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4535047/b51f477fa3c96b71.png)
落日露红嫣,
笑迎屋宇巅。
归人携倦梦(意),
没入众楼间。
这首诗的写作值得纪念,因为对我本人来说,终于明确了由实入虚的路径。
——在这首诗里,其实就在一个“梦”字。
初稿是“归人携倦意”。倦意一词太实,而且太常见,既缺想象力,也少新鲜感。
反复推敲后,改为“倦梦”。“梦”字仿如在画面上加了光晕效果,朦朦胧胧,有空灵感。
“梦”是什么样子?“疲倦的梦”又是什么样子?联系前后句足以展开想象。
这首诗前两句是写实景,虽然加了拟人化的动词“露”、“笑”和“迎”,但想象空间仍很有限。
末句“没入众楼间”仍是写实。假如第三句少了“梦”字,整首诗就未免缺乏想象空间。
古诗中由实入虚的名句不胜枚举,例如——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前三句基本都是写实景,第四句的独钓寒江,还是写实,只最后一个“雪”字,才飘然进入虚境——“雪”是怎样钓法?越想越是空灵曼妙、含蓄蕴藉、滋味无穷……
试想,先不考虑韵律,若将“雪”字换为“鱼”——
独钓寒江鱼。
——是否平淡无味?
悟语:
诗之妙境,无不来自虚实相生。一味写实则拘泥乏味,一味空灵又晦涩难懂。在对实景画面的勾勒、描绘基础上,加以巧妙暗示,导引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无限广阔的时空中尽情翱翔,这样的诗句,读来才可能心旷神怡,获得美的享受。
水波杨山,一个用旧体,写新声的格律诗人。
微信号:18503872092,欢迎交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