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版《侠隐》,张北海与姜文,一文一武,除了大框架没改,好像也没多大关系。

虽说姜文早就想拍这本书,但两版看下来,着实看不出姜导演对原著的“忠实”。抗日前夕的老北平,在影视剧的江湖地位毋庸置疑,估计只有被毁灭无数次的纽约能相媲美。情节也很常见,侥幸逃生的小师弟杀了欺师灭祖的大师兄复仇的故事。
原著的节奏很慢,前三分之一几乎是借男主角的视觉带着读者逛了一遍老北平大街小巷,看了一遍老北平的风土人情,尝了一遍老北平的特色美食,慢慢地顺着书中的人物展开故事。火烧一宇仓库是为了搏红颜一笑,杀日本人是为了解饥解渴。朱潜龙这个线索贯穿始终,但最后的复仇却像餐前小菜一样平淡。没有电影里屋顶追车的跑酷选手,只有偷雨不偷雪,偷风不偷月的梁上君子。让朱潜龙毙命的不是太行剑派的武功,而是手枪,跟当年杀死师傅一样。

这个故事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向观众展现了传统武林在时代大潮中的跌宕起伏。故事的基调从一开始就定了下来,名震太行四十载的太行掌门剑被一颗子弹要了命,仅有的三个徒弟一死一伤一汉奸,宣示着武林一去不复返。

风流倜傥的古龙、金庸笔下的武侠身边总不缺少美人,细数一下,本书男主角李天然前后也遇到几个与他说不清道不明的女性。到最后,大多在时代的浪潮下作鸟兽散。在没有江湖义气的现实,每人都有自己的打算,一般的儿女私情总比不上小命重要。
形势比人强。
日军侵华前,顶着海归名头、懂英语、身强体壮的李天然在古老的北平就像一只香饽饽,工作轻松,简单发表几篇文章、几张照片就能获得普通中国百姓劳动数个月的报酬。与他有类似背景的马医生、罗便承因为是货真价实的外国人,日子过得更是滋润。此时,武功于李天然,更多是一种习惯,锦上添花而已。

北平沦陷后,日本军队开进城,懂功夫的事儿更加不能显露。在枪炮面前,无论是几年还是几十年的功力都是一子弹的事。电影里没出现的师叔,李天然师傅的师弟,因为失误,被一个估计一年功力都没有的菜鸟一枪毙了。至此,太行剑派仅剩男主角一人。此时,功夫于李天然而言,既是能力,也是负担。
因此,用双枪代替武功迅速解决朱潜龙和其他人,符合情节发展的逻辑。只有浪漫的姜文导演,才会执着地在日占区里进行两败俱伤的一对一肉搏。
武功再高也怕菜刀,强如李连杰,拍电影的时候也借角色之口,道出了一个简单的道理:
杀人,手枪比武功更有效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