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一种说法很流行,叫做“人丑就要多读书”。这句话深得众网友之心,众多相貌不佳的网友纷纷点赞,并且立誓要好好读书。
很多人以为这是新时代的产物,是大众读书意识的崛起,是群众智慧的结晶。其实不然,早在我读书的时候,我的父母就常常苦口婆心地对我说:“你好好读书就行了,其他的事不用你操心,你想操心也操心不了。”言外有很多层意思,其中一层是,你已经长这样了,瞎操心也没用。那会儿还不像现在是个完全看脸的世界,人们即使喜欢看帅哥美女也不会像现在这样直接的说出来,长得美或丑一般不会被直接提起,心灵美才是政治正确,你要是对着饭店服务员喊美女,人家还以为你在骂她。在这样的语境下,由“读书”导致“心灵美”看上去似乎是那么回事。
遗憾的是,时代已经变了。现在只要是个稍微重要的场合,认识的朋友如果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喊人家“美女”简直是侮辱,得喊“女神”才合适。人们已经不再把对美貌的追求藏得严严实实,如果你的朋友去相亲,大家问起来,“长得太丑了不满意”远远比“对方很穷不满意”更能赢得大家的理解和赞同,这就是看脸的世界的常态。当我们这样直截了当的表达出内心真实的想法,就不得不直接面对一个残酷的事实:读书多不多可能与心灵美有点儿关系, 但是与颜值的高低没有一丁点儿关系!
这么说并不是在诋毁读书,相反,读书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读书可以使人开拓眼界、积累知识。喜欢读书的人,往往通情达理、风趣幽默,人们平常说某个人有“气质”,八成是因为这个人读书多。
但是,读书并不是万能的,读书不能让你脸上的痘痘消失,也不能帮你去掉肚子上的肥肉。我们在引用“人丑就要多读书”时,其实是在暗暗指向一个情境:当我们在找对象(原谅我用这么朴素的字眼)的时候,我们才会如此地关注自己和对方的长相,才在乎“人丑”。其他情况下,我丑关你屁事,你丑关我屁事。那么,这句话的真实逻辑是:我长得丑,找对象很困难,我希望通过多读书,变成一个有文化、有气质的人,使得我在找对象时更具有竞争力。
这其实是人们在生活中普遍采取的一种策略,《道德经》里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益有余。”所谓人之道,就是扬长避短的方法。扬长避短虽然在很多时候都能派上用场,其实也是出于无奈。就像著名的田忌赛马的故事,如果田忌全面占优,就用不着使用那样的策略。真实情况更接近于,田忌除了那样做别无他法。那我们呢?我们除了读书已经束手无策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即使是生来就长得丑,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改造自己。健身、化妆、穿着打扮,这些事情都可以改善人的形象,只不过这些看上去不是太难做到的事,并不比读书来得容易。习惯不健身、不化妆、穿着邋遢的人,迈出改变的第一步远比拿起一本小说难;将这些事坚持一段时间也远比看完一本小说难,转了一圈,到头来发现还是读书最容易。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舒适区,舒适区内的事情,由于经常完成甚至已经养成习惯,做到就不觉得困难。性格内敛的人,想主动与别人交流,就要走出舒适区;性格热情的人,想静下心来自己独处,也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区。走出舒适区迈出第一步其实都是有一定困难的,但是在舒适区内固步自封、徘徊不前,只会导致那“第一步”越来越难迈出来,直到永远迈不出来。
对于长得丑的人来说,真正的问题不在于读书的少与多,而是缺乏勇气去面对“人丑”这个事实,缺乏勇气用直截了当的方式去改善它、解决它,把希望寄托在读书上。读书只是读书,从来不是一件能承担这么多希望的事情,过高的期待只会带来失望。因执着于读书而失望的人中,南朝梁元帝萧绎算是最独特的一个。萧绎一辈子收集书籍,藏书达到十四万卷。西魏攻破江陵城,萧绎将宫中藏书付之一炬,哀叹:“文武之道,今夜尽矣!”被俘后,西魏人问他为何焚书,他说:“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这恐怕和人丑就要多读书的下场是一致的。
网友评论
当然,讲道理是易明白的,做起来是困难的。然关于萧绎的做法,原因可能不只是多读了“万卷书”而已。
并且,确实写的不错。一看就是多读书的人,不知道人丑不丑呢?
我这个人太懒,如果标题不吸引我,我都懒得点进去看,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