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劝学》
读书,追梦
天刚刚泛起些许鱼肚皮的亮度,村边的河里,捣衣石上坐了个大声背书的男娃娃。黝黑的山脊,安安静静的,陪着这个叫海明的娃,山鸟一声也不出。
小海明是家里的老大,但并不是刘英的亲生儿子。
刘英嫁进孙家三年没生娃,娘家妈给出的主意:抱个孩子回来,“压子”了,就准能怀上。
在那个家家吃不饱饭的年头,抱养个孩子回来跟打一篮子猪草一样简单。就这样,半岁大的孙海明被刘英从张家湾抱回家了。
开始,孙海明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可自打两年后刘英突然怀上了自己的孩子,他的日子便一落千丈,能按顿喝上玉米糊糊,都成了奢侈。
一转眼,孙海明到了该上学的年纪,望着同伴都背着了碎步书包往学校奔,他非常羡慕。上学、放学的点,他都蹲在学校下面的岔路口,痴痴地盯着放学回家的小伙伴,还有小伙伴提溜在手里的,来回飞页香喷喷的书。
已经有了亲生骨肉的刘英怎么可能让小海明读书呢?
但是小海明有个非常疼他的奶奶,自打知道刘英不给两岁大的孩子吃饭的时候,老人就把孩子抱去自己的房间,护着、疼着。
奶奶把自己的银镯子偷偷换了钱,给小海明交了学费,就这样,海明也有了香喷喷的书,他睡觉都抱着书,闻着书的香味,课文里的每个字,他都能背出来。
脑袋瓜极其聪明的小海明受到了老师的亲睐,免去了他交不起的学费中的一部分。
就连村里的叔叔婶婶,每每见到抱着书边走边读的海明,都会忍不住问上一句:“娃,读书完了,长大以后想干啥?”
“我要考北大,我要进城的。”
大家都被十岁的小海明这句话给逗乐了,这句话是老师教他的:老师说,大城市里,有大学,学校里,有看不完的书。
执笔,画梦在一个天微微亮的早晨,海明正准备拿起书,去河边捣衣石上读。可是——书怎么也找不见。
书被刘英用石磨碾碎了。
海明望着石磨下一堆纸粉,心也跟着碎成了一片一片,混在奶奶和刘英的争吵声里,找不见了。
还去大城市吗?他静静地坐在捣衣石一整天了,他问自己。
黝黑的山脊不说话,望着他。
“去!”
他喊了一声,便起身飞奔去了村里同学家,借来了书,点起奶奶的煤油灯,准备抄书。
本子不够,铅笔不够,海明边抄边背,能背下来的,就不抄。硬生生用了五天四夜,将两整本书,抄成了一个薄薄的本子。
自那以后,海明更加坚定:要考上大学!
学校补助,加上海明自己争气,变着法儿的自己挣钱换学费:捡垃圾、收废品、采草药、搬泥砖……就没有他没干过的活儿。终于,帮自己撑过了初高中。
男儿志在四方!他是这样想的,为了高考,他把屁股坐出了褥疮,熬过多少个漆黑的长夜,终于拿到了那张封面鲜红的录取通知书。
脚步,循梦在一个初秋的清晨,他别了泪眼婆娑的奶奶和黝黑的山脊,背上简单的行囊,没回头,奔向了他梦寐以求的大城市继续学习。
每天泡在图书馆里的他,阅览无数典籍,如饥似渴,消化掉若干本文化碰撞,却突然心生一种向往:男儿志在四方,我要出国。
孙海明不太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出国,他就想出去看看,离开山沟沟,再远点才好。于是他向学校提出了申请,并且从那以后,除了读书,还有就是利用一切闲暇时间挣钱,争取奖学金和资助计划——他没有依靠,他更不会跟可怜的奶奶说。
海明的计划一步步实现着,可是他却越来越感觉到一种空虚。
这种空虚,在他已经坐在异国他乡的资深学府里时,表现得尤为强烈:他吃着咽不下的快餐、望着陌生而静默的街区、听着没有声调的言语、甚至,忍受着偶尔来自蓝瞳人的蔑视。
原本他只是想要逃离,可是,逃开了什么呢?他问自己,在这个陌生的国度,一言一笔,都有了种遗作的意味。他望着镜子里的自己,他的眼睛和镜子相对而照,眼里是那面镜子和自己眼眸的无穷叠影。
一个人在最紧要的关头,决定他何去何从的,也许是他最基本的感情:远去不是终点,回家才是。
于是在国外完成了学业,他毅然决然,登上了回国的飞机。
“落叶是风的追求,还是树的不挽留……”他嘟囔出这一句。
他想奶奶了,想那块曾经每天清晨听他读书的捣衣石,想那位始终鼓励他坚持读书的老师,更想念祖国妈妈那抔亲切的土泥。
海明如今的梦想,不过是要用那多年来捧过的书,做更多有意义的事。
归乡,遂梦儿时读书,为了追梦;青年读书,志在四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