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段时间,每到周日的晚上,我都会觉得无比焦虑,我总觉得自己没有“利用”好宝贵的周末。这两天,看似是让人放松的,但实际上比我上班的时候还要累,还要无所适从。
我试着复盘并反思了一下,为什么本应该轻松愉快的周末,会变成一种负担,这种焦虑的来源到底是如何产生的?
以上个周末为例。
周五下班前,我就已经做好了周末计划。
周五晚上,刚回到家的我还没来得及吃饭,便迅速换好运动衣,准备出门夜跑,以弥补这几天因为加班而丢掉的锻炼。
我按照平时的运动量,打算跑完五公里再休息,但由于这几天长时间坐在办公室内活动得少,导致身体有些僵硬。跑完四公里后,我便觉得小腿发酸,脚步开始变得沉重,我想停下来,但又觉得“可惜”,就差一点了,如果没按照计划跑完,总觉得周五的晚上不够完整。
这种“不完整”就像是,你和朋友去看演唱会,没听完最后一首歌你们就提前离开了,想早点打车回家避开拥堵。但当你日后回忆起这场演唱会时,你总会觉得像是少了点什么。
所以,当我坚持跑完五公里后,我明显感觉到身体有些酸痛,小腿像是被人用宽厚的手掌紧紧握住一样,胀而闷。这也导致我没有心思再进行晚上的观影计划。
周五晚上,我完成了跑步计划,却没有想象中的开心,因为它和我预想的结果不一样,我预想中的酣畅淋漓的爽快感,变成了硬着头皮跑完后的酸痛感,再加上电影被临时取消,让愉快的周末从一开始就显得有些仓促。
周六,我和朋友约了下午的球馆打篮球以及晚上的聚餐。
本来我应该睡到中午,然后慢悠悠地吃过午饭前往球馆。可是北京十月的天气格外迷人,所以我上午便决定先去三里屯东五街,欣赏秋风吹落银杏叶,把街道铺成满地金黄的美景。
临时添加一个行程的后果就是,当我急匆匆地赶到球场时,朋友们已经打得满头大汗了。我赶紧加入其中,不想再过多地浪费周末的篮球之行。
人在运动量过大时,是没有什么胃口的,自然晚上的聚餐我也没有吃好。和朋友告别后,我又急匆匆地赶回家,想着把昨天没看成的电影补上。
等到电影结束,已经凌晨一点多了。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在周六安排这么多事情,为什么要这么赶,我不仅没有感觉到放松,反而非常累。
这似乎形成了一种悖论,我想趁着周末休息,但是又不想错过周末宝贵的时间,而去选择做很多工作日没法做的事情。“充实”与“休息”相互拉扯,我在中间摇摆不定。
周日,虽然我没有外出,但是时间被撕扯地更加细碎。我想安静地刷一会短视频,但又觉得不如去看个综艺来的过瘾;看综艺的时候,又想到之前买的书还没看完;看了两页书后,又想着该午睡了,平时上班总觉得睡眠不足,应该多补补觉。
我想短时间内获得更多快乐,却忘了一心不能多用,我看似非常忙碌,但其实并没有享受到短视频、综艺、书甚至是睡眠带给我的乐趣。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下,我的心也变得“浮躁”,既无法安心地玩乐,又无法踏实地休息。
就像是学生时期,老师经常教育我们的那句话“学习的时候就好好学,玩的时候就好好玩”,言外之意就是说,无论做什么都要专心,人不能既要又要还要。
我想单纯地躺着休息,就要放弃过多的娱乐活动;我想娱乐,就要忍受娱乐过后的疲惫。你不可能在网吧、KTV通宵后还能保持饱满的精力与热情;正如你不能抱怨在家睡了一天的自己,周末什么都没干。
周末,放松,本应是一件美妙的事情,我却把它变成了“做任务”,如果人连放松都要变成任务的话,那岂不是太可悲了。
所以,通过复盘与反思,我想明白了一件事。
人总是容易模糊事情的重点,周末是放松,可你有没有认真想过,当下的你最适合哪种放松方式?
忙碌了一周,你是想“填补”还是“释放”,如果想填补就去躺着去睡觉;如果想释放就去旅行去玩乐。无论选择哪一种,你都能达到放松的目的,但切记不可贪多。毕竟价值不是用数量来衡量的,而是用质量来衡量的,希望我们都能明白这一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