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佛法与禅修佛、儒、道专题菩提树下
第十二講|《稻桿經》之云何見因緣即見法,見法即見佛

第十二講|《稻桿經》之云何見因緣即見法,見法即見佛

作者: 蜜婼 | 来源:发表于2017-09-08 10:57 被阅读16次

    蘭心序:今天是第十二講,彌勒菩薩昨天回答了問題的總說部分:云何見因緣

    今天回答了另外兩重:(想聽音頻記得點擊上方播放按鈕~

    第二重:云何見因緣即見法

    第三重:云何見法即見佛

    師父所講文字版

    好,我们开始这个接着上一次的内容继续介绍。

    總說:云何見因緣

    前面已经说“云何见因缘?(如佛所说,)若能见因缘之法:常、无寿、离寿”等等,那么在基本义解释的时候,就讲了这个“常”呢是指因缘法,法尔如是,本来如此,过去是如此,现在是如此,未来也是如此,这个是基本义。

    那么实质上呢,这里在解说的时候,它是为后面进一步的开启所作的一个总说。就是你能够见因缘,如佛所说了,观因缘法的话,你会发现事实原来就如此,从来就是如此。

    那么这里讲说“常、无寿、离寿、如实性、无错谬性”等等等等,这个是对于因缘法其总义、其总相的一个介说。如果没有观,没有如实的照了的时候,对于这个相应的所说义啊,不是能够有显了的认识的,就是清楚,心里很清楚的一个认识。

    所以我们只能先呐从这个总义作解。

    那么下面,这个“不寂静相者”后面是另起的,就是由观“因缘”进一步观“法”。

    若能如是,於法亦见:常、无寿、离寿、如实性、无错谬性、无生、无起、无作、无为、无障碍、无境界、寂静、无畏、无侵夺、不寂静相者。

    第二重:云何見因緣即見法

    那么由观“因缘”,乃至于观“法”,这个是第二重意思。

    那么实际上跟前面的这个颂啊,说若见因缘,即能见法;若见于法,即得见佛,即为见我,但是我们要怎么样见佛呢?

    那不仅仅是说形像上,这个泥塑、木雕啊做的三十二相呐,种种庄严好啊,我们来礼敬,而是要进一步能够听闻佛所说的真理,这样去了解了之后,观修实践,同佛所见,同佛所证,是以法相见。

    就是你的福报好啊,福德因缘好啊,生在佛陀时代,见到佛的相,承事,恭敬,礼拜,能够种大福田,获大功德,但是你要进一步增上的时候,还是要能够咨问法义,能够请问法义,证得真理,这个才是佛最欢喜的,不仅仅是形象上。

    所以这个“见因缘”,然后进一步说“于法亦见:常……”,那我们讲见因缘的时候,后面会具体再论述,这里还没有具体的讲到,只是从总相上来说。

    那么比如说外因缘,这个麦苗或者这个稻苗,它要出来的时候呢,它要有稻种,要有麦种,那么这个是因呐。那相应的有水、阳光、泥土、养份,以及适当的培育,这也是需要的。那么这个种子就发芽了,就有了这个稻芽,或者是麦芽,那就出来了,那么有相应的因缘。

    那么先是观因缘,观因缘观到前面所说的总义,了解到这个事实:无一不是因缘而有的,依因待缘而生,相待而起。这不是前面讲的有寿限,或者是无寿限,有寂静相,无寂静相,那这个都是我们相对性的现象界的认识、现象界的一个局限,就是因缘而已,事实上的话呢是这个样子的。

    由这个展开观察的时候,那么原来我们所做的认识就会发生改变。你透彻地观察到的时候,就会深入其里,由表及里,由外及内,能够从现象透视到里面,洞察到本质。所以这个时候呢,你观法如幻,观法不可得,跟开始是不一样的。

    所以这个时候,“若能如是,于法亦见”,就是这时候你对于“法”了所洞察之后,也会跟前面见“因缘”一样的,是“常”的,是“无寿”的,是“离寿”的。不要误会了,以为说见“因缘”,见“法”,能够如是观,这时候呢诸法就是永恒的怎么怎么样的,这就是一种误会。

    这里是由表及里,由外及内,洞察到真理之后,再进一步观察种种事事物物都跟因缘相应,都跟真理相应。就像有些大乘经典里面其它地方所描述的一样的,你就能够见相离相,不住著在相上,不住著在表相上,而是真实地认识到事物的本身,所以离种种相对性,离障碍,所以“无侵夺”,“不寂静”乃至于,是这个意思。

    所以如果没有从前面的“因缘”观察,由此而深入,那就不会有这个于“法”的深见。就像《心经》里面“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一样的,它是由般若慧的观照才会显现色空不二,才会证入色空不二。所以由“因缘”的观察,所以才会进入到“法”的真实观,所以入“法”的真实观的时候,你就不一样了。

    我们现在还没有缘起观生起来,还没有这个智慧观察生起来,所以看什么就是什么,然后依什么就执著什么,所以你的心是不透的,总是隔了一层。

    就像古代有个禅师这个故事一样的,就是他的这个师父在那里打坐,禅观,参究,然后他呢已经开悟了,然后洞察到这个师父还没有,所以他就点拔师父。当时侯呢,是一个蜜蜂呐沿着窗户纸一直飞啊,飞得撞到那里就停住了又折回来了。后来他就把这个门打开呀,说这边这么宽的地方,你不从这里跨过去啊?那么门一打开的时候,这个蜜蜂一下就飞走了,然后他的这个师父就开悟了。

    当然这个是一个启发因缘,并不是我们照搬这么一个事情你也能够就是说开悟了,那不可能,他要有前面的基础,要有佛法基本的认识,经过练习之后,观慧成熟,到了这个因缘的时候启发才能够行的。

    所以佛夜睹明星而悟道,不是我们也看明星就悟道了。那你看窗户纸的地方呐它也是有光明的,那似乎也就可以沿着这个光明从室内飞到室外去,可是就隔了一层。就像现代是用玻璃啊,你更加是分不清楚的,如果说一个大玻璃门它没有周围的边框做参照,你觉得这个就可以直接过去了。可是呢,这个厚实的玻璃它是无形地挡在那里,你穿不过去,那只有玻璃取掉之后你才能够穿得过去的。

    所以我们平素所见,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就像这个后期禅宗里面讲到的一样的,见山不是山,见山又是山;那么之前呢,见山是山;经过观察呢,见山是不是山;观察熟透了,成熟了,见山又是山了。

    但是这个智慧心不一样,原来没有认识,没有成熟之前,是没有显现智慧心的。那么经过观慧成熟之后是智慧心显现,那不一样,就跟我们吃饭睡觉平素的生活一样的,真理本来就如此,道不远人,就在现前。

    所以这里进一步说,“若能如是,于法亦见”,所以他要有前面的基础——“若能如是”。

    这里我还想起来就是《念住经》里面讲的一段,那段是讲什么呢?是“身念处”。它有一部分就是观呐,观我们这个身体呀,观身无身,观身无身相。

    本来说我们这个人他相应的一个形体一百多斤呐,胖的瘦的啦,美的丑的啦等等,存在这么一个形体。那么依相应的分析观察来讲呢,它是三十二分的:毛发爪齿,心肝脾肺,生熟二脏,脓血涕唾……就是地水火风四大种啊,种种不同的这个形态组合在一起的,那么综合为一个整体给我们产生了一个整体印象。

    可实质上里面呢,就是种种部件摆设在一起,然后就形成了一个人体。就好像一个袋子里面有装了黄豆、黑豆、毛豆,什么豆什么豆,打开来就是这样子的,但是它聚合的时候呢,我们就忘记了,忽略了每一个每一个构成的部件,所以我们不会想得那么多。

    所以里面形象的比喻就像这个屠夫啊,屠了牛啊,送到市场上叫“卖肉”,他不说“卖牛”,那实际上它只是牛的一部分,那么真正透彻地来观察呢,它是多种的组合。

    那么一定要有前面的观,才会有进一步成熟的量转化原来的错乱,转化原来的错误。我们人生当中呢,很多事情它一前一后经过一个来回之后,才会稍稍有一些认识,经验才会积累。

    但是佛法里面呢,是从最本质、最彻底的层面给予启示,然后呢进行观察。

    所以是第二重,就是见“因缘”,见“法”。

    得正智故,能悟胜法,以无上法身而见於佛。

    第三重:云何見法即見佛

    那么这个是第三重。所以这里“云何见因缘”呐,这个是总说。见因缘见法,见法就见佛,是这样的一个发展过程成熟的这个层面。

    那么这个第三重呢,你有对于“法”的如实觉了之后,见“法”无碍,能够见“法”自在,所以“得正智故”,就是得了正智慧了,得了如实智了,能够作如实观了。“能悟胜法”,这个时候呢,你就能够悟得殊胜之法,悟得胜法。

    而没有见“因缘”,没有见“法”之前呢,是随无明戏论的覆藏对于种种境相不能如实见,不能如实解,不作真解,所以就在种种现象上涂上了你所带来的颠倒意识,覆藏了一重东西,就是随着我们相应的这个观察的时候产生障碍,所以就不见“胜法”。

    所以“法”本身来讲呢,它是胜还是劣呢?法本来就是如此的,说胜说劣是依能见之人来决定的,能见之人有相应的智慧观察,那见胜法;如果没有,随戏论颠倒,那就是见劣法。

    所以“能悟胜法,以无上法身而见于佛”,是怎么样见佛了?

    就是证入真理,能够如实知法,这样的话才能够正见佛的法身。

    佛的法身是智慧身,不是一种形象似的,如果是形象似的,那是佛的应化身。比如说佛来到世间,因缘成熟成道,这个显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个有形象之身呐是应身。然后由大悲心所摄,三类分身随有情种种不同而化现,那是佛的化身。法身的话是智慧身,能够证得真理,起如实智,这个才是佛的法身。

    所以你能够见真理,你能够起如实智,那么就是见法身,是真见佛,是如实见佛。


    蘭心說:

    “那你看窗户纸的地方呐它也是有光明的,那似乎也就可以沿着这个光明从室内飞到室外去,可是就隔了一层。

    師父這個比喻真的太貼切了,感覺我自己就是那隻撞了無數次玻璃,還不知道回頭的蜜蜂,或者蒼蠅,哈哈~~

    明天彌勒菩薩繼續講何故名因緣,敬請期待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十二講|《稻桿經》之云何見因緣即見法,見法即見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ijgj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