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因为工作缘故用了一年微信。作为一个很早用博客的“微博”死忠,很自然的在用微信时,发了一些朋友圈。但经过一年的试验,不得不说,微信和微博还是有很大不同的。微信更现实,基本就反应了人际关系的阶层。记得去年,我在当时公司的公司发生了一些事情,然后,我如实发了一条微信朋友圈,记录了一下。结果,我当时的组长看见了,就下边评论,大意是,这个事已经过去了,你还想怎么地?!我看到后,很快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微信不是“围脖”啊!
微信里,有关联的人大都是在现实中有直接或间接厉害关系的人,一句话在群里或朋友圈里,都可能引出各种想法,更可怕的是,这些想法会直接影响你的现实处境。在用微信的一年里,是不断学习这一点的一年。而我的现实处境和感受是,上半年因为工作生活磨合中发生了一些事情,过得极为压抑,甚至影响了工作以外,怎么都无法开心,无心理人,无心吃喝,轻度抑郁;下半年,总算换了个地方,但是人际关系始终没有建立起来,没有得到信任,甚至有些被漠视,始终处于焦虑之中,甚至睡觉前都在想明天要怎么做事情。
当然,在微信上还是交到了一些朋友,会包容你的,会爱护你的人。真心总不会被辜负的。但确也有一些假的,而这是用宝贵的时间验证出来的。去年工作时认识的一个女孩,本来当时相处还是不错。但最近偶尔给她的朋友圈评论了一下,结果……被“瓷”了。我知道她本人,其实就是比较自我的人。但是,这种言行方式,我始终不习惯。
万恶的成见,博而不信人和人是不一样的。好,坏,虽然是一个比较基本重要的标准。但实际生活中,应该没有人用来形容身边人。除了真正的凶犯,坏,其实在人身上是比较隐蔽的。而坏,既然是隐蔽的,那么,好也就无法彰显。好人一般在生活中,就等于好说话,好欺负的人。而生活中,判定人也许用美和丑更恰当。中国老话说,丑人多作怪。丑人,为什么爱作怪?因为对容颜,衣着……生活拥有的一切极度敏感,动不动就炸毛。尽管我有点轻度面盲,但对美丑始终却很确定。原因是,当时遇到的人很多太过敏感了,太缺乏自信了。导致我这个当时一心向上的人,和环境格格不入,遭遇了许多可笑又可气的事情。就拿这个女孩说,人虽然不算白富美但也不算难看,而且会画画。但她的面上始终一边说要靠才艺,但实际上面膜,柠檬,……爱美的人想要的一样不少。离开那儿后,从她的朋友圈知道,和朋友分手了。原因并不清楚。我也不是喜欢打探人隐私的。但是很巧,她的朋友我也认识。有时候,不能不承认,世上三分之二的分手都是女孩方面的原因。一个人如果极端自我,就算再有才华大概也没有人能长久喜欢下去吧!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她刺伤,甚至她还会说是无心的。而无心之失,这大概是这个世上最愚蠢的借口了。
在网上发出的东西,总是会有一些不喜欢的评论,如果是微博上,我会接受,因为明白这只是就事论事,没有谁针对你,黑粉是专属明星的;而微信上,如果生活中的认识的某些人的评论不能苟同,有的我会去解释,这是朋友间沟通。有的人无从解释,我会屏蔽他,比如我妈,因为实在懒得和她解释某些事情。而对于当时的某些领导,也屏蔽了,因为有些是心情感受,各有各的立场,没法解释。现在微信开始长草,有一些人也开始屏蔽了,比如那个女孩,原因是犯不上解释。如果不当朋友般关心,那就不要再互相理会了。时间是最好的证明,谢谢那些大浪淘沙后留下的金子一般的朋友,还站在那里,你们值得拥有最美好的感情,值得我永远惦念!
古人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有人的地方,就会分三六九等,但如果we chat,还是不要太在意,要不然,还会有真诚,有真心话吗?社会如果被完全三六九等隔绝了,还会出现乔布斯,会有苹果吗?中国封建社会闭关锁国多少年只换来了落后,想要进步就一定要打破成见。我并不期望消灭阶层,毕竟有人的地方就有社会群体。人永远不能脱离社会。但人也不会止步于原生社会阶层。否则,还谈什么未来?!希望微信有一天能真正做到,与信者言,言而无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