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无云见晴天

作者: 曾经的小树林 | 来源:发表于2019-03-18 21:16 被阅读33次

                                    ——西藏之行

    2019年2月19日,正值正月十五元宵佳节。

    好友的朋友圈发出信息:

    赵州柏林寺上元斋天,

    观音寺鲜花敬献佛前。

    吴老师拉萨发来贺电,

    小姐姐扶贫鞋子走穿。

    家有学子发励志美篇,

    美食加汤圆团团圆圆。

    感恩所有这美好瞬间,

    祝福大家幸福永永远远。

    看到图片我就笑了,这时的我已从拉萨回到家中两天了。为好友点赞后并送去祝福。

    醉氧的状态有所好转,于是在电脑上敲下题目《万里无云见晴天》。

    去西藏的梦,做了很久,今日梦已成真。开心之余,索性就写一写这次旅行见闻。

    与我同去的是比我小十天的冬梅妹妹。她端庄大气,热情大方。一路上对我照顾无微不至。至使整个行程美不胜收。

    (一)列车上的两朵康乃馨

    2月11日早上七点,列车到达宁夏中卫车站。车厢的乘客陆续起来洗漱或吃早饭。车厢内温馨一片:有弹吉他的95后小伙儿,有谈情说爱的情侣,有拉着爷爷手,在车厢里跑来跑去的小女孩,还有坐在窗前静静看风景的善男信女。

    广播里播放着《回到拉萨》的乐曲,每位乘客都沉浸在乐曲声中悠闲地做着自己的事。面部表情都似绽放的花朵,甚是美丽。这时对面过道走过来一位穿着藏服的大姐,微笑地点头走向洗漱池。我对面铺上坐着去西藏做生意的小夫妻俩,已经在西藏做生意四年了,女的叫慧慧,男的叫帅帅,非常友善。因为铺挨得近,所以聊得多一些。我的上铺是去西藏工作的矿工。每年春节回家住一个月,这是年后回去开始上班了。车厢里的每一位乘客都有着自己的故事,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再看窗外,茫茫戈壁,到处都是荒滩,高出脚面的枯草稀松的长在荒滩上,让人即刻就感觉到节约水是多么重要。

    到了甘肃地域,一样的枯草已经连成片了。放眼看到周边全是贫瘠的荒山。还看到很多陡直的高窟,也有很多洞窟。下午三点多到达青海西宁,在火车上看到了青藏铁路(援藏铁路在青海段的施工现场,很是震撼。)晚上七点二十分到达青海德令哈车站。

    据车上的乘客说今晚过了德令哈,就会有高反,即便是车上供氧口全部打开,还是会感觉到身体的不舒服。

    冬梅和我悠闲地对着话,看到满眼荒凉的窗外,没有一枝绿色,我就随手用纸巾折了两朵“康乃馨”。用口红染好边缘,用青草药膏做绿叶,点缀。小心翼翼的把它们插在红火的八宝粥罐上。手工完成后,我就盯着这两朵康乃馨笑。冬梅让说上几句话,我不假思索:“康乃馨上还镶着绿松石,祝福我们这趟列车及车厢里的所有乘客一路吉祥圆满。”美好的瞬间总是让人难忘。

    大概晚上九点半多,乘客们都安静地躺下了。只有车厢内微弱的小夜灯陪着列车行进。

    2月12日凌晨2点到4点50分是最难受的时段,因为车厢内很多人都出现了高反。虽然车厢内供氧口都开着,但还有很多乘客难受,有的头晕,有的想吐,有的呼吸上气不接下气。翻来覆去不舒服。

    早上8点多,我们大家高反好些了,就互相聊天。慧慧说,早上3点多头晕想吐,从铺位上下来,摸着车厢扶手去厕所,踉踉跄跄,都不知道怎么回到铺位上的。只想躺着,不想动了。浑身没劲。

    我的感觉也是头晕,头胀,不想干任何事儿,就想躺着。旁边临铺的大姐,手和脸有些肿,嘴唇有点发紫。冬梅的手和脸也有些肿。车窗旁坐着一位五十多岁的男性,像是新疆人,应该是一位信徒。不时地喘着粗气。手里拿着念珠诵着咒语。

    九点多列车过了那曲,到处都是白茫茫的一片。偶尔透过车窗,远远的看到有座小房子,房前升起一面五星红旗,墙壁上大大的写着“中国”两个字。当飞驰的列车掠过,“红旗”就消失在了白茫茫的雪海中。列车继续前行,右手边的车窗外,成群的牦牛在雪地里寻着枯草,几只叫不上名的大鸟在空中飞翔,与陆地上的牦牛和谐的做着伴儿。再继续往前看,到处都是雪山。人迹罕至。泪水立即模糊了双眼。在这广袤的大地上,人是如此的渺小,山河大地,宇宙万物才是主宰,我们只是匆匆过客。这应该叫行走的课堂,看的是无字之书。纸巾用了四、五张,我的情绪才算慢慢过去。冬梅悄悄地给我录了几秒的视频,还附上:车动、景动、心动、感动。

    在2月12日中午,12点26分列车安全到达拉萨车站。

    (二)唐卡酒店里的哈达

    在拉萨车站等待很久的桑珠和顿珠远远的看到我们推着行李,就大步流星走过来,帮我们提。这时的冬梅和我都走不快,我在后面慢吞吞地说:“慢——点——走,慢——点——走”。桑珠和顿珠这才意识到我们有高反,脚步渐渐慢了下来。当我们坐车快到酒店时,需要步行一段,走过街天桥,眨眼的功夫,桑珠和顿珠已经在天桥上等我们了。他们也感觉到了自己走的太快,于是向天桥下的我们摆手微笑。

    下午两点二十分终于到达了早已为我们安排好的“唐卡酒店”。

    听到酒店的名字就着实让人兴奋。桑珠和顿珠把我们接到酒店,让我们先休息一下午。约好明天陪着我们去大昭寺。

    送走桑珠和顿珠,我和冬梅决定先睡上一觉,之后去买高反药和氧气罐。拉萨的日光晚上八点才落下,时间充裕的很。于是我们迅速躺下补充体力。

    在酒店睡了整整两个多小时,我们才慢慢醒来。说来也怪了,想睡倒下就睡着了,而且睡的特别香甜。醒来后,扭头看看对面的冬梅,她也醒了。我们俩相视一笑,一拍即合,现在我们都精神百倍,收拾好包包,按原计划出发。

    我们的唐卡酒店很舒适。那我来介绍一下。

    西藏唐卡酒店坐落于大昭寺广场旁,距大昭寺山门百步之遥。酒店陈设布置突出藏文化特色,体现了藏文化的丰富内涵。唐卡酒店拥有各类型的藏式客房。酒店的服务周到,快捷。让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在世界屋脊之巅,感受温馨舒适。

    西藏唐卡酒店距离拉萨贡嘎机场63公里,距离拉萨火车站9公里。距离布达拉宫2.5公里。在拉萨宇拓路38号。

    她叫“唐卡”酒店,那肯定跟“唐卡”有关系,“唐卡”是什么呢?

    唐卡:也叫唐喀,是藏文音译,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传世唐卡大都是藏传佛教和本教作品。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用明亮的色彩描绘出神圣的佛的世界;颜料传统上是全部采用金、银、珍珠、玛瑙、珊瑚、松石、孔雀石、朱砂等珍贵的矿物宝石和藏红花、大黄、蓝靛等植物为颜料以示其神圣。这些天然原料保证了所绘制的唐卡色泽鲜艳,璀璨夺目,虽经几百年的岁月,仍是色泽艳丽明亮。因此被誉为中华民族绘画艺术的珍品。

    传统唐卡的绘制要求严苛、程序极为复杂,必须按照经书中的仪轨及上师的要求进行,包括绘前仪式、制作画布、构图起稿、着色染色、勾线定型、铺金描银、开眼、缝裱开光等一整套工艺程序。制作一幅唐卡用时较长,短则半年完成,长则需要十余年。

    唐卡被人称为“藏文化百科全书”,其题材内容以宗教为主,涉及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民间传说、世俗生活、建筑、医学、天文等领域。其中最常见的是宗教画——佛像,这种唐卡一般中心位置描绘主要人物,从画面上角开始,围绕主体,按顺时针方向与中心人物有关的人物、活动场所或故事布满一周。每幅唐卡画一般描绘了一个较完整的故事,画面的景物随故事情节的需要而变化,不受历史、时间、空间的限制。画面人物也不受远近透视关系的影响,构图均衡、丰满、多变。

    唐卡酒店的走廊和扶梯口均挂有“唐卡”,让人欣赏后叹为观止。

    晚餐冬梅和我在一家藏餐馆用餐,环境幽雅,氛围浓郁而且藏族同胞古道热肠。真的让我至今难忘。在返回酒店途中,我们买了两瓶氧气和一盒高原安。

    晚上睡觉时我对冬梅又重复了几遍老爸交待我的话:到西藏第一晚不要洗澡,也不要洗头。冬梅看着我笑,好像说:真啰嗦!

    我来拉萨之前听老爸老妈的经验,先提前一个月或半个月吃上红景天胶囊。我是提前半个月吃的。我心里有个愿望,要以最好的状态来朝圣。为众生祈福!

    吃下两颗高原安,美美的睡下,期待着明天的朝圣。

    (三)与桑珠一家共进晚餐

    今天的行程:大昭寺、扎基寺、小昭寺。

    早上八点半太阳才暖暖地升起来。冬梅和我早早的来到大昭寺旁的咪西藏餐馆。街道静静地似乎只能听到转经筒的“吱吱声”。我们在餐馆要了两碗素面。我边吃边抬头看,发现周围的邻座,桌上都放着一壶甜茶。我说这是茶还是水呀?邻座一位中年男子,听到我说话的声音,立刻倒了一杯,递到我桌前,让我尝尝。随后又给冬梅倒了一杯,我俩尝了尝,还真是很好喝,好像是咖啡加糖又加红茶的感觉。

    我们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做作揖状,谢谢。然后我们也买了一壶,送给人家,他说他这一壶挺多的,一个人喝不完,倒是谢谢我们,帮着喝完。我们也只有点头合十,谢谢善良的藏族大哥。

    冬梅电话响起,桑珠找不到我们的餐馆,冬梅去门口接他。这时我环顾四周,餐馆墙壁上挂着哈达,还有几幅唐卡画,供桌上供奉佛像,供水、供食物、点着酥油灯。对藏传佛教一无所知的我来说,对什么都好奇,看到什么都想了解。桑珠和冬梅回来了。我也信心满满的,因为桑珠是我们这几天在西藏的向导。

    咪西餐馆的早餐结束后,我们三人正式朝礼大昭寺。

    藏族以信仰藏传佛教为主,藏传佛教来源于印度,但进入西藏后,进行了较大的本土化改造,所以,藏传佛教有许多宗教仪轨。比如转经、煨桑、磕长头等,通过一些外在形式的规范和行为来达到对今生的错误的修正,祈福来生的幸福以达到圆满。

    “拉萨”在藏文中意为佛地,因为拉萨的一切都是围绕着大昭寺展开的,包括以大昭寺为中心的八廓街以及相距不远的小昭寺。七世纪,松赞干布先后迎娶了尼珀尔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两位公主分别带来了一尊释迦摩尼8岁等身像和12岁等身像作为最珍贵的陪嫁。

    为了供奉这两尊佛像,松赞干布下令修建了大昭寺和小昭寺。现在,大昭寺供奉着释迦摩尼12岁等身像,而另一尊则供奉在小昭寺内。

    八廓街也叫八角街,八廓街原是围绕大昭寺而修建的转经道,藏传佛教认为,以大昭寺为中心顺时针绕行是佛教仪轨中的转经,表达了对供奉在大昭寺内释迦摩尼佛像的朝拜,是拉萨最著名的三条转经道之一。现在,这条街道也是拉萨市内最具藏族生活气息的街道之一,集宗教、观光、民俗、文化、商业于一身,是旅行者最为集中的地区。

    桑珠、冬梅和我来到大昭寺广场,融入拥挤的人群中。在广场上找了块空地,看着朝圣的人在磕长头,我们也就放下背包,开始磕长头。刚刚磕了四、五下,就看到一位藏族同胞把一个长垫子放到我面前,一声没吭且示意我垫上垫子。我双手合十表示感谢。接下来继续磕长头。二十多分钟过去了,我和冬梅都觉得浑身轻松无比,就站起来,再一次谢过藏族同胞,离开广场,去为佛像贴金。

    贴金的过程大概用了两个小时,大昭寺的上师为我们戴上哈达。然后,我们一一拜过佛像,同时把表示心意的纸币纷纷放入了功德箱。之后我们来到转经道上,又一一推动转经筒转经一个多小时。心情是如此的轻盈,真的是不可言说,此时用文字已无法表达,只能说真是不可思议。

    从大昭寺出来,人群还是熙熙攘攘,绕着八廓街的队伍依然是里三层外三层。我们顺着队伍走出来,奔向下一个朝圣的目的地——扎基寺。

    一想到在拉萨的感觉如此之美好,而且还没有高反,非常开心。喜悦之余,看着街边的店铺,就想再买一盒高原安,因为上一盒吃光了。我们立即走进“圣洁大药房”,药房很大,工作人员也很多。我买上药,交钱的时候顺便说了句:“我想买上药,现在就吃了。”话音刚落,一位药店的工作人员,就已经拿一次性纸杯,给我端来了热水。我当时特别惊讶,真是太暖心了,好感动。她们的服务和热情到如今我还念念不忘。

    之后我们到了西藏唯一一座财神庙——扎基寺。

    扎基寺位于拉萨北郊的扎基路上,这是一座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的寺庙,是全西藏唯一的一座财神庙,寺庙虽小,但香火十分鼎盛。据了解,扎基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寺庙色拉寺的分寺,在藏语中,“扎巴”是僧人、和尚的意思,“基”是数字“4”的藏文变音,扎基寺即“有4个僧人的寺庙”这是因为最初的扎基寺只有色拉寺派来的4位僧人管理。

    和汉传佛教地区不同的是,藏传佛教信徒入寺拜佛不会烧香、点蜡烛,而是煨桑、点酥油灯。

    煨桑就是用松柏枝、香草一类的植物,放进白塔或者煨桑炉中燃烧,产生带有香味的白烟,袅袅升起直上天际。边煨桑边祈祷,桑烟会把人们的愿望带给天上的神灵。这是藏传佛教信徒笃信的做法。

    和西藏其他寺庙朝拜不同的是,到扎基寺朝拜,白酒必不可少。传说扎基寺的“财神”喜欢酒,尤其白酒。不少当地的信众和游客陆陆续续在寺庙门口购买入寺必备“老三样”,

    桑枝、白酒、哈达。

    当然,我们三人也如此,买好三样,在扎基寺殿外,与信众们一起自觉地排起了长龙。有序的进入殿内朝拜。

    在这里还要说上一句,在拉萨众多的寺院中,扎基寺很少引起人们,尤其是学者们的注意。其实,该寺却有着特殊的形成和发展历史,从翻译研究扎基寺的一块藏、汉文木匾入手,结合现有的一些藏、汉文史资料,对扎基寺的历史及其与扎基关帝庙、扎基拉姆殿、扎基常住寺等之间的关系作一初步的梳理和研究,旨在说明,在地方性知识的形成、发展、和传播过程中,一些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个体同样具有积极而不可忽略的作用。历史上藏、汉文化之间的交流是一个多纬度、多层面的复杂过程。

    从扎基寺回来,我们还朝礼了小昭寺,小昭寺的喇嘛正好在寺中诵经,同样我们把表示心意的纸币一一放到他们手中。然后慢慢退出。当时,身心的喜悦也是无与伦比。

    五点半多我们回到酒店休息,约好七点,与桑珠一家共进晚餐。

    没有什么比一桌美食,更能犒劳一天的风尘仆仆和旅途劳顿。今天一天礼拜了三座寺院,已经没有了高原反应,我们的五脏六腑也急需一顿真正的美味来安抚。

    请桑珠一家来共进晚餐是最妙的主意。我们还是选了昨晚的藏餐馆。无论是环境还是服务都首屈一指。

    桑珠一家,他们是四川甘孜人,每年到年底都会抽出一个月时间来大昭寺礼佛。这次家里来了弟弟顿珠,母亲仲德,媳妇卓玛,儿子登珠,女儿央金六口人,家里还有爸爸和妹妹,明年就是爸爸和妹妹来,弟弟和妈妈在家。

    吃饭时我们点了一桌子菜,有炒芹菜,有烧蘑菇,有菠菜,有西红柿炒鸡蛋,有地三鲜小火锅,还有两个自助小火锅,还有一盘水果沙拉,一盆松茸汤,米饭每人一碗。吃饭的氛围温馨热闹,六十多岁的 仲德阿妈不懂汉语,看着我们点头笑,还双手合十说谢谢。坐在身旁的顿珠不停地为阿妈夹菜,同时也为她当翻译。而桑珠的媳妇就更热情,客气的与我们说着话,又得管旁边淘气的儿子登珠,登珠四岁了,已经上幼儿园中班,这次和妹妹央金一起来拉萨礼佛,可辛苦了卓玛妈妈。正吃着饭,突然“噹”一下,听见了登珠大哭,原来是头磕到了桌角上,卓玛妈妈赶紧给揉揉,看了看说不打紧。

    这时看登珠,他双手捂着脸,从手指缝看每个人的表情,调皮的登珠让我们判断出,他真的没什么事儿,可他还是不依不饶,就是哭。卓玛妈妈把手机放到他手上,他立即破涕为笑。高兴地玩他喜欢的小小游戏了,坐到沙发旁一动不动。

    爸爸桑珠陪着两岁的央金吃水果沙拉,当爸爸用勺把火龙果块喂给央金时,央金尝了尝,就吐到桌上,爸爸又给她夹了一块香蕉,她还是吐了,看着她葡萄般的大眼睛正盯着松茸汤,我立即给她盛了一小碗,说是小碗其实就是有两个鸡蛋大的小陶瓷杯。看起来她是喜欢喝松茸汤,一碗接着一碗,长长的眼睫毛上都沾满了汤汁。美美的用手背,擦着嘴角,忽闪着大眼睛对每个人笑。然后高高举起杯向前伸,示意还要喝。冬梅和我看着两个可爱的孩子和温馨和睦的一家人,非常开心。我们的晚餐就在快乐的氛围中落下了帷幕。

    从藏餐馆出来,顿珠拉着妈妈的手,桑珠抱着两岁的央金,卓玛领着四岁的登珠,悠闲地走在八廓街上。道别以后已经是晚上九点半了。

    约好明天早上六点二十准时出发去山南地区。充实而喜悦的一天就这样结束了。

    (四)达瓦扎巴一家三口

    2月14日去山南地区。早上6点20分准时出发。我们这辆车共坐8个人。将近两个小时的车程。

    司机师傅是藏族人,他说出的藏语我一点也听不懂,因为我晕车,所以被安排坐在了副驾驶位置。一路清净、喜悦、吉祥。藏族司机一直念着咒语,真的好感动。当早上八点钟,天刚蒙蒙亮,透过车窗,看到空中飞翔着很多大雁,我就举起手机拍摄,这时司机大哥渐渐地把车速降下来,当我拍好了以后,他又把速度徐徐加快。继续念他的经文,诵他的咒语。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和谐,不留痕迹。其实车上没有任何言语,只是一个动作,一下点头,一个微笑,都能让你感觉到信仰的力量。

    八点四十分我们到达了海拔最高的一座寺院——雍布拉康。

    雍布拉康,藏语为“母子宫”,是西藏历史上第一座宫殿,也是西藏最早的建筑之一。

    相传此宫殿建于公元前二世纪。宫殿有两层,第二层墙壁的壁画上还绘有一段传奇的故事。这座宫殿也成为历代吐蕃赞普的王宫,直到第三十三代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高原,将王都迁往拉萨。松赞干布时期由宫殿改作了寺庙。不过,即使英明神武如松赞干布,也不敢忘了这块吐蕃的根本之地,不时还回来居住,据说文成公主远嫁到西藏后的第一个夏天就是在雍布拉康度过的。直至五世达赖时又在原碉楼式建筑基础上修了四角攒尖式金顶,并将其改为黄教寺院。

    我们在山脚下向上看时,就觉得雍布拉康好高好高。百度了一下,雍布拉康海拔3700米,我们八个人各走各的。都走散了。山腰上还有厚厚的积雪,因为大量运动,一点也不觉得冷。戴着蒙面的口罩,拿开一看,全被哈气湿透了。正在停歇,就听到有个男孩喊:“阿姨,我扶着我妈往下走啦!”我看着他笑,说:“好的。”

    这个小男孩叫“达瓦扎巴”。我们是早上才认识的,他们一家三口,然后再加上比提凡大哥,再加上桑珠、冬梅和我以及司机师傅正好是八个人。

    达瓦扎巴今年十五岁,上初中三年级。他们是青海玉树人。是藏族,全家信仰藏传佛教。爸爸妈妈每年都来西藏朝圣,今年带着他来了。家里还有哥哥和姐姐。懂事的扎巴有点羞涩,但汉语表达很棒。一路上寸步不离妈妈,因为妈妈的腿疼,他在旁边照顾着妈妈。他对我说,妈妈五十岁了,腿疼有风湿病,但一说来西藏,就特别兴奋,我妈对佛教特别虔诚,深深的影响了我。

    其实我们都看得出来,扎巴看到爸爸妈妈怎样拜佛,他就学着怎样拜佛,爸爸妈妈怎样动作,他就学着怎样动作,非常惹人喜欢并且还是特别安静纯朴的男孩子。高高有些微胖的爸爸眼里流露出对儿子的赞许。当我们爬山爬到他身后时,他回头对我们说:“加油!”我们看到他就开始笑,因为他说话时,嘴角的两片胡须,使劲向上翘。五十多岁的年纪好像三十多岁。

    从雍布拉康下来我们要向昌珠寺进发。昌珠寺距离雍布拉康只有四十分钟车程。

    这座位于山南的佛寺其建造历史比桑耶寺还要早,据说这里有文成公主使用过的厨房。昌珠寺最初是私人修建的殿堂,桑耶寺建成后,这里加以扩建并由出家人主持,成为真正的佛寺。这里有用珍珠串成的唐卡,我们都看到了。还有用陶瓷修成佛殿的杂古拉康,也是这座古老寺庙的最大亮点。当参观完毕,开始从阁楼向下走时,我已经精疲力竭了。还有三四节台阶,就是迈不动腿,我突然有一念,如果有一个肩膀过来多好,我要扶着他走下去。正在这时,真的有一位男士大概三十多岁,高高的个子,直接把右肩抬起,等着我扶着走下来。我真的扶着这个肩膀下了台阶,还没来得及说声谢谢,也没来得及看看人家的长相,这个人就已经消失在礼拜的人潮中。眼里模糊的泪水只能默默地擦去,祈祷身边的每位朝圣者都吉祥圆满。再一次感觉到信仰的力量。

    从昌珠寺出来,我坐在路旁卖纪念品摊位的小凳子上,这时的扎巴过来了。我问他,妈妈到哪儿啦?他说爸爸陪着她在后面呢。他对我说,阿姨我们一会儿要去桑耶寺,我问他,你了解桑耶寺吗?他说不了解,但爸爸妈妈了解,每年他们都来。

    等到车上八个人齐了,我们就开始了向桑耶寺进发。

    到桑耶寺停车场,已经中午十二点半了。我们三人找了家藏餐馆,想填饱咕噜噜的肚子后,再进入桑耶寺。

    不远处有几家饭店,我们选了一家看起来就很干净的饭店。要了三碗面片,一壶酥油茶。面片做的特别香,但喝酥油茶时,因不服酥油的味道,只喝了一口,就如同大白兔奶糖含在嘴里,随后又加了一勺盐巴,实在难以下咽。于是我换成了白开水。桑珠和冬梅看着我不喝茶,都觉得太遗憾了。我倒是自斟自饮很开心。

    端茶倒水的姑娘,是二十刚出头的卓玛更宗,我们吃饭时与她聊天得知,她是在湖南娄底上的大学。现在在山南乡镇,教扶贫技术课,以后还会把西藏的其他几个地区走遍,去教扶贫技术。现在正值正月放假,在亲戚家饭店帮忙。

    有人说,来西藏不喝酥油茶,就像来北京不吃烤鸭,来重庆不吃火锅一样,我不敢苟同。其中,我还看到邻座在吃酥油拌人参果米饭,有点类似于内地的八宝饭,不过他们说浇上了酥油,营养又香甜。“人参果”其实就是蕨麻,是西藏特产的一种山珍,健胃补脾,非常营养。但是我对酥油的味道实在是不敢恭维。对于那种腥膻味儿真真不敢恭维。看看足矣。

    离开小饭店,卓玛更宗把我们送到门外,我们默默的祝福她,开朗善良的姑娘前程似锦。

    步行十分钟,我们来到了桑耶寺。

    一到门口我们就被震住了。因为要排队,而且只看到队伍的头,看不到队伍的尾。后来问工作人员得知,今天是一个大日子。全民信教的藏族同胞民风淳朴,都在悠闲的排着队,排着长长的队,我们也没有别的办法,只好去找队尾。

    今天的信众太多,我们排队排了两个半小时,才进入了桑耶寺。

    始建于762年的桑耶寺是西藏“第一座佛法僧俱全的寺庙”,这座由宁玛派创始人莲花生大师测定,历时17年建成的寺庙标志着佛教在西藏的传播得到了认可与接纳。整个建筑群完全按照佛经中的大千世界布局。寺内殿塔林立,建筑风格体现了藏、汉、印三种风格的融合,令人眼前一亮,寺中的壁画也是它最大的看点。

    桑耶寺壁画内容丰富,最著名的是长达92米的“史记”。内容讲述了宗教对藏地历史的描述和久远的传说。另外还有“莲花生传记”,“桑耶寺全景图”,以及描述藏族先民风土人情的各类壁画。桑耶寺圆形“铁围山”围墙以内,是芸芸众生所在的尘俗世界,众多塔殿可以随意参观。寺院内按一个小世界的构成而布局。大殿表示须弥山,四方四座佛塔表示四大部洲,还在八个方位设有代表八小洲的殿堂。广场上竖着两根大旗杆,挂着经幡,中间一块大石头,应该是有来历的圣物。

    心中的圣地展现在眼前,——这奇妙的建筑不但世间的语言文字难以形容,它所承载的历史与教法地位更是无与伦比。

    外殿一进门,供有一只白色公鸡的雕像,是桑耶寺主要护法白哈尔护法的化现。我们还带回了印有莲花生大师降魔印和护法印的吉祥条,据说是辟邪,保平安的圣物。

    讲讲我们进大殿的感觉吧,拥挤的人群慢慢地向前移动,突然听到大殿内一声鼓响,便迈进了昏暗的大殿。一进大殿,里面昏暗的让我的眼睛好一阵适应。然后,就看到了灯,安安静静燃烧着的酥油灯。一盏盏稀稀疏疏,在暗暗的大殿里如洒落的繁星。每盏橘红色的昏暗灯光下都有一张虔诚平和的面孔,一捆捆码的整整齐齐的经书,摆在木桌前,伴着低沉快速的念经声,非常殊胜。末了,还有整齐的佛号,在一声或清脆或悠远的钟鼓声中,戛然而止,只有余韵袅袅,通达苍穹。在门口敲着鼓来主持的,是年纪比较大的喇嘛。

    灯光映照的,大多是年轻的脸庞。看着略显稚嫩的面孔在昏暗的千年大殿里,一种强烈的时空交错的感觉冲入我的脑海。千百年来,他们和千千万万的同门一样,一本同样的经书,一盏同样的油灯,甚至在同一张桌子上,从皓齿读到倚仗,千百年,百千代,就这样代代如是,年年如是,日日如是······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信念,一种什么样的追求,让这些鲜活的生命如此心甘情愿的为它付出青春,付出一切?眼前突然飘过了几位喇嘛的笑容,一张张平静,祥和的面孔,清澈的目光和纯真的笑容,我木木的站在大殿中,似有所思,又好像没有思考什么。

    今天是正月初十,莲师荟供日,每位来朝拜的人,都在莲师像佛前做了荟供,殊胜的功德不可思议。凡参者必蒙三宝加持护佑,消除罪障,积聚无量福慧资粮。我们走到大殿出口时,每位还收到了意外的礼物,糌粑、茶点、小食品及糖果。

    向外走时,我们沿着转经道,走到了桑耶寺的北门口。达瓦扎巴和爸爸在我们身后,我们开心地说,今天遇到了桑耶寺荟供的大日子,真有福气。虽然很累,但也值得。之后扎巴给妈妈打电话,妈妈说在东门口等我们呢。我们相视一笑,知道扎巴的妈妈是为了不让大家等她,没有全部拜完外围的大塔,就提前在外面等我们了。

    扎巴的爸爸说,我们去接她,你们先去停车场,我们在那儿集合。桑珠、冬梅和我,就先从北门奔向停车场。快走到停车场时,我们的司机正好迎过来。从他那儿得知,就我们三个先到了。比提凡大哥,和达瓦扎巴一家还没到。我听后一笑,对冬梅说,我有点饿了,也就十分钟的事,在旁边的小餐馆吃点饭吧?既是等人,又是休息,还能填饱肚子。冬梅看看表,反正也快六点了,是饿,我俩又是一拍即合。

    没想到的是,我们刚刚要了两碗凉面,就被几位男士到处找,因为比提凡大哥就在此时也回到了停车场,扎巴的妈妈熟悉路线,超近道来到了集合地,扎巴找到我们,看着我们刚刚拿起筷子,就说:“阿姨,你们慢慢吃,我们在外面等。”我们不好意思的笑了笑,让大家等着我们,我们俩吃了最早的一顿晚餐。

    按既定路线,我们马上要去多吉扎寺。

    多吉扎寺位于西藏雅鲁藏布江北岸,贡嘎县境内。是藏传佛教著名寺院,为六大宁玛派寺院之一。“多吉”是“金刚”之意,“扎”意为“石山”寺名由后山上的自然金刚图形而得名,有翻译为“多吉札寺”。我们到达多吉扎寺已经是晚上六点半了,我们依次去拜了佛,转了塔,比提凡大哥特别虔诚一一拜完,才与坐在门口的我们集合。

    其实,比提凡大哥和我们坐在一起时,冬梅的红牛还没喝完,那是我们转完塔后,走到出口,看到多吉扎寺的寺庙商品部开着门,就走了进去,看到两位喇嘛正在整理商品。冬梅就买了瓶红牛。所以到如今回忆起对“多吉扎寺”的印象,就是坐在门口喝红牛的我们在等着大家的到来。

    我印象最深的是,多吉扎寺供奉的神像非常奇特,主要有出世五部为修道成佛必须的本尊,有代表身语意的文殊、莲花、真实,代表功德和事业的甘露、金刚橛。

    手表的指针已经指向十九点二十五分,我们八人相视一笑,今天的寺庙之行圆满的告一段落。

    对于西藏寺庙文化小结一下:

    西藏的寺庙文化

    藏传佛教是西藏传统文化的基础,对西藏的政治、经济、教育、生活与习俗诸方面,均有深刻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就是通过寺庙产生的。

    西藏寺庙最早建立于公元8世纪。约在公元779年,在吐蕃王赤松德赞亲自主持下,历时12个春秋,桑耶寺建设完工,这是藏传佛教史上的第一座具有真正意义的寺庙。桑耶寺的建立,显示了佛教势力的上升。由于赤松德赞贱民纵僧,引起了民众的广泛反感。赤松德赞去世后,佛教遭到了压制。至9世纪末,西藏历经百余年的战乱,民众强烈要求社会安定,恢复生产。奴隶制度的解体,封建农奴制的形成,也需要建立新的统治秩序,佛教再度兴起。

    桑耶寺,1054年,从印度来西藏讲法的佛学大师阿底峡病逝。1076年,在古格王的主持下,托林寺举办了纪念阿底峡的“火龙年法会”,规模盛大,显示了佛教的复苏与中兴。会后,各地寺庙便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

    寺庙的建筑特色

    藏传佛教寺庙建筑极具特色,宫殿塔寺合一,充分表现了政教合一的性质。一些著名的大寺,融合了藏族、汉族以及印度佛教建筑的风格,巍峨庄严,殿宇层叠,雕梁画栋,金碧辉煌,表现了极高的工艺水准。西藏寺庙的建筑类型大致可分为平川式建筑和依山式建筑两大类。平川式建筑可以以大昭寺为代表,依山式建筑可以以布达拉宫和拉萨三大寺(甘丹寺、色拉寺、哲蚌寺)为典型。

    (五)布达拉宫的明信片

    布达拉宫

    在中国西藏拉萨的红山之巅,有一座举世闻名的宫堡式古建筑群,这就是建于公元七世纪,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布达拉宫。布达拉宫海拔3700米。

    这座修建于公元七世纪的宫殿,因依山势而建,远远望去,拔地参天,气势恢宏。它是雪域高原的象征,是拉萨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历史悠久的藏文化博物馆。“布达拉”是梵语音译,又译作“普陀罗”或“普陀”,原指观世音菩萨所居之岛。从松赞干布到十四世达赖的1300多年间,先后有9位藏王和10位达赖喇嘛在这里施政布教。主体建筑为红宫和白宫,红宫以历代达赖喇嘛的灵塔和各类佛堂、经堂为主,白宫则是达赖喇嘛处理政务和生活居住的地方。宫殿内珍藏着大量佛像、壁画等文物,是藏民族的文化艺术宝库。

    大美无言,任何词语都难以表达那蔚蓝苍穹的美;还有那夜空,那夜空之美,你唯有带着感恩和敬畏之心才能体悟到。站在布达拉宫广场,仰望着这份大自然馈赠的神迹,心中久久难以平静。

    布达拉宫的宫殿主楼外观共有13层,高达115米,东西长360米,南北宽140米,面积约13万平方米,共有大小房间一万余间。

    布达拉宫建筑群,由白宫、红宫、华丽的大小经堂、佛堂等组成。宫殿全部用花岗岩垒砌,宫殿厚达3米左右,最厚处达5米,墙基深入岩层,部分墙体的夹层内还灌注了铁汁,以增强建筑的整体性和抗震能力。

    沿着宽大的石级经过四道曲折的石铺斜坡路,来到绘有四大金刚巨幅壁画的东大门,通过厚达4米的宫墙的隧道,抬头可见左右高悬的两个报时大鼓。半山之上,有一个1600平方米的平台,是供历代达赖在佳节期间观赏歌舞的场所。西壁大门两旁有四大天王像,南壁上有五世达赖为摄政的诰命,东壁绘有唐朝都城长安示意图和唐王难吐蕃婚事的故事,北壁绘有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和抵达拉萨的场面。接着,可到东大殿措钦夏,此殿建于公元1654年,由48根大柱建成,是白宫最大的宫殿。自1653年清朝顺治帝以金印册封五世达赖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恒达赖喇嘛”起往后的达赖都必须得到中央的正式册封,并由驻藏大臣为其主持坐床。此措钦夏大殿便是为达赖喇嘛举行比赛、亲政大典等重要宗教、政治活动的地方。

    由东大殿直上三楼,便到白宫的最高处。达赖常住的两套寝宫就在这里,由于终日阳光朗照,欲称日光殿。寝宫中西边的那套叫尼悦索朗列吉,是十三世达赖士登嘉措主要活动的地方,东方的那套叫甘丹朗色,是十四世达赖的住房。

    红宫的主体建筑是灵塔殿及各类佛堂。这里共有八座灵塔,经过冰片、红花、麝香等处理的已故历代达赖喇嘛的尸骸就保存在塔体之内。其中最为考究的是五世达赖的灵塔殿,为红宫内的第一座,也是最大的一座。殿堂三层,分塔座、塔体、塔顶三部分。塔体用金皮包裹,珠宝镶嵌。仅包金就耗费黄金11万两,15000多颗珠玉镶嵌,极其辉煌壮丽。西大殿是五世达赖灵塔殿的享堂。殿内高悬清朝乾隆二十五年御赐“涌莲初地”匾额,中间是达赖宝座,四壁是五世达赖一生的传记壁画,东壁突出的绘有1652年五世达赖一生的传赴京觐见顺治皇帝的情景。殿内保存康熙皇帝所赐大型锦绣幔帐一对,是布达拉宫的稀世珍品。享堂四周还修有仁增拉康等佛堂作为厢殿,里面藏有清刻的《甘珠尔》等藏文大藏经。

    红宫最西和最后的建筑物是十三世达赖的灵塔殿。1933年动工,1936年完工,殿堂三层,塔高14米,珠宝玉石遍缀塔身,塔前供有国民党政府黄慕松致祭十三世达赖的金灯。十三世达赖的灵塔殿,为红宫的最高建筑,其规模之宏大,陈设之豪华,价值之昂贵均为八座达赖灵塔之脊,殿顶戴以金箔顶,金壁生辉,光彩夺目,万般华丽,为布达拉宫宝藏之上极品。

    布达拉宫似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雪域拉萨这片圣地上,它是西藏文化艺术的精华,它的建筑艺术,主要显示了藏族传统的碉房建筑和石木结构等风格,同时也吸收了汉族的梁架、斗拱、金顶、藻井等特色和汉武殿堂建筑的特长,并融会了印度、尼泊尔等富有宗教特色的装饰。它既是藏族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是汉藏人民团结协作进行文化交流的见证,而且也是研究西藏历史、政治、宗教、文化、建筑的宝库。

    从布达拉宫广场返回的路上,我们路过邮局,我挑选了一些明信片。因为邮局的很多明信片都非常精美,同时印章上的内容也非常暖心。所以我给冬梅寄了张明信片,还开玩笑说,看我们先到家,还是明信片先到家。冬梅说,你真有意思,那就寄到我单位吧。提着重重的手袋,我乐呵呵的把明信片放到了邮筒里。不曾想,冬梅又给我照了两张相,事后她才告诉我。其实我也很感激她,要不是留下了一些照片,一些影像,有些细节我就给忘光了。照片有温馨提示的作用,有帮助回忆的作用。把美好的瞬间记录下来,本身就是非常有意义的事。

    后来,我们还去了“达瓦手工艺店”和“爱心珠宝店”。

    我一直认为,西藏的神奇和神圣,不仅仅在于它的高度和信仰,还在于它对人心的净化和洗涤。

    (六)“玛吉阿米”餐厅的“罗曼蒂克”

    在玛吉阿米吃藏餐

    传说中,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是一个生性自由而又多情的人,甚至有一首写给“玛吉阿米”的情诗为证。在诗中,仓央嘉措表达了自己对这个只有一面之缘的情人的思念。虽然对于历史中的仓央嘉措是情僧还是圣僧多有争议,但在八廓街东南角有一幢黄房子,被附会为仓央嘉措会情人的地方。现在是一家藏式餐吧“玛吉阿米”。世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玛吉阿米”,只是借这一处有着美好传说的黄房子,抒发一下自己的情愫,或与爱人同往,或独寄相思。总之,这里的情调比这里的藏式菜肴更让人难忘。

    仓央嘉措诗中的藏文“玛吉阿米”的意思是:“玛吉”为未生或未染,可理解为圣洁、无暇;“阿米”是“阿妈”的介词形式,原意为母亲。在藏族人的审美观中,母亲是女性美的化身,母亲身上浓缩了女人内在外在所有的美。因此“玛吉阿米”的含义可解读为:圣洁的母亲、纯洁的少女、未嫁的姑娘等等。“玛吉阿米”餐厅,是坐落在西藏拉萨市八廓街的东南角,是以尼泊尔、印度等国家以及西藏等风味为主的餐厅。

    冬梅和我到餐厅的时候已经没有空桌了,服务人员过来热情的给我们找拼桌。看到正对着窗外的位置比较大些,她就轻轻走过去与两位商量,只听其中一位男士很大声的说:“我们不拼桌!”但是,服务人员还是觉得他们的位置最大,因为餐厅的结构是圆形,他们坐的是正中间。服务人员再上去说,那位男士更是大声:“我说过了,我们就是不拼桌!”

    冬梅和我看了看工作人员,示意她算了吧。正在这时,在邻桌有一对中年夫妇快用完餐了,热情地说:“你们不嫌挤的话,就坐这儿吧。”我俩看了一眼这对儒雅的中年夫妇,很是感激。工作人员的小尴尬也解决了。于是我们点了非常美味的几道菜肴。也很浪漫的享受了一顿精神大餐。

    话说坐在正中位置不拼桌的两人,确实是在谈情说爱。因为我们看到桌上摆了六盘菜,而且特别讲究。男的看上去有三十多岁,女的有二十四、五岁的样子。男的拿着大大的照相机,不停的照着相。女孩一会儿含羞低头,一会儿侧身向外,一会托腮思考,一会儿撩一下五彩线编的头发。绯红含羞的脸,只有在旁边偶尔瞥见她的人,才能感觉到。

    餐厅的窗外就是八廓街,在八廓街上,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都会经过这里,好多信徒在朝着大昭寺方向磕长头,五体投地,此起彼伏。

    当你第一次走向八廓街的时候,几乎惊愕到失语。这是你第一次看见磕长头的人们,无数的圣徒潮涌般摇着转经筒进入八廓街,你不由自主的也会跟上他们。此刻,我们在玛吉阿米的餐厅窗前,看着信徒们绕八廓街,就如同前几日我们也在人潮中绕行一样。

    再看看窗台上,整整齐齐的放着很多笔记本,上面留下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的笔迹,到此一游的感言,丰富多姿。我随意翻了两本,真的好珍贵。万里无云,见晴天。最好的时光,在路上。眼睛在天堂,内心如如不动,真美。

    相信,我们的邻桌,那位羞涩的女孩应该是那位男士心中的“玛吉阿米”了。我们祝福他们,有情人终成眷属。

    (七)天堂时光书店的礼物

    在八廓街上行走,发现店铺中间有个小小的书店,是我意外的收获。多想静静地坐在书店里看看西藏地域的书啊,心念一闪,便遇上了。

    天堂时光书店就位于八廓古城里面,顺时针转大昭寺,转过玛吉阿米的拐角,再走个不到二百米的距离,就看到“天堂时光书店”的牌子了。其实,这里比较有名的是这家名为喜鹊阁厨房的藏餐馆,不仅当地人愿意来此喝茶,也有很多游客慕名而来。穿越一段走廊,右手边就是喜鹊阁。现在两边又增加了一些店铺,给这里营造了一种非常小资,或者说是非常文艺的感觉。再往里走就来到了“天堂时光旅行书店”。有一种曲径通幽的感觉。刚刚还昏暗的光线,眼前突然豁然开朗。展现在面前的惊喜是,置身世外桃源一般。

    这个书店有个特殊之处,它的头顶上有一个阳光棚,来到店里的读者可以一边读书一边享受日光浴,这就是拉萨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慢节奏的生活,使得拉萨人民更加懂得如何去享受大自然所赋予的一切。酷爱旅行的我,总是会在一处寄一张明信片给自己。天堂时光书店的明信片绝对是不二的选择。除了精美的明信片,书店还为朋友们准备了很多特殊的印章。另外,还有他们自己设计的纪念品。都充满了西藏地域特色。我呢不仅喜欢这片土地,也希望有更多的朋友能够来到拉萨,感受西藏这片神奇的土地,相信你也会被它的美丽和魅力所折服。期待更多的朋友踏上西部的列车,驶入这片神奇的净土。

    在服务台的对过,我被一架子的明信片吸引。挑选了几张,旁边工作的女孩大概有二十三、四岁的样子,我对她说,能给我推荐几部关于西藏的书吗?女孩说可以的。当我坐在书桌前写明信片时,这位漂亮的女孩给我取来了四本书,《西藏情歌》、《尘埃落定》、《西藏生死书》、《走近藏传佛教》,都是大部头的,我笑笑,说了声谢谢。我对她说,其中两本我家也有,我想看看薄一些的,比如三、四百页。

    过了一会儿,她又送过来三本书,虽然我只选了两本,但我对她的服务态度满意极了。是因为喜欢这里的环境,也是因为喜欢这里的人。

    我轻轻地走向二楼的书架,读者不算多,但书架上的书籍,琳琅满目。最西边的角落里有一把藤椅,我刚想去坐,发现一只可爱的猫咪,伸着长长的脖子,在藤椅的垫子上晒太阳。眯着双眼舒服极了。不忍打扰这温馨的画面,只能更轻轻地挪动脚步。另找别处。

    临走,我带了一些纪念品、书籍、还有一些明信片。服务的女孩还送给了我一张书店的优惠卡。真的很意外。

    我看到书店门口有个大邮筒,问她能邮递到所寄的地址吗?她说只有百分之六、七十的把握。我坚信,我就是那百分之六、七十之内。于是,索性给自己寄了一张明信片。希望我到家时,也能收到来自西藏的礼物,而且是自己寄给自己的礼物。想想都开心。

    我坐在“天堂时光”书店的桌前,轻轻地问自己:“你为什么要来西藏”?因为它是绝对的远方,不仅是物理上的,更是精神上的。

    虽然在西藏只游历了几天,但受益是良多的。它不仅为我的视觉世界和精神世界打开了全新的一页,还让我更有一种获得重生的感觉。

    2019年3月1日星期五下午,我的电话响起,是邮递员打来的,说有一张明信片,是西藏寄来的。讲完课,我立即收拾书本,飞奔着回到家,拿到了自己给自己寄的明信片。

    时隔半个月了,对明信片的内容还记忆犹新:

    “只有自己知道,在旅行中的有些瞬间,会让人温暖的想流泪。这些温暖来自陌生人,她们给予你的,也许是一杯水,一个微笑,或者是一个特别的身影”。

                                                          (完)

    后记:

    感恩我们背后六七位姐姐的无私帮助,每时每刻都有姐姐们的关注与问候,还有在背后默默帮助我们的阿色活佛,尼玛师父,以及桑珠一家以及我们都叫不上名来的老师和朋友们。谢谢大家!仅以此文字来纪念西藏之行默默为我们付出的善良的人们。

                                                                                                      吴明悦

                                                                                            写于2019年3月3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万里无云见晴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ecim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