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o Wu的笔记】
给答案,似乎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习惯。只要我们有答案,回答简直就是内心的冲动,没有答案,反而会生出内疚之意。
「答」,也是我们日常沟通中四个最常用字的第二个,第一个字是「说」。第三第四个字,我们下面两讲分别揭晓。这一讲,我们聊聊销售人的进阶,从回答到提问的转变。这是第八课第二讲。
从说到问很难,比这个还要难的,是客户问你而不答。有人认为这就是有毛病,客户问你,不回答反而要提问,这个要怎么做得到?当客户明确无误地问你有什么事情,难道还要再问回去?这不奇怪吗?谁会这么做销售呢?
想想都好笑不是吗?人家要求你介绍一下产品,你充耳不闻,反而要向对方提问吗?可是,不然会怎么样呢?依照对方的要求如实回答了,对方的反应难道不是预料之中的销售不成吗?
我们每天面对的,有三类常见问题,通常我们会怎么应对?有没有更有效的应对呢?
第一类问题,是什么(WHAT)?
你们什么产品?
请你介绍一下自己?
请你介绍一下公司?
说说你的想法?
......
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内容,回答这些问题也算天经地义。既然对方给了自己机会去介绍产品,介绍我们自己,介绍自己的想法,当然是求之不得的「广告」机会。不回答才是傻瓜,不是吗?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在客户的会议室里,很多人陶醉在自己的介绍里,一长串的华丽的修辞背后,是严谨有序的数字和事实,时不时夹杂着老道的问答环节,似乎满载而归,之后却如石沉大海,忍不住跟进一下,对方说正在研究。
面试的画面也是相似的:
摆在面试官面前的是你精心准备的个人简历,错落有致的段落,大小适中的字体,让人印象深刻的经历,目不暇接的项目和业绩记录,还有峰回路转的励志故事印证上古至今的名言警句,都不像是在找工作,而是一份简短的个人传记。唯一让人纳闷的是,拥有这样简历的人,为什么还来俗世找一份工作呢?见了一面,很多人都再无消息。
这一类问题回答起来显得容易,因为都是说自己,销售人也很容易沉浸在回答当中不能自拔。风险是回答的人肚子里只有自己的答案,很少对方的「气息」,很难引起对方的注意。
有人为有效回答这一类问题支招:问问对方想听什么,于是的确会有人在「介绍」之前提出类似如下的问题:
1.我很乐意介绍产品,你想听哪一部分?
2.谢谢给我介绍自己的机会,我应该强调哪一段经历?
3.你想了解公司的什么信息?
4.你给多长时间来听这个想法?
看似在回答之前,用提问来「定制」自己的答案,实际上还是欲拒还迎的简单花招。对方可能给你来一句「随便」,或者「按照你的计划介绍」,对你的问题不置可否,留给你自己去选择。
真正要做的,是找出对方「听」的动机,而不是假设对说的需要,更不是简单遵循对方的要求。所以,打开这个局面的正确姿势是洞察对方的需求。
学会先定好方向,再找方法。在这个场景中,洞察才是方向。
第二类问题,是怎么(HOW)?
我怎么相信你?
怎么证明你的方法行得通?
面对这个业绩缺口,你准备怎么做?
你的产品的副作用,怎么避免?
你来我们公司,会怎么做?
......
相比第一类问题,这些问题要难得多,极有可能的效果是,证明了半天,人家一句话就把你的努力一风吹,没了!
比如:
1.你说的方法我们试过,没什么效果。还有新的办法吗?
2.你说的挺有道理,但是我们这里情况不同。
3.虽然你的办法曾经带来很大的成功,但那属于过去
有一次,客户要我培训的视频,说是为了给他老板看。听起来合情合理不是吗?人家不了解我培训的风格,不知道你培训的效果,又不方便用语言去描述,毕竟很难证明,给个视频感觉一下总是可以吧?不可以。
不知道对方的需求,盲目证明自己,怎么会有效呢?
别说我的视频很少,就是再多也不能,方向错了,方法都是徒劳的。不了解,就没有到合作的时候,不要勉强合作。那要如何了解呢?
安排双方见面,因为了解从来不是单方单向的,相互了解才是合作的基础。
还有一次,一位客户问我:
你觉得培训能带来业绩吗?
如果我说可以,违背了对方的信念,必然谈不拢;如果同意对方的说法,那么连培训老师自己都觉得没用,为什么要合作呢?
但我还是给了回答的:
我也不相信培训与业绩之间的因果关系,可他们要培训吗?
问题在这里,他们的确是「要」!哪家公司不「要」培训呢?培训与否是公司的决定,找谁培训是人的选择,而选择的标准,并不在于对方是不是能够证明培训与业绩的关系。
第三类问题,是为什么(WHY)?
在所有问题中,「为什么」是最具攻击性的问题。
因为人类不善于明确自己的动机,却总是能够一下子感觉到对方的动机,尽管很多时候只是揣测。
你为什么这么想?
你为什么这么说?
你为什么这么做?
为什么是这个结果?
价格为什么这么高?
......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或多或少会有一种被攻击的感觉,所以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也会自动切换成防御模式,甚至激惹了某些情绪。
人们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往往都是习惯所致,未必就有明确的理由,就算是有明确的理由也极有可能是隐秘的理由,仓促之间未必就能明确地表达出来,可是那些行为又是自己的,自己不知道为什么这么想这么说这么做?
当然是让人不爽。可是,人们不了解自己的行为是非常正常的,不值一提的,只是没有那么明确而已,现在因为对方的问题变得明确,就会不舒服。
你问我「业绩为什么是这个结果」?
世上任何结果都是一些综合因素所产生的,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单一的因果关系,所以也并没有明确的标准答案。
可是,对方明明就在提示这样的答案存在,所以才会让自己处于被动防御状态。这也是为什么说,直接问「为什么」不礼貌,因为不好回答。
如果我们想要好好沟通,就要和对方去澄清一下,这也是从回答到提问的切换:
我想确保我正确理解了你的问题,你这是指责,还是出于好奇?
或者:你的问题带出了我的情绪,是我不好,为此我要澄清一下:你这是自己有话要说,还是让我闭嘴?
如果对方带着火药味,就要想办法消化这个「火药」,来而不往,不是沟通之道么。
人类最为隐秘的部分,也是最强大的部分,就是自己的动机。
所谓「人心险恶」的感叹,就是对人类动机的描述,也是一种望洋兴叹的无奈。
问动机,无论对谁都要小心运用,不要产生歧义才好。
总结一下这一讲的要点:
1. 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迫使人解释,所以要先找准痛点;
2. 怎么做?这样的问题迫使人证明,所以要先界定目标;
3. 为什么?这样的问题迫使人防守,所以要先澄清意图。
思考题:
平时是不是经常碰到这些情境,在回答问题时,感觉很勉强?而感觉很勉强的时候,竟然还很内疚?仔细找出这类问题,极有可能是对完善自己思维模式的提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