的亲妈。事实上,妹妹对大拇指和包被的依赖真的超过了对她嫡亲的老妈。她那个不靠谱的妈妈,四处麻将风流去了,妹妹连她的面都难得见上,更别说正常的母女相亲了。
寄宿式孤儿妹妹实际上把对妈妈的依赖和亲密,移情到了大拇指和包被上。心理学上把这种行为叫做:替代。她把大拇指当成了母亲的乳头,包被当成了母亲的怀抱。
大拇指和包被,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她对温暖的追求和安全的保障。这其实就是典型的“恋物癖”。因为自小就被迫离开妈妈的怀抱,妹妹的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下意识就渴望从物品上得到情感寄托。
后来,妹妹一方面因为害怕别人的笑话,一方面逐渐长大了,也想戒掉这个吮吸手指的习惯。可是她横竖戒不掉。家人只好在她的拇指上涂了厚厚的一层风油精,这才勉强把这件事告一段落。
可是,妹妹的性格还是受到了影响,动辄满地打滚哭闹不休,见人就抱大腿撒娇,反正性格起伏非常大起大落。
她奶奶常常摇头叹息:这丫头可怜啊,有妈生没妈养的命。看着她用渴望的目光看着她妈妈,却不敢靠近,我的心就生疼生疼。咋就有这么狠心的母亲呢?生下后连抱也不抱,更别说喂一口奶了。真是没法说那铁石心肠。
寄宿式孤儿2、
我自己也试过那种寄宿生活。短短两年多,已经足以改变了我的性格。由一个天真浪漫的小公主,变成一个孤僻寡言的女孩儿。怕生,怕交际,怕应酬,经常躲起来一个人玩。妹妹对我的印象就是姐姐很清高,不乐意和其他的小伙伴们一块。
那两年里,没有人注意到我的心理变化,没有人会抱着我安慰一下离开家人的心酸。可能是因为我太安静了,根本就没有开口说一句自己的事情。我就像一股淡淡的风,落在亲戚的家里。妈妈还常常责怪我没有口舌,嘴不响,话不甜,不主动跟亲戚打招呼。
虽然我很懂事,知道是因为要到城里求学,所以才寄宿到别人家。一个六岁不满的小女孩还是没办法处理好这件事。既然和家人不能哭闹,对亲戚不能声张,我便活生生地把害怕的,孤单的眼泪吞进了肚子里。至此,沉默无语。只有夜里,偷偷咬着被角流泪,哭也不出声。
寄宿式孤儿每到周五的下午,我就跑到亲戚家墙外的巷子口,等我爸。我爸在工地上干活,很辛苦,经常半夜才从城里往家赶。他知道我一个星期了肯定想家,每次都要来带上我,把我放在自行车后座上,一蹬一蹬地踩回家。这等待,成了我一个星期最高兴的事情,当然是不露声色。
有时候,我奶奶来,还会丢下一句捉摸不透的话:小C啊,你要乖乖听姑母的话,不要和他们家的孩子吵闹。要知道,就算是棍子,搁在门后久了也会碍路,更何况是一个人呢。
这句话对当时才六岁的我来说,实在是太深了。我并不懂其中的更深的意味。我只知道,我是借住在别人的家里,如果不听话,别人就会很生气。因为,这里并不是我的家。我可能已经给别人添了麻烦。
这事儿对我影响极大。到今天,我还是能清楚地记得奶奶说那句话的语气和神情。她估计只是想让我安分点,不要给人家惹太多的事。幼小的我却理解成了另外的意思:我是个麻烦。别人并不会喜欢我。假如我不听话不受教育,就会惹更大的麻烦。
寄宿式孤儿所以,当在亲戚家简陋的冲凉房里洗澡时,误把水冲进了角落的蚂蚁窝。成群结队的红蚂蚁爬满了我一身,我还是不敢哭闹。那个场景,我一辈子也不能忘记。
恐惧,疼痛,刺痒,却仍然不敢哭出声,只是流着泪,疯狂地拍掉那些可怕的红蚂蚁。没有让任何一个人知道。直到今天,想起那一幕,我仍然会不由自主地颤抖。每次看到红蚂蚁,我的身体就浑身哆嗦。
后来没几年,上了初中,又是寄宿。前前后后,我在家里没住几年。这导致了我和父母亲并不亲近,有什么事也不说,都一己承担,因而惹出了后来的许多矛盾和不愉快,这些按下不提。
我想说的是,寄宿生活给我留下了心理阴影,让我不自信,胆小懦弱,甚至不敢提出自己的合理要求。很长一段时间,都习惯做别人背后默默无言的影子。
又容易患得患失,极度渴望持续稳定的关注。即便只是被疏离地善待,也不由地欢喜。一旦不可得,便惶惶不可终日。
寄宿式孤儿3、
现在许多人宣扬,寄宿可以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让他们可以以一己之力,去灵活地处理很多事情。其实这说法并不对,充其量只是懒父母的一个借口。
孩子并不会因为寄宿培养起了什么能力,他们只是被迫无奈地提前长大,去做那些不符合他们年龄的事情,丢掉本来应该属于他们的天真,依赖和亲近父母家人的天性。
专家说:寄宿制非但不能让孩子更好地学会和他人相处,学会自立,反而更削弱了孩子在这些方面的潜能。当一个孩子在亲情体验方面非常欠缺时,他只能出于紧张更多地索取爱,而不是学会施爱与他人;当他在统一管理下只知道服从时,他只能学会自我压抑,失去个性,而不能学会合作与体谅。
寄宿式孤儿由于长期寄宿,很多孩子与父母并不亲近,长期的疏离使得他们建立起一种防范的机制,那就是不与人靠近,不善于人情来往,不擅长口头表达。并被错误地认为是他们天生的性格问题,使得他们显得离群,孤僻,和冷漠。
没有人知道,他们被迫从熟悉的安全环境,丢弃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里时,经历的害怕,恐惧,甚至绝望,导致极度缺乏安全感。
寄宿式孤儿好在,他们很快适应了。或转移情感,或假装坚强。虽然,这两种情况下,他们的心理都会形成或多或少的裂缝,或者可以说是缺陷。
这些裂缝或缺陷,将伴随这些孩子很长很长的一段旅途,直到他们锻炼出强大的内心,才可以把阴影消除,把缺陷修补好。
所以,除非万不得已,我真的不建议把年纪还小的孩子送去寄宿,或者交由父母以外的人长期抚养,而不得靠近父母。父母的爱一旦缺失,对孩子的影响真的是巨大的。
真的有万不得已,父母也要想方设法地安慰孩子,抚慰他们离开熟悉的人和环境产生的恐惧感,明确地告诉他们:父母是爱你们的。你只是暂时的离开。千万不要害怕,或产生怀疑。
真的,只有亲身体会,你才知道那是一种怎样绝望的经历。而没有安全感的生活,是多么地见不到光亮。
但愿,孩子的成长都有父母的陪伴,不再成为寄宿式孤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