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速读拆解读书
心如止水•精读:学习观 - 「学习的本质」都是在做这件事

心如止水•精读:学习观 - 「学习的本质」都是在做这件事

作者: d61f25068828 | 来源:发表于2019-04-05 19:30 被阅读3次

    《学习观》是干啥的?

    我的英语水平差,在工作中需要用到的时候完全顶不上去,所以最近准备系统性的重新学习一下英语,在全网搜集资料的时候发现了《学习观》这一系列视频。

    《学习观》是一系列的从机器学习专业视角(作者是机器学习专业的在读博士生)看“人脑学习”的视频,虽然我是抱着“学英语”的目的,找到了这个视频,但他对我的启发绝不限于“学英语”这个狭窄领域。 这也许是我今年最重要的认知之一,所以我还有必要写一篇笔记。

    ➣为什么机器学习的视角很有必要去参考一下呢?

    我敢说,现在的机器英语水平已经大幅度超越人的平均水平了,从英语的听说读写来说,其他的我不清楚,至少“听”和“读”是毫无疑问的,如果你不相信,那你也可以尝试一下汉语的TTS(文本转语音)、OCR(图片文字转文本)和语音识别(语音转文本)试试看,机器处理英文只会更好,不会更坏(因为汉语比英文复杂很多)。

    而在十几年前这些能力还相当弱,就拿语音识别来说吧,现在的视频字幕都可以完全通过语音识别自动加上去了,而且还可以自动翻译(YouTube早就有这种服务),之前是不可想象的(至少对于我这种外行是这样)。

    这是一个典型的“逆袭”故事,足以引起我的好奇心,我相信也会对自己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学习观》讲了什么?

    所有的观点都可以从这样一句话展开:学习就是构建“函数”。

    由这一个核心观点又可以引出,任何学习只要考虑到这两点就可以学得好

    1. 明确函数的输入和输出,或者说“明确目标”。
    2. 明确函数的构建方式(准确的说是“压缩”),并根据构建方式对学习行为进行优化。

    ➣为什么说学习是构造函数?

    一切学习,都可以看做对某个刺激的正确反应:比如,解数学题是“数学题 → 答案”,说英语是“意思 → 英语语音”。

    所以说可以看成是“构造函数”。

    ➣如果要构造一个函数有什么方法呢?

    函数可以看成是映射,所以可以用图表来表示,也可以用解析式,可是实际上用哪种方法比较多呢?

    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

    显然是用代数式比较多,毕竟图表只能够表示很小的一部分,实际上,各种情况是无穷无尽的。

    代数式就是把无穷无尽的一映射都压缩成短短的一个字符串。

    所以,只要“输入”是无穷的,是变化的,那么构造函数必然要“压缩”,而不是记住“一一映射”,死记硬背往往是有害的,不能对现实情况做出灵活反应,而且效率极低。

    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大脑才会进化出“遗忘”这种机制,强迫我们去使用更高效的方法建立函数。

    就拿做数学题来说吧:考试题目一定是你没有见过的,如果之前就见过了,那就叫做“押对题“概率并不高。之所以,没有押对题,我们还能做得对,就是因为你找出了那些题目之间的规律。

    就拿一种语言来讲吧: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口音、音调和音色,你并不需要把世界上每个人的口音和说话方式都学习一遍,你也能够学会这种语言,你也能够听得懂大多数人的话。

    就拿人工智能的发展来说吧:为什么在很多年之前人工智能可以下国际象棋,而不可以下围棋呢?就是因为国际象棋简单,所以当时的电脑采用的是穷举的办法,也就是“死记硬背”,而这一招对于围棋是不灵的,围棋的变化实在太多了。后来之所以能赢,就是因为人们找到了一种模拟人脑的学习算法。

    20年前卡斯帕罗夫输给IBM深蓝 20年后李世石输给谷歌阿尔法狗

    还有我们人类的一些“视错觉”,也是信息压缩的结果,最常见的就是“倒三角”都像“人脸”[1]:

    看啥都像脸

    只要“输入”是无穷的,是变化的,那么构造函数必然要“压缩”。而我们的现实世界就是这样复杂多变,所以学习就是压缩,就是类似“用解析式构造函数”。

    ➣那怎么样根据不同的压缩来进行优化呢?

    如果你足够敏锐,你可以观察到之前的文章,在叙述某个观点的时候都是在举两个例子,一个是语言学习,另一个是理科知识的学习。

    为什么举两个例子呢?就是因为我们人类有两种压缩信息的方式,一种叫做“内隐”(Implicit learning),而另一种叫做“外显”(explicit learning)。

    ➣如何区分这两种压缩方式?

    他们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存取方式:“外显”知识以语言为中介存取,而“内隐”则不同。

    先来说内隐

    《学习观》视频的开头举了打水漂的例子,这个例子就非常的生动和鲜活。

    一个人经过长期的练习和摸索,学会了打水漂的技巧,但是你向他请教的时候,他并不会知道“为什么会打得这么好”,也许他略加思索,告诉你一些技巧,但是你听过之后并不能学好,如果要掌握这种能力就必须勤加练习。

    打水漂

    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观察到这样的例子,很多技能都不是通过语言就能够传授的。

    然后再来说外显

    而有一些知识则不然,他们可以用语言或者一些符号进行剧烈的压缩,比如说某一个专利设计,某一个公式,某一个技术原理,只要你拿到他的设计图纸,只要你拿到这些秘密,就可以很快的获得这种能力。

    理科的知识就更偏向于这种。

    4000多年前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

    而且我们人类之所以是“万物之灵”,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人类可以把很多的知识抽象成语言,然后记录下来传之后世,代代不绝。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牛顿”、“欧拉”、“拉格朗日”,亿万万古圣先贤的血统。

    而大多数生物的知识只能是“内隐”,人类之所以强大,就是因为我们比“低等生物”,多了一种“外显”的记忆和学习机制。

    ➣这两种方式什么不同呢?

    速度和精度不同:

    除了最明显的传输方式有不同之外,更重要的不同在于“反应速度”和“精确度”。

    “内隐”的反应速度是非常快的,甚至其中的很多内容都可以写在基因里,所以在任何对于速度有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中必然包含“内隐”。

    语言就是最典型的,你不可能在说话的时候总是想单词和语法,更不可能控制自己做出正确的口型,因为根本来不及。

    “熟能生巧”中的卖油翁的“倒油”和军人的“射箭”也是如此,难道在做这些活动的时候,我们还用牛顿力学的公式来计算角度和力度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熟能生巧

    但是,“内隐”在很多时候都是不精确的,如果精度要求高一点,就无能为力了。要精确高度概括某个领域的知识,“外显”是必不可少的。

    比如,人类可以造出手机,让每一个人都有千里耳顺风眼,相隔千山万水,能够准确的通话,能够把火箭送上月球,能够通过公式精确的预测各种现象。掌握电磁学并且发展出信息技术,建设基站需要花费很长很长时间,但是只要一旦建好了就可以获得“超神”的准确度。

    火炮发射之前进行测量和计算

    “外显”和“科学”几乎就是同义词,虽然反应比较慢,但是一旦用的上了就是非常准的,也是非常精练的。

    获得方式不同:

    “内隐”的获得过程中,“意识”只能起辅助作用,“意识”的速度太慢了,根本就不能满足“内隐”的需求。

    “内隐”知识的压缩和存储完全是由潜意识接管的,“意识”只能源源不断的为他们提供“案例”来进行训练。

    而“外显”知识,只需要我们人为的用意识,对于我们所了解的信息进行抽象总结和分类。

    “内隐”的压缩是“潜意识”的工作,而“外显”的压缩是“意识”的工作。

    ➣为什么说学习要明确“输入”和“输出”?如果不能明确会造成什么问题呢?

    英语学习的诸多弊病都和没有明确这一点有关,很多人的英语考试成绩很好,但是阅读专业文献的时候就会很慢,这就是因为他们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并没有明确的输入和输出。

    对于英语阅读来说,我们真正想要的输入和输出应该是 英文文本 → 含义,而很多人之所以阅读非常慢,就是因为他们阅读时总是在“翻译”,经过了这么一个过程就导致速度变慢了。

    不翻译就能读懂是可以做到的,编程语言也是一门外语,它的语法和单词与汉语完全不同,但是程序员并不会一边阅读代码,一边用汉语翻译。

    另外对于一些理科的学习来说,很多人都会感觉到非常枯燥无用(尤其是数学),从这个角度来看,这就是对于“输入”和“输出”的不理解:如果一个理论你不知道它有什么用,不知道它为何诞生,那么就会造成“枯燥”的感觉。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喜欢看“科学史”的原因了,明白理论的来龙去脉,就不会觉得枯燥了。

    这些理论如何帮助我们提高学习效率呢?

    首先说明一点,大多数的领域并不是非黑即白的,都是“外显”和“内隐“并存。

    任何一个工作,只要通过多次操作,有一丁点的“熟练”,都是“内隐”;人类的一切活动,包括各种运动,虽然必须经过大量的练习,但是也会有教练出书来介绍“理论”。

    而且对于一个成熟的领域来说,高效的学习模式往往是,先学习理论,然后依照理论进行大量的练习。也就是说首先获得“外显”知识,然后再进行重复的训练,提升熟练度,获得“内隐”知识。

    ➣那么关于学习的这一套理论是偏向什么的?

    关于学习和思考的理论,只要在实际中想使用必然是“内隐”的。在做一道数学题的时候你可以去“外显”的想各种公式和定理,但是你也有那种“数学思维”,那种灵感和灵光一现,“思维背后的思维”或者说“元思维”,都是“内隐”的。

    总之,以上所说的一切只能算是一种启发,当进入到某个具体的情景时,他们是完全用不上的。

    元认知

    ➣那有没有什么案例可以参考呢?

    如果我进入了一个陌生的领域(比如这次的学习英语),我不会直接把这些学习理论生搬硬套,因为太抽象了,根本就不可能来指导学习。我要做的事情就是先把“看起来有道理”,而且有可能互相矛盾的一大堆“过来人”的说法记录下来,然后再根据情况对理论进行分类,选择那些符合理论和实际情况的去试验。

    当然,在知道这一套关于学习的解释之前,我用的底层分类方法是基于《如何高效学习》这本书的,我总觉得缺了点什么,现在我知道就是缺了“内隐”的部分。

    虽然具体的领域有具体的方法,但还是有一些方法是比较通用的,这些东西可以先学习一下,那些对你有帮助的,你可以每周练习一个,逐渐掌握,这些材料可供参考:

    1. 《学习观》的视频,是在找英语学习方案的时候找到的,所以里面对针对英语学习给出了一套方案;另外在那期前面,还讲了针对“外显”知识的“费曼技巧”和“思维导图”。

    2. 再推荐两本书,里面讲述了大量的学习技巧,:一个是斯科特杨的《如何高效学习》,另外是《科学学习》。

    第 2 本书的豆瓣评分虽然很低,但真的是一本好书,严谨科学,而且给出了 26 条实际的建议,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沦落到这种下场。好在美国亚马逊上的评分还不错,看来还是有人识货的。

    1. 如果你是教师,推荐《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 》,豆瓣评分9.3的,非常优秀的教育心理学入门书籍。这本书我没看过,今天刚发现,但是一打眼就知道是本好书。

    2. “学习第二门语言”,也是一门专业,叫做“二语习得理论”。知乎上有一个这方面的博士,也可以参考一下他的文章。

      碰巧的是这一篇文章中他就提到了“内隐”和“外显”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引用了一大堆案例最后总结到

      那么既然这样,那学语言的方法似乎明了了很多:学习早期不排斥背单词、记语法、有意识的学习规则的方法,但是(稍稍晚期)单词的更加合法性、合理性、得体性、多样性的使用,以及抽象语法规则的获得和使用交给内隐学习方式,大量的阅读、听力、口语互动,多参与地道的口语、书写交际。

      也从侧面印证了以上说法的合理性。

    参考资料

    更多文章:

    心如止水•精读 名人写日记是为了出自传方便吗?

    心如止水•速读 《微习惯》:如何才能坚持学习养成习惯?这本书的思路很有启发。

    心如止水•精读 《情绪急救》:人的区别在于如何与失败相处

    心如止水•精读 GTD四年反思:也许,我错怪了混乱

    心如止水•速读 《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

    心如止水•精读 没钱没势的人如何创业?

    心如止水:阅读 思考 践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如止水•精读:学习观 - 「学习的本质」都是在做这件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dyki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