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度推崇互联网思维的罗振宇在《罗辑思维》中阐述了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的组织结构,甚至断言人类组织将因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而发生根本性变化。
其理论依据源自两点,第一是组织内部个体的碎片化存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去中心化”。在互联网时代,人将不再紧紧依附于某个组织,每个人都是一个以自我为圆心的“中心”,都是独一无二的“IP”形式的存在,可以纵情地表达自由意志,并且这个声音将会对自我个体甚至对其他个人产生影响。原有的组织形式及集体意志将逐渐消亡,无论是部落还是种群,无论是单位还是企业,无论是政府还是公司,都必将面临个体的碎片化而改变。
第二是作为“超级个体”的产生。人类的协作方式在互联网时代发生了根本变化,很多人不再需要与他人进行社会分工协作,他可以依靠强大的自身辐射,脱离土地,脱离具体劳动,甚至脱离主流社会而独立存在。
“互联网思维”,看起来真的很美,但真的“然并卵”。
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可以组织结构作为一条主线来梳理脉络,或许会在极热的互联网思维中进行一些冷思考。外国历史我不懂,单说中国历史。
首先要解答一个问题,个体人类结成组织的目的是什么,或者说,人类结成组织,是源于组织者的个体人为意志,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没有完成直立行走之前,人类与地球上其他物种一样,以小组织形式存在,一个强壮雄性,带领一群雌性,以强壮的精子基因遍洒雨露,完成种族延续。
直立行走,视野更加开阔,采集和狩猎的收获逐渐增多,尤其是取得火种之后,高热量的食物延长了寿命,也使族群数量不断增加,于是产生了人类部落。
部落的产生,是人类基于面对自然界做出的必然选择,在生产力极度低下的原始社会,完全依靠个体力量存在显然是不可能的,人类需要聚合在一起形成集体,形成对抗乃至改造自然界的巨大力量。人类在组成大规模种群的过程中获得了第一次“人口红利”,这就是形成组织的原始动力。
那么,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原始力构成的人类组织结构是否面临着解体而后重构的可能,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以中国历史而论,虽然很多历史源自于传说,但无论是史实还是传说,其蕴含的道路是真实存在的,那就是人类结成大规模组织的终极目标,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对抗乃至改造自然界的力量。
不妨顺着这个脉络继续前行,在莽荒时代的大禹,建立了第一个集权政治结构,中国人称之为“国”。国的建立,打破了从前以部落制存在的组织结构,虽然对地方政权还不具备绝对的统治能力,但至少在组织形式上,已经完成了第一次组织管理创新。放置在当下,我们依然可以享受到这次创新带来的体制红利。
在大禹之前,还要介入一段插曲,那就是“舜”,之所以说起舜,原因是他那个丧心病狂的父亲和兄弟,非要把他置于死地而后快。但舜却百般迁就,以令人难以置信的孝道感化了父亲,感化了天下。问题是,他为什么做到这么极致?因为权力的表现形式是“认同”。
认同感是人类结成组织的关键要素,没有之一。
不管是政府还是企业,不管是部落还是国家,结成组织的首要因素就是获得全体成员的“认同感”,这是人性使然,互联网的出现与否,对这个“根概念”毫无影响。
我的理念与罗振宇恰恰相反,正是因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正是因为人类个体碎片化的存在形式,人性反而更需要获得大组织内的集体认同,以此来获得并加固个体生存的意义。
不论是认同个体的价值,还是认同集体的意志,只要有认同的存在,就是建立“组织”的原基础。在人类进化发展到今天之时,更需要大组织的集体认同,以形成更大规模的组织形成,形成更大的生产力,获得更大的对抗和改造自然的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