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
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滕文公问曰:“齐人将筑薛,吾甚恐,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昔者大王居汾,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非择而取之,不得已也。苟为善,后世子孙必有王者矣。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若夫成功,则天也。君如彼何哉?强为善已矣。”
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竭力以事大国,则不得免焉。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昔者大王居汾,狄入侵之。事之以皮币,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乃属其耆老而告之曰:‘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二三子何患乎无君?我将去之。’去汾,逾梁山,邑于岐山之下居焉。汾人曰:‘仁人也,不可失也。’如之者如归市。”
“或曰:‘世守也,非身之所能为也,效死勿去。’”
“君请择于斯二者。”
......
滕定公薨,世子谓然友曰:“昔者孟子尝于我言于宋,于心终不忘。今也不幸至于大故,吾欲使子问于孟子,然后行事。”
......
滕文公问为国。
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僻邪侈,无不为己。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上文节选出自《孟子》,本篇没有译文,以下皆是随笔
滕文公,是一位战国中期滕国(今山东滕州市市区西南十二华里古滕国)的国君。实际上,春秋战国之际有两位“滕文公”, 他们皆是西周滕国先君错叔绣之后裔:一是,春秋时代的滕文公,世人多对此不熟悉。他也是一位德高望重、有惠于民的滕国国君。二是,战国时代的滕文公,本谥名为滕元公。因为《孟子》有记载其“从孟子而响应善国之治”,后人多对此熟悉,滕国文化所宣扬道德风范核心,也主要就是他。谥号称“文”,一般都是后世敬仰、德高望重、正直不阿、有惠于民、好施仁政、勤劳任怨的君主才能获得。
众所周知,战国时期先后有七个强大的国家称霸:齐、楚、燕、韩、赵、魏、秦。而在这期间,也有很多小的诸侯国存在,比如鲁国、滕国等。滕文公,作为一个偏安一隅的小国国君,面对的困难问题不是如何开疆扩土称霸一方,而是如何在齐国和楚国这样的大国之间生存。所以,滕文公问孟子的问题,都很现实、紧迫:“事齐乎?事楚乎?”,是侍奉齐国呢,还是侍奉楚国呢?但是孟子的回答,却值得人思考:“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哪边也不站队,誓死保卫国家。为什么孟子会这么说呢?其实孟子是看清楚了局势的:“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无论是“事齐”还是“事楚”,滕国的最终命运都将是被兼并,因为齐和楚要的是滕国的土地。孟子认为滕国作为小国,真正的强国之路就是“民事”,“民事不可缓也”。现在的话说,就是民富则国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