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问我国庆长假到哪儿去?我说哪儿也不去,在家与书为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古人留下增长知识的最佳方式。疫情期间行万里路有风险,读几本书完全可以做到。国庆期间读什么书呢?有什么书单可以推荐?朋友又问。我说,读几本碎片化时间无法阅读的大部头书。说完之后,我觉得对于读书,我可以多说几句。
一、选择好书
据报道,我国每年出版的新书有20多万种,出版图书110亿册(张)。而读了多少呢?2021年人均纸质书4.76本。所以很多新书,我们一无所知。
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把有限的精力浪费在无限的书海中,选书就成了读书的第一步。我的选书分三种,一是选择经典。经典都是经过历史淘汰后剩下的精品,任何年代经典永不过时。二是别人的推荐。书店、出版社、排行榜等的力荐,朋友、名人、达人的推荐。三是自己读书过程中积累的书单,喜欢的作家的系列作品。自从担任读书伯乐以来,我已经推荐了五位作家,六月张爱玲,七月萧红,八月毛姆,九月刘亮程,十月徐则臣,这几位作家都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都是同时代作家中的佼佼者,作品都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一个月认识一位作家,读他们的代表作,解析他们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相当于走进这些老师的书房,听他们讲故事,说人生,谈哲理。
从2015年起,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邱勇教授每年在为新生寄送录取通知书的同时,都会送上一本书。这些书有《平凡的世界》《瓦尔登湖》《艺术的故事》《从一到无穷大》《万古江河》《乡土中国》《老人与海》等,涉及文学、历史、艺术、科普、社会等专业领域,门类不同,却本本经典。
书有书的味道,不适合自己的口味,即使是名著也读不下去。找到自己喜欢的书,喜爱的作家,然后坐下来静静地品尝。读得开心愉悦,才能够把书读进去,把书读厚,然后读出来,把书读薄。
二、读书的专和杂
知识不是静态的点状物,而是动态的网状结构,物理的尽头是数学,数学的尽头是神学。一个读书人,必须保持对知识的好奇和敏感,心理学、逻辑学、哲学、文学、宗教、社会学等知识都可以读一点,不要求成为专家,但起码做到不陌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讲的是写诗的人肚子里必须装有一定量的诗词。“功夫在诗外”,说的是只会读诗的人,决写不出好诗,要把功夫用在诗之外的经史子集。
阿城说自己是杂家,什么书都看,他的《常识和通识》中写了脑部结构的理论,人类本能的攻击性,艺术与祭祀的关系,潜意识的作用等内容,多学科的知识积累,让他形成了自己看世界的独特视角,创作出带着他个人色彩的作品。投资界的权威人物查理·芒格的阅读量非常惊人,被戏称为“长着两条腿的图书馆”,他读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等书籍,形成自己的的投资理论,至今被麦肯锡精英奉为圭臬。
阅读要像吃饭一样不偏食,读得杂才会触类旁通。鲁迅如果没有读过医,很难想像会写《药》,莫言如果没有学过佛,不会借用六道轮回的形式写《生死疲劳》,钱钟书如果没有博览群书,不可能用文言文的方式,打通时间、空间、语言、文化和学科壁障,写出巨著《管锥编》。
阅读有了一定的量,就要有自己的主攻方向,所谓学业有专攻。莫言下笔就是长篇小说,鲁迅基本上没有长篇,张爱玲笔调非常冷,巴金非常热。选择自己喜欢的三五位作家,对他们的代表作进行解析,从题材、结构、情节设置、人物设计、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解构,烂熟于心,像临摩书法一样进行模仿写作,吸引内化,变成自己的风格。
三、阅读乐趣
孟德斯鸠说,“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的享受时刻。”
毛姆说,“你可以随时开始,随便读多长时间,在有其他事情要忙时又能随时放下。也很少有其他娱乐的开销像读书一样少,公共图书馆和普及版图书都能在不怎么花钱的前提下给人带来快乐。培养阅读的习惯就是为你自己构建一座避难所,让你得以逃离人世间几乎所有痛苦与不幸。”
福轲主张把我当艺术品进行塑造,教育自己,完善自己。
读书的目的如果是为了成名成家,会焦虑,会有压力,如果只是为了完善自己,就能轻松愉悦。读书给我们带来美感,像欣赏一幅画,聆听一首歌,浏览美妙的风景。读书像和老朋友聊天,净化心灵,化解烦忧。读书像吃大餐,尽情品尝酸甜苦辣。读书能够壮大我们的精神,治愈愚昧。
国庆节,我坐在书房,一杯茶,一本书,尽享阅读时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