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波士顿有一家糟糕艺术博物馆(MoBA),这是它的一件藏品
“审丑为荣,挑战极限”是他的艺术宣言。所有参观过MoBA的观众都特别满足,觉得不虚此行。MoBA是一个玩笑,但参观完这样的博物馆很多人都会生出疑问——究竟什么是艺术?尤其是那些已经获得社会的认可、价格动辄千万的艺术品,为什么死活就是看不懂,甚至根本就是很丑,它们和糟糕艺术博物馆的展品有什么本质的不同?
有人说:
“美不代表正确,丑也不代表罪恶。美和丑,只是不同。你有了局限,世界也就有了局限。艺术不一定是美的,我们不需要去强迫自己一定要找到。艺术,是人类表达冲动的办法。艺术家只要表达出来了他想表达的东西,真实的表达就够了,才不管美还是丑呢。
这样的回答解决了一些疑问,同时也更令我迷惑了,比如:同样是丑,为什么它就是艺术品,价值千万,我的作品也很丑,比他的还丑,却一文不值?
想弄明白,有必要认真分析一下艺术是什么。
艺术的定义,学术上不一而足,但说的都很抽象。简单一点说就是能唤醒人的情绪体验的物品。比如一幅山水画,看到的人都会感到很美,这幅画就是艺术。另一幅画表现了大屠杀,看到的人都会感到愤怒和悲伤,这幅画也是艺术品。
仅是唤醒人的情绪就是艺术品,好像有点不严谨。讨债的人在债主门前泼洒大便,另债主很恶心和愤怒,也是在唤醒债主的情绪,泼洒大便也要归入“行为艺术”吗?显然不是!那就涉及到艺术的第二个特性——艺术唤醒的情绪不一定是舒服的,但发心和结果应该指向“真善美”。比如我们说过的表现大屠杀的画,它的目的是反省人类的暴行,而不是要人效仿。
但说到这里又有了一个问题,观看大屠杀的画作,避免不了有人看了会莫名兴奋,激起了他内心深处某种隐秘的欲望,但大多数人的反应是悲伤和心痛。这就说到艺术的第三个特性,它所唤醒的情绪具有普遍性,也就是说特定文化背景下大多数人的情绪反应一致,然而这无法保证个别人有另类的反应。
基于以上分析,艺术的焦点归结于引发情绪体验,那么想要搞明白艺术就有必要了解一下情绪。
这里简单把情绪分为两类,一类称做积极情绪,比如喜悦、希望、平静,信心;另一类称做消极情绪,比如悲伤、恐惧、愤怒。再回到艺术上我们就能发现,之所以称为美,就是因为它引发的是积极情绪,而另一些艺术品之所以被称为丑的,原因就在于它引发的是消极情绪。
说到这里,我们就可以把艺术简单的分为“美”和“丑”两类了。
我们先看看“美”的艺术
梵高的名画《星空图》
璀璨的星空,雄阔的美,又显示出一种童话世界般的圣洁和神秘,这样的美不须多言。
再来看看莫奈代表作《日出印象》
这样的画在现在没有什么疑问,可是在它诞生之初却饱受了争议。莫奈他用快速的笔触抓住瞬间印象,他画的不是日出,而是一种“印象”。这张画一八七四年参加法国国家沙龙比赛,没有评审会接受这样的画法,笔触如此快速,轮廓这么不清晰,色彩这么不稳定,这张画当然落选了。莫奈跟友人举办了落选展,展出《日出印象》,报道的媒体记者更看不懂这样的画法,便大篇幅撰文嘲讽莫奈不会画画,只会画“印象”。
这样的原因在于当时的艺术界崇尚写实,画要画的越象越好,这幅作品打破尊崇对象的惯例,开创了艺术强调作者自我感受的先河。它以“未完成”的艺术形式,提示画家作画时适可而止是难能可贵的,它能在下意识中展现画家的人性天赋。此后一批画家以感觉至上的“草稿形式”来应对摄影术的挑战,形成印象画派。
这样的美在现在也不难理解。至于当时的冷遇和嘲讽,更多出于画风和当时主流审美的不一致。
说完以上两类易于理解的艺术,下面的所谓艺术可能就不那么好理解了。
克莱茵蓝
克莱因在米兰画展上展出了八幅同样大小的涂满蓝色的画布,不仅意大利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迪诺·布扎蒂(Dino Buzzati)撰文吹捧他,就连已成大师的封塔纳也是亲自收藏,这让他名声大噪。
这样的作品有点别人费解了!
然而,蓝色并不是他曾经的首次尝试。1955年,克莱因创作了《橙色》(Monochrome orange),希望能在沙龙中展出,但却遭到拒绝。沙龙评委当时给出的理由很直白有趣:这幅作品真是不太够,如果您能至少添上一小道,或哪怕一点别的颜色,我们说不定也会同意的,但光一种颜色是不可能的
克莱因的蓝色画布为什么是艺术呢?
克莱因用合成树脂混合蓝色色料而得到的高贵而静穆的"克莱因蓝",并且确定"克莱因蓝"的RGB比值是0:47:167,"克莱因蓝"被公认为最纯净的蓝,它的冲击力格外强烈。这种蓝被誉为一种理想之蓝、绝对之蓝,其明净空旷往往使人迷失其中。
但即使如此,这样幅纯色的纸面,怎么就成为艺术品?
但是你如果把眼光放到时尚届,就可能明白,这幅画为什么那样值钱,克莱因能够从众多的蓝中将这种称作“最纯净的蓝”曲分出来,首次展现在世人面前,从那以后克莱因蓝成为了一个主题和重要元素影响着时尚和设计。这样的纯色纸面现在你可以很容易的复原出来,但在当时是克莱因从自然界千万种蓝中将它首次曲分出来,而受到了艺术界的认可,它的价值不言而喻了。
我们再看更难理解的画作
《第31号》是美国画家杰克逊·波洛克1950年创作的布面油画
纵横交错的抽象线条效果,这怎么是画呢?更不要说是名画了!
先直观的说一下,看到这幅画你想到了什么?我看到这幅画首先想到的是大理石,意大利出产全世界最名贵的大理石,而意大利的大理石为什么名贵,就是因为其花纹和线条的大气、奔放,颜色的的绚丽、和谐。
而这幅画看似杂乱的线条,恰恰在总体构图上如同大理石的纹路,表面上没有规则,总体上却实现了画面的乱中有序,颜色的搭配合理,有渲染的,有衬托的,有表现的,有隐藏的。
但是这样,还是有人不太赞同这是美。这点上还有另外的一个因素,就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问题。《克莱因蓝》和《第三十一号》如果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它的美不容易被发现,但作为整体的一部分时,却会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那个“龙”是世界上的很多东西,比如时尚设计,居家装修,而睛就是这个艺术品。
现在不过是把“睛”单独拿出来展示,所以才变得有点难于理解了。
回到《第三十一号》,如果说它很美很多人表示不理解,但是如果将它放在一个北欧风格的家居中,它的恰到好处,那种内敛而另人又记忆深刻的气质就体现了出来。
这点有点类似于中国传统美中的朽木和怪石,俗话说”化腐朽为神奇“,一段朽木没有什么神韵,放在笔墨纸砚的氛围里,朽木变得光彩夺目;一块石头单独看没有什么意思,和一丛兰竹放在一起就变得相得益彰。
总结一下,综合了以上三种情况,我们不难发现艺术的审美大概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是直接的美,无论是谁都一下子发现和认可。第二种也是直接的美,但是因为习惯和审美模式的原因,造成人们一时无法适应而不认同。就像人会把新潮衣着当成“奇装异服”。第三种情况则是,这种美是整体的一个部分或者一个元素,但是在展示的时候将它作为一个单独的部分进行了呈现,导致了人的不理解。
(未完,待续,丑的艺术将在下篇中论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