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Dove的读书笔记读书读书志
我歌唱的理由——博尔赫斯《诗艺》|2019读#35

我歌唱的理由——博尔赫斯《诗艺》|2019读#35

作者: 奔跑中的Rabbit | 来源:发表于2019-04-20 20:52 被阅读25次

    上个月读完艾柯的《悠游小说林》,才想起来我书架上还有另外一本诺顿演讲的演说集——就是这本博尔赫斯的《诗艺》。

    2019读#35

    「关于作者」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1899年8月24日-1986年6月14日),阿根廷作家、翻译家。

    出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一个有英国血统的律师家庭,从小沉浸在西班牙文和英文的环境中。他的作品被广泛译介到欧美国家,反映了世界的混沌性和文学的非现实感。著名作品有短篇集《虚构集》、《阿莱夫》、《恶棍列传》等,他被誉为作家中的考古学家。

    (以上介绍来自豆瓣)

    二十世纪世界文学有很多朵奇葩,其中最妖艳的当属这位——博尔赫斯。

    博尔赫斯的作品里,最著名的是他的短篇小说和诗歌。其中犹以短篇小说为甚,可以说是开辟了一片几乎从未有人踏过的荒地。

    初读博尔赫斯的小说可能会有不适。怎么这种看似一个喜欢臆想的怪人的胡言乱语的片段,也能称之为 “小说” ? 

    当习惯了博尔赫斯的叙事风格和节奏后,才能发觉他的作品的妙处。他总是在用 “时间”、“死亡”、“无限”、“循环” 有时还有一点“爱情”,给读者以一座到处是小径分叉的庞大又精细的迷宫。

    但是,本质上博尔赫斯本质应该更接近诗人。他的小说也比起普通的小说更具备诗的一些特质,尽管我更熟悉他的小说而不是他的诗。

    扯远了,让我们回到这本诗人谈写诗的小书吧。

    「简介」

    这本《诗艺》是一部演讲集。

    一九六七年秋,博尔赫斯应哈佛大学诺顿讲座之邀,就诗的地位、隐喻模式、小说与诗、音韵与翻译等展开六讲。讲座录音带在图书馆尘封三十多年后才得以出版。

    这本《诗艺》通篇在探讨 “诗” 这门艺术。是我读过的关于 “诗” 的书籍中,可以说诗最全面、又最易解的一本 “科普” 了。

    书中一共六讲,第一讲《诗之谜》介绍了诗人对诗的理解,然后在第二讲《隐喻》、第三讲《说故事》、第四讲《文字——音韵与翻译》、第五讲《诗与思潮》里分享了诗人对诗歌的一些认知和思考,最后一章《诗人的信条》可以说是私货满满,是诗人的自我告解和 “活了大半辈子后” 的文学宣言。

    「隐喻」

    博尔赫斯探讨了由古至今全世界诗人一再采用的同样的隐喻的 “模式”,并进行了归类——十二种。

    在讨论隐喻这个话题,博尔赫斯的思路也同他的小说一样不走寻常路。他抛出了一个问题:“究竟为什么全世界的诗人,还有历代以来的诗人,都只会运用这些雷同并且制式的隐喻呢?不是还有许多可能的排列组合可以运用吗?”

    在博尔赫斯举的众多例子中,有两个是中国的。一个是 “十方世界”的例子,我没想起是哪个典故来,另一个是 “庄周梦蝶” 的故事,也被博尔赫斯拿来 “旁征博引” 。

    「说故事」

    在《说故事》里,博尔赫斯介绍了诗歌的 “故事性”。

    其实这讲里的诗歌更多指的是 “史诗”。并从“史诗” 出发,引申到了他最熟悉的小说领域。

    他说,“诗人除了会说故事之外,也会把故事吟唱出来。”这大概说的就是博尔赫斯自己吧。

    在这讲里,博尔赫斯把诗歌-史诗-小说进行了梳理,思考了文学、小说以及诗歌的现在与未来。

    「文字——音韵与翻译」

    《文字——音韵与翻译》这一章节我认为是这6篇讲稿里最精华的一部分。

    诗歌,与其他文学体裁最突出的特点是他的音韵,而翻译会造成音韵不可避免的损失。

    这一篇章的重点是翻译,主要都是拉丁语系诗歌之间的翻译。

    博尔赫斯认为,诗歌的音韵和翻译不应抱持背叛原著的迷信、对历史和美的历史背景的敏感,而应在乎美本身。

    其实,在使用中文的大家看来,这种翻译过程中损失的 “音韵”,与拉丁语系的各种语言翻译成中文比起来小巫见大巫了。

    但是博尔赫斯的这种更关注与美本身而不是迷信于原著的思路,倒是和前几天阅读的《阅读王维的十九种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

    外国人是怎样翻译唐诗的?——《观看王维的十九种方式》|2019读#30

    「诗与思潮」

    在《诗与思潮》探讨的是诗的 “灵魂”。

    这一篇诗博尔赫斯讲解的比较发散,我就参照后记里说的,

    “探讨的诗文学的地位,展现出他信步所至的风格,而不是理论思辨的方式。”

    「诗人的信条」

    最后这篇《诗人的信条》讲的就是博尔赫斯自己了。他的文,他的诗,以及他的 “信条”——“忠于自己的记忆,细心聆听其启示”。

    作者此时双眼已接近全盲,几乎全靠记忆中最丰富厚实的是他曾用心阅读的和创作过的书在进行思考和创作,此时他更接近于一个纯粹的诗人的最终体——就是博尔赫斯概括的:忠于记忆,聆听启示。

    在这篇里博尔赫斯还说了为什么他不写长篇小说。他说,“懒惰会是我的第一个理由”,第二个理由是长篇小说需要铺陈,“效率的问题”,博尔赫斯总结道。

    「博尔赫斯在1968年」

    这六篇演讲稿发表于1968年。

    1968年的博尔赫斯是怎样的一种状况呢?

    1968年,博尔赫斯69岁。那一年,他已近乎失明。他自嘲说:“命运赐予我80万册书,由我掌管,同时却又给了我黑暗。”

    但失明并没有夺去博尔赫斯的艺术生命,在母亲和友人的帮助下,他以无穷的毅力继续创作,并修订和整理出版了一些早期作品。与此同时,他还多次应邀前往欧美大学讲学——这也是这本诺顿演讲集的背景。

    1968年,博尔赫斯的创作力还处于巅峰。他的代表作《沙之书》在6年后才发表,《布罗迪报告》也在一年后发表。他创作生涯中十分重要的3部诗集也在之后陆续发表。

    所以,这部作品并不是博尔赫斯一生的总结,而是他在持续灵感迸发期的一次分享。

    “这本书虽然写的相当浅显易懂,没有大放厥词的妄加教诲,却充满了深刻的个人反省,不但不会过于天真浪漫,也不至于愤世嫉俗。”

    「其他」

    “很多人误以为买了一本书就等于买了整本书的内容,我有时看着家中的藏书,会觉得在我把这些书全部读完之前,我早就已经翘辫子了,不过我就是无法抗拒继续购买新书的诱惑。”

    其实整本书下来,我最喜欢的是这一段话。又有了给自己买更多书的借口了。😊😊

    End

    公众号ID : Dove_booklist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歌唱的理由——博尔赫斯《诗艺》|2019读#3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dxrg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