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美] 芭芭拉·奥克利(Barbara Oakley)
学习之道从书名来看,很直观可以看到这本书是讲学习方法的书。看完之后会感叹,要是初高中就看到这本书多好啊。不过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推荐。
其实本书并没有讲一些高深的理论,相反,大部分都是老生常谈的东西。但往往越是简单的,我们认为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东西,却越是容易被我们所忽略。不信?跟着我来看看这本书吧。
专注or发散?
在学习生活中,我们大脑频繁地在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中进行切换。专注模式是利用理性、连贯、分解的途径直接解决问题的一种模式。它与大脑前额叶皮层(位置就在脑门正后方)集中注意力的能力相关。你你可以把它想象成红色激光笔发出的光,打开开关,富有穿透力的光柱就打在了你关注的目标上。而发散模式呢?更容易理解,它是涣散的,游离的。如果说专注模式是激光笔,那发散模式更像是没有了灯罩的电灯泡,它是一个发散的光源。
某种程度上,我们大脑的左半球与慎重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事项联系更紧密。它似乎也更擅长处理连贯性的、富于逻辑性的思考:上一步推导出下一步等等。而与右脑半球相关的,则更多是像四处扫视环境、与他人互动或是处理情绪之类的活动。同时,应对即刻发生的活动或是宏观问题的处理也与右脑半球相关。
从两个脑半球的细微区别上,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思维处理模式可能产生的原因。但作者在这里强调一点要引起我们的注意,过去我们认为的“有人是左脑主导的,有人是右脑主导的”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无论是专注模式,还是发散模式,都要求两个大脑半球的同时参与。
多数情况下,我们可能需要专注模式让自己能够集中精力解决一个难题。而当碰到棘手的问题时,我们也需要发散模式来帮助我们跳出当前的困境,寻求更多的解决方法,发散模式能够让你更有创造力。
如果要启动发散模式与棘手问题战斗,最有效也最重要的诱发因素还是“睡觉”。可别认为睡觉就是在偷懒,睡觉引发的发散模式绝对是你学习中的左膀右臂。但别把暂时的休息当成最后的终点,换句话说,可别指望只靠发散模式,就能轻轻松松地如愿以偿。两种模式如此往复,不知不觉间你已经到达终点,这正是在两种模式下来回切换的分段练习发挥了显著的效果。
作者列了一系列激活发散模式的方法:
去健身房,参加运动:如踢足球或打篮球、慢跑、散步或游泳,跳舞,开车兜风(或者搭个顺风车),绘画或者涂鸦 ,淋个浴或是泡个澡,听音乐,尤其是纯音乐,用乐器演奏熟悉的歌曲,冥想或者祷告,睡觉(召唤发散模式的终极法宝!)
还有以下激活发散模式的方法,最适合小小地用一下,给自己个奖励。(因为比起上述活动,下面提到的这些也许反而会把你拖进更专注的状态里。)
打电子游戏 ,上网,和朋友聊天,主动帮助别人处理个小任务,阅读休闲读物,给朋友发短信,去看电影或戏剧,看电视节目
那么到底发散模式如何帮助到专注模式的呢?要解出难题或是学会新概念,至少要有一个你在无意识思考的时间段。而正是在这些你并非直接关注的时间间隔里,发散模式得以踱开到一边,用新角度看问题。在此之后,当注意力重新转回到问题上时,你就可以将发散模式传达的新想法和新模型整合起来了。
进入下一次专注模式前,应该留出足够长的休息时间,让你的意识完全从手上的问题脱离出来。通常来说,几个小时就足够发散模式取得重要进展了。当然,时间也不能太长,否则灵感还没来得及传给专注模式就会消逝掉。这里有一条经验之谈,学新概念时,别扔上一天才回头复习。
记忆组块
在大脑中对正在处理的信息进行瞬时以及有意识加工的这部分记忆,叫作工作记忆。我们过去以为,我们的工作记忆能容纳大约七个记忆单元,或者叫“组块”,但现在的广泛共识是,工作记忆只能容纳四个组块。(人类大脑倾向于自动地将记忆单元打包成组块,因此我们的工作记忆的实际容量要比看起来大很多。)
用电脑来做类比,短期记忆类比于随机存取存储器(RAM),那长期记忆就是硬盘空间。关于记忆已有研究证明,要是想把某件事牢牢钉进记忆里,一晚上重复20次倒不如每天重复几次,多坚持几天甚至是几周效果来得更好。
另外有研究表明,睡眠是记忆和学习的重要环节。睡眠状态下的部分清理工作就是清除琐碎的记忆,并增强重要的部分。 睡觉时,你的大脑也会回顾需要掌握的知识难点,一遍又一遍地加深加固这些神经模型。最后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充足的睡眠能够显著提升人们解决难题、理解知识的能力。
奥克利的睡眠建议
许多人会说进入小睡状态很难。很多年前的某节瑜伽课教会了我的一件事,就是减缓呼吸。别去想什么我一定得睡着,只是缓慢地呼气吸气就好。可以想想我就要睡着啦,同时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这时也要保证房间光线暗下来,或者戴个飞机专用睡眠眼罩,再用手机设定一个21分钟的闹铃。小睡时间太长会让人头昏脑涨,这点时间就足够让我精神焕发。
提取练习
回想一下你的学生时代,想要记住某个概念我们是不是一遍遍看书,翻看学习资料来复习?奥克利说了,这不是高效的学习方式。试着回想学习材料,即提取练习(retrieval practice),效果比单纯阅读材料好得多。
在学习中进行回想——让大脑提取关键概念,而非通过重复阅读被动地获取知识,能让你更加集中高效地利用学习时间。这是一个转被动为主动的过程。
说一件你可能会惊讶的事,那就是划重点和标下划线一定要谨慎,否则你不仅会效率低下,而且会被误导。画线的动作会让你欺骗自己大脑在工作,但其实你只是手在动而已。做标记前,要先训练自己找到主要观点,并把所做标记数量降到最少——一句话就行了,最多不要超过一个自然段。在留白区域记下自己看完书之后总结好的关键概念也是个好办法。
需要注意的点是,别扔太久之后才去练习回想,那样你每次都得从头开始巩固概念。特别是对初次学到、还颇有挑战性的知识,最好是24小时内就和它们亲近一下。
有个很实用的学习方法,试着从笔记里挑一个数学或科学概念,或者从书中某一页挑都行。读一遍,然后拿开,看看自己能回忆多少内容,同时,试着去理解你正在回忆的内容,然后再把目光转回来,重读概念,再试着回忆一次。 在练习的最后,你可能会惊讶,仅凭这样简单的回想就能大幅度地增进你对此概念的认识。
在不同的环境中学习,也能让你对学习的材料更加深刻。离开平时的学习地点,到别处回想材料,可以让人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从而增进理解。人们在不同的房间参加考试时,有时会失去来自潜意识的提示。所以在多样的外部环境中思考材料,你将不再依赖来自任何一个地点的提示。这能避免从自己的书桌转换到陌生的考试教室时出现的问题。或者在重要考试处于陌生的环境时,最好能搞清楚是怎样的考场,尽量营造一个考场氛围的环境来学习。
请记住,已有研究表明,你越努力回想学习材料,它在记忆中植入得就越深。相比纯粹的重复阅读,回想才是学习过程中最好的刻意练习方式。
改变关注点
同样的半杯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应。奥克利也提到一个很重要的技巧——“改造”(reframe)自己的关注点。有个学生,在每个工作日的清晨,4点半就能起床,醒来的时候他不会去想自己有多累,而是在想早餐会多么丰盛。他比别人更少地关注负面的东西,取而代之的是想着接下来美好的事情在等着他。
联系到我们的工作,刚坐下投入工作前,有点负面小情绪是正常现象。如何应对这些情绪是才是关键。研究者发现,“快人”和“慢人”的不同就在于,“快人”毫不拖沓地把负面想法放在一边,对自己说,“别浪费时间了,现在就动手吧。只要你动手做事情,感觉就会好很多了。”事实上也是这样,很多事情都是在做完之后我们才松一口气说,一切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嘛!
微型任务
工作中有时事情会多到让我们喘不过气来,相信你也有这种经历,那么如何处理呢?
奥克利的建议是,写下三个能在几分钟之内就能完成的“微型任务”。记住,幸运女神会眷顾那些愿意尝试之人,所以只要尽全力做那些有意义的事就可以了。这个时候闭上眼睛,告诉自己没什么其他可以担心的,只要专注于手头上列出的第一个微型任务就可以了。(这里说“闭上眼睛”并不是在开玩笑,记住,这样能帮助你摆脱之前的思维方式。)
记忆小技巧
如果说问你早餐吃了什么,你是不是在脑海中出现了一幅画面?这就是我们大脑利用图像的记忆。
图像对记忆如此重要,部分原因在于图像与右脑的视觉中枢直接相连。视觉区域有强化记忆的能力,图像让你充分利用这片区域,对看似乏味难记的概念进行压缩简化。记忆有个特点,通过激发感官建立起越多的神经联结,就越容易回想起概念和意义。所以像记单词,可调动你所有的感官,不仅要看,更要说,还要写,最好能想象什么情景下能够应用,能闻得到尝得到更好。
在记忆的时候,使用有意义的肢体动作、昂首阔步慢慢摇摆或者小步跳,都能为保存脑中的想法提供更多的记忆挂钩,因为动作对感官的刺激变成了记忆的一部分。来回踱步,甚至吃点提前准备的零食,都会对记忆有好处,因为脑力活动会消耗大量的能量。在学习中调动大脑的多个区域也很重要。我们通过大脑的视觉皮层、听觉皮层、感觉皮层和运动皮层,分别记忆我们所见、所听、拿起或移动过的东西。学习时运用到大脑中更多的区域,就能建造更强大的记忆模型,织一张更密的网,即使在考试压力下也不会轻易遗忘。
每当学生来找我,我强调的第一件事,就是你的手脑之间有直接的联系,通过重写及梳理笔记,大量信息被分解为小而易懂的组块,这个过程很关键。很多学生喜欢在Word文档或者是PPT上写笔记,每次他们遇到困难,我都会先说:别打字,动手写。毫无例外,在动笔之后,他们在接下来的学习板块中有了更好的表现。
记忆宫殿法
记忆宫殿法需要你回想一个你熟悉的空间,比如自己家的布局,然后把它当成视觉形象的记事本,用来存储你想要记住的概念形象。你要做的就是回想一个熟悉的空间:可以是你的家,可以是从宿舍到教学楼的路,或是你最爱的KTV布局。大功告成!眼睛一眨,这个空间就变成了你的记忆宫殿,用它就像用笔记本一样。
记忆宫殿法对记忆互无关联的物品很管用,比购物单上的物品(牛奶、面包、鸡蛋)。至于怎样使用这个技巧,你可以想象门前有一大瓶牛奶,面包掉在沙发上,破鸡蛋的蛋清从咖啡桌边一滴滴流下来。换句话说,你可以想象你正走过一个非常熟悉的地点,里面有你想要记住的东西。
学会比喻和类比
比喻或类比还可以让概念牢牢留在脑海中,因为它们把新概念和已有的神经结构联系在了一起。这有点像用描图纸描画图样,比喻和类比至少让问题变得有迹可循。如果有时你想不出任何比喻或类比,就在手中拿支笔,再在面前放张纸,写写画画都可以,不过一两分钟的随手勾写,你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惊喜。
这就好像创意人在进行头脑风暴,一开始可能是相关的一些词汇,从一个点进行发散,然后连结越来越多的看似不相关的词汇,最终进行归纳串联,却也发现其中有迹可循。
类比需要做到两点。首先集中注意力能把一些东西送入临时性的工作记忆,但想让这个“东西”从工作记忆转移到长期记忆,有两个前提:它应当是便于记忆的,而且还要得到多次重复才行,否则,你的自然生理代谢过程就会像贪吃的小吸血鬼,把最新形成、还不明显的联结模型一扫而光。
大脑对于故事性的东西也是情有独钟,特别是情节波荡起伏,有冲突有转折。所以在学习当中,我们也可以学会一个技巧,那就是编故事。一开始你可能不那么熟练,但哪怕故事听起来会有点笨拙,它也会让学习内容更好记。
运动与学习的关系
最近几项动物和人类的实验发现,规律的锻炼可以让记忆力和学习能力得到实质性的提升。锻炼似乎有助于促进记忆力相关脑区中新神经元的形成。锻炼也会生成新的信号通路,而且,似乎不同类型的锻炼——跑步或散步和力量练习相比,在分子层面产生的效果会有略微不同。但有氧运动和阻力训练都会对学习和记忆发挥强大的效果。
学会简化知识
在学习中,简化对我们也很重要。为了方便自己理解,理查德·费曼(美国物理学家,之前写过关于他的一篇文章《》),他要求科学家和数学家简单阐释他们的概念,他这个做法是出了名的。
传奇人物查尔斯·达尔文的做法也跟这个差不多。在他试着对一个概念做出解释时,会想象有个人刚刚走进自己的书房。他会放下笔,努力用最简单的语言来解释它。有个论坛上面专门有个板块叫做“将复杂的概念解释给10岁的小朋友”,上面有各种人求助一些专业名词,怎样以一个简单容易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
如何看待压力
压力究竟是好是坏?
在压力下人的身体会释放出一些化学物质,比如皮质醇,它会导致你掌心出汗,心跳加速,胃不舒服。不过有意思的是,研究发现,一切的关键在于你如何解读这些症状,也就是你如何向自己解释压力从何而来。如果你转变一下想法,不去想“我好怕这次考试啊”,而是想“这次考试让我很兴奋,我要做到最好”,你的表现可能就会大有改观。
就像上文提到的,改变你关注的点,让自己从正面的想法去看待这些扑面而来的压力,让自己兴奋起来,那么压力就能够转化为你源源不断向前的动力。
手写的好处
奥克利的研究团队发现,如果在考试前前片刻写下自己对于临近考试的感觉和想法,就能有效地减轻压力对考场表现的负面影响。他们认为,书写有助于释放脑中的负面想法,让它们不会总在紧要关头出现让你分心。
而另外也有事实证明,手写比用键盘输入能让人更轻松地记住概念。书写会把要学的知识编译(将信息转换为神经记忆结构的一部分)到你更深的记忆中。所以,用手书写比起打字时构建的神经结构更坚实。
读书的技巧
这本书也让我学习了如何更好理解和消化的一种技巧,那就是回顾。
每一章末,奥克利都会让读者合上书,不要偷看,回想一下这一章有哪些主要思想?刚刚开始尝试时,如果复述不完整也没关系。只要持续练习这一技巧,总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阅读和回顾的能力已经脱胎换骨。
回想完之后,要记得祝贺自己看完了这一章节的内容——每次小成就都值得鼓励哦!激励也是让我们大脑继续保持动力的方法还记得吗?
最后还有个小提醒,如果把这些主要思想联系到你的生活工作中,回想会更容易些。
以下是摘抄
迁移是把所学知识从一个知识背景应用到别处的能力。关键是要掌握一个数学概念的组块精髓,这会有利于概念迁移和将之应用到新途径中。
心理对照能产生巨大效果的原因,就在于你在拿想要的未来与当下的状态或曾经的状态做对比。在工作和生活空间中摆放一些能让你联想到理想未来的图片,它可以为你的发散模式增加动力。只要记着把那些美好的图景和现实中置身平庸生活的自己做对比,或是自己的出身做对比。你能够改变现实。
对一项任务的恐惧会比这项任务本身消耗更多的时间和能量。
读每一页时,试着概括出主要内容并铭记在心,然后翻到下一页。
学习是一种能力,更好地利用我们人类本身的生物学特征,能够让我们更轻松地投入到学习工作中。但就像奥克利说的,“偶尔也会遇到这种情况,尽管学得很努力,可命运却让你打出一手烂牌。但你要记得机遇的法则:如果准备充分、勤加练习并搭建思维方案库,你会发现幸运女神会更加眷顾你。换句话说,如果你不努力,那么必定会失败,但那些一直在不断努力争取的人定会体验更多的成功。”
handsome
2017-02-1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