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学生喜欢在考试后和别人对答案,希望别人的也有自己的答案,从而获得肯定,有的学生不喜欢对答案,她们对自己的答案比较坚持,坚信自己答案正确的学生的行为风格属于()。
A.冲动型
B.沉思型
C.场独立型
D.场依存型
C【解析】依据认知加工中对客观环境提供线索的依赖程度的不同可以将人的认知风格分为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场独立型是指很容易将一个知觉目标从他的背景中分离出来的能力。场独立型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和学习,不易受到暗示。场依存型是指在将一个知觉目标从它的背景中分离时感到困难的知觉特点。有的学生喜欢在考试后和别人对答案,希望别人的也有自己的答案,从而获得肯定,这属于场依存型。有的学生不喜欢对答案,她们对自己的答案比较坚持,坚信自己答案正确的学生的行为风格属于独立的认知方式。因此选C。
根据科学知识本身的特点和学生智力发展的规律,按照学生认识活动的顺序进行教学,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是()。
A.直观性与理论思维相结合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原则
C【解析】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上述论述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关于教学原则的表述方式有很多,大致常考的教学原则有如下:1.直观性原则2.启发性原则3.巩固性原则4.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7.量力性原则8.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原则
必须注重个体认识发展与社会客体的相互作用的德育模式是()。
A.认知模式
B.体谅模式
C.社会模仿模式
D.价值澄清模式
A【解析】认知模式假定人的道德判断力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不断发展,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发生。由此其注重个体认识发展与社会客体的相互作用。故选A.体谅或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坚持性善论,主张德育必须以儿童为中心;坚持人具有一种天赋的自我实现趋向,德育关键是人的潜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等。社会模仿模式在德育上,该模式认为人与环境是一个互动体,人既能对刺激作出反应,也能主动地解释并作用于情境。它同样强调人和环境的互动,但并不强调其中人的认知的发展。价值澄清学派认为,要创造条件,利用一切有效途径和方法帮助青少年澄清他们选择时所依据的内心价值观,并把其公诸于众,这对他们进行正确选择,并付诸行动是有意义的。德育认知模式的代表人物是瑞士的皮亚杰、美国的科尔伯格;体谅模式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彼得•麦克费尔;社会模仿学习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班杜拉;价值澄清模式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拉斯思、哈明。
根据我国《教育法》,受教育()。
A.只是我国公民的权利
B.只是我国公民的义务
C.既非我国公民的权利,亦非义务
D.既是我国公民的权利,也是义务
D【解析】《教育法》第九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故选D。当提到“义务教育是以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基础教育。”,需要注意义务教育不仅仅是适龄儿童和青少年的义务,也是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的义务。
教师开展合作学习活动,这体现了资源管理学习策略中的()。
A.条件管理策略
B.他人支持策略
C.情境管理策略
D.学习环境管理策略
B【解析】麦继奇将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包括(一)学习时间管理。通过一定的方法合理安排时间,有效利用学习资源。(二)学习环境的设置。注意自然条件和设计好学习的空间(三)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进行自我激励,包括激发内在的动机、树立学习信心等(四)学习工具的利用,善于利用参考资料、工具书、电脑与网络等(五)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善于利用老师的帮助以及通过同学间的合作与讨论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教师开展合作学习活动,这体现了资源管理学习策略中的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由此可选出B。
在学校的师生的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 )
A 以年轻一代成长为目标的社会关系
B 以直接促进学生为发展为目标的教育关系
C 以维持和发展教育关系为目标的心理关系
D 以传承为目标的授受关系
选B。【解析】在学校的师生的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以直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教育关系。故本题选B。
确定德育内容的依据不包括( )
A 当前的形式 B 学生的年龄特征 C学生的思想实际 D德育的方法
选D。【解析】德育的基本构成,德育内容与德育方法并列概念。考虑学生的特点,和时代的变化是其制定依据
德育知行统一的原则要求( )
A理论重于实践 B实践重于理论 C学习与理论相结合 D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选D。【解析】德育知行统一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相统一,即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学习策略中,善于对对学习工具的利用属于( )
A元认知策略 B认知策略 C资源管理策略 D精加工策略
选C。【解析】善于对学习工具的利用包括利用参考书、工具书、电脑与网络等属于资源管理策略。
教学从本质上讲,是( )
A 一种主体活动 B 一种实践活动 C 一种认识活动 D 一种文化活动
选C。 【解析20世纪40年代,苏联教育家凯洛夫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因此,本题选C。
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 )
A 人身观教育 B 价值观教育 C 素质教育 D 心理健康教育
选D。 【解析】德育内容是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题设计,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的总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因此,答案选D。
学生的品德结构中,下列陈述正确的是( )
A 行是基础,知是关键 B 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C 意是基础,情是关键 D 意是基础,行是关键
选B。 【解析】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有的班主任根据自己的经验将德育工作总结概括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四句话,这是符合德育过程规律的。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相互作用,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因此,答案选B。
衡量人们思想品德高低好坏的根本标志是( )
A 道德认识 B 道德情感 C 道德意志 D 道德行为
选D。 【解析】道德行为包括一般的行为和经多次练习所形成的道德行为习惯。道德行为受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的支配、调节,同时又影响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道德行为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因此,本题选D。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 )之间的矛盾,这是德育过程中最一般、普遍的矛盾。
A 学生已有品德水平
B 教师的道德教育水平
C 学生被期望的品德发展水平
D 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
选A。 【解析】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因此,本题选A。
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更重要的改变是( )
A 教育理念 B 教育形式 C 教育内容 D 教育方法
选A。 【解析】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它针对了制度化教育的弊端,但又不是对制度化教育的全盘否定。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改变的不仅是教育形式,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因此,本题答案选A。
人们常说“教育有法而教无定法”,这反映教师劳动具有( )
A. 连续性 B.创造性 C.长期性 D.示范性
选B【解析】“教育有法而教无定法”是指,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需要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方法的变换或改革。即使是同样的教学内容,也要结合实际情况的变化以及教师自身认识的提高,在教学方法上不断调整、改进、出新。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 )
A. 教学为主 B.德育为主 C.教师为主 D.学生为主
选A【解析】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在学校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本题选A。
看书时用红笔画出重点,便于重新阅读,是利用了知觉的( )
A 选择性 B 恒常性 C 理解性 D 整体性
选A【解析】红笔画出重点是为了突出对象和背景的差异性,差别越大,越容易优先选择,它符合知觉的选择性。因此,故本题选A。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 )
A 道德理念 B 道德行为 C 道德品质 D 道德意识
选B【解析】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因此,故本题选B。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坚持( )
A 劳动起源论 B 生物起源论 C 心理起源论 D 生物进化论
选A。【解析】劳动起源说的直接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基础是恩格斯的著作《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劳动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因此,本题选A。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的工资水平应当( )当地公务员的平均水平。
A 相当于 B 不低于或高于 C 略高于 D 略低于
选B。【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建立正常晋级增薪制度,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因此,本题答案选B。
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
A 引起学习动机 B 巩固知识 C 领会知识 D 运用知识
选C。【解析】按照教师组织教学活动中所要求实现的不同认识任务,可以划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不同阶段领会知识是教学的中心环节。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因此,本题选C。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表现在认识的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和( )
A 有领导认识 B 有个性认识 C 有差异的认识 D 有基本的认识
选A。【解析】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表现在认识的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和有领导的认识。因此,答案选A。
在领导班级的过程中,不是以直接的方式管理班级,而是以间接的方式引导学生属于班主任领导方式的哪一张( )
A 权威的 B 民主的 C 放任的 D 迁就的
选B。【解析】采用民主的领导方式的班主任比较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在领导班级过程中,不是以直接的方式管理班级,而是以间接地方式引导学生。因此,本题选B。
在影响人身心发展的诸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
A 遗传素质 B 教育 C 环境 D 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选B。 【解析】学校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学校把改造过的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意识形态等因素,经过有目的的选择和提炼,按照人的发展特点,以系统化的形式作用于学生,对人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学校教育为什么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因此,故本题选B。
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施的结果”的评价模式是( )
A 目标评价模式 B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C 过程评价模式 D 成果评价模式
选B。 【解析】目标游离评价应当注重的是课程的实际效果而不是预期效果,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评价者不应受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影响,尽管这些目标在编制课程时可能是有用的,但不是以作为评价的准则。因此,故本题选B。
(多选题)下列属于新课程改革目标特点的是( )
A 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做人
B 强调终身教育的基础性
C 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D 突出素质教育的重点
选ABCD。 【解析】新课程改革目标特点有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做人;注重学生的整体全面发展,旨在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强调终身教育的基础性;突出素质教育的重点和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因此,本题选ABCD。
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内教育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 )
A 受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规范的
B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
C 师生共同参与的
D 学生自愿选择的
选B。【解析】课外、校外教育是指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以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施行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而课内教育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领导的认识活动。因此,本题答案选B。
世纪教育发展总目标中的“两基”是( )
A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 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C 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实现素质教育
D 基本能力与基本素质
选A。【解析】我国新课程改革强调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以教材为本位的倾向,强调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本题答案选A。
教师自觉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的德育方法是( )
A 指导自我教育法 B 榜样示范法 C 实际锻炼法 D 陶冶教育法
选D。【解析】教育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因此,本题答案选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