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卡夫卡生前叮嘱朋友布罗德,在他死后将所有手稿毁掉,不要发表。
至今我们仍不知道,这是他真正意图还是反话?
毕竟在现实生活中,他是个反复无常,难以掌控自己的人。
从他几次订婚又悔婚就可以看出,他对于世俗生活的逃避和厌恶。
可从他与女友来往的书信中又可以观察到,他十分希望别人能够重视他的作品。
这不稀奇,在他的人生中,到处充满着矛盾与两难。
他惧怕现实世界,产生了《变形记》,并将自己的希望放在未来,产生了《城堡》,对亲朋好友疏离,无法融入之中,产生了《审判》。
他将自己无限缩小,面对着手足无措而庞大的世界,恨不能将自己藏起来,这不就是当代社恐?
现代人的心理越来越倾向于卡夫卡,越是倾向于他,对他的研究就越加深入。
为什么要见面?微信聊天不行吗?
卡夫卡的文学价值,他为作家们带来的启示,他浓缩出来的另一个世界,成为渺小的蚂蚁站在巨人的门前,无法融入巨人社会,将无比恐惧与慌乱描写得淋漓尽致。
他也是一位喜欢交笔友,却不能与笔友亲密接触的另类人。
这些文字特征,在他的作品中大量出现。
同时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埃利亚斯·卡内蒂就是其中一员。
由他来编撰的《另一种审判》,是文学爱好者研究卡夫卡小说中隐藏的另一面的良好素材。
埃利亚斯是犹太籍英国作家,1981年小说《迷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戏剧作品在60年代曾经引起轰动,并因其笔记和自传三部曲《获救之舌》,《耳中火炬》,《眼睛游戏》而闻名。
埃利亚斯非常喜欢卡夫卡,留下了大量拆解卡夫卡的笔记。
他收集到卡夫卡生前与亲友沟通的信件,从实际上更接近了解卡夫卡,他认为,卡夫卡的成功,就是因为书信与日记。
这两样是他隐性的创作构思,许多卡夫卡小说中匪夷所思的情节,都缘于生活中遇到事物的加工与变形。
这个认知令他欣喜,他也开始大量记日记,这些宝贵的日记提供了研究卡夫卡的方向。
此书正是埃利亚斯的日记,与他详解卡夫卡书信的汇总。
这些文字帮读者了解到卡夫卡不为人知的几次订婚曲折,以及他被告上法庭,在法庭上,没有辩解,却利用这个坎坷,创造出了《审判》。
就连《城堡》也有这些事件的影子。
卡夫卡是一个标准的柏拉图和单性恋,喜欢恋爱却不喜欢奔现。
他爱上的姑娘,存活于想象中,可以有书信来往,他要求对方把生活中的事一点一滴向他汇报,并以此作为创作灵感。
可一旦对方走出书信,走进他的世界,他便立即被恐慌所占据,无法面对。
这有点像单性恋,只喜欢谈恋爱,却不想对对方负责,也不想有肉体上的接触,更不希望在现实生活中和对方建立亲密的关系
他只接受精神上沟通,这说起来匪夷所思,可当今社会,也有许多人患有这种心理病。
卡夫卡如此时髦,一个人身上兼具当代社恐和单性恋两种特质,这使他无法对别人产生信任,无法接受现实世界中的一切,近距离社交相当于慢性自杀,这导致他的文字产生独特气质。
后来许多作家都领悟到此种写作手法,将现实生活中的阴影,投射到作品中。
这样的创造方式,令读者产生距离感,强烈的朦胧浪漫和高级审美感。
比如乙一,因不善交际,隶属边缘人,便把这份感觉投射在作品里,创造出了大量治愈系的作品,如《平面犬》、《暗黑童话》等。
双比如《百年孤独》和《霍乱时期的爱情》等。
以此总结,著名作家都带着独特敏感的气息。
他们的作品会令读者有若隐若现的相似感,却又不知到底要表达的是什么,令人忍不住去探究,这就为作品产生了良好的延续性。
读卡夫卡,读埃利亚斯,就会了解“审判的真正含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