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点看法
第一点看法——写实。
关于《儒林外史》,无论大家专家,还是官方定论,都称之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
我花了十二个半小时读完此书,感到嘲讽某人某事某俗有之,整本讽刺倒未必,不若说《儒林外史》是中国写实主义白话小说的经典开启。
所谓儒林,儒生的世界是也。不是儒家的仕林,也不是儒学的学苑,更非儒教的丛林。
所谓外史,虚构人物的写实史。有史之真实,亦有外之细微,但既非逸闻琐事的稗史,也非荒唐传说的野史,更非情色秘闻的杂史。
儒林外史,因为虚构而更可无所顾忌地说说事实,无论卑劣,无论荒唐。明清儒林缩影于文中,儒生百态鲜活于笔下。
第二点看法——圈子。
《儒林外史》的写法,初时感到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哪”,没有主线剧情,没有重彩主角,就是一本流水之作。
但慢慢地发现,出现的人物都是在圈子内的,亲戚旧交,门客朋友,同年门生,都在一个林子的根上,都是因进学、做官而带来的关系,全在儒生的世界。
慢慢地感到,书中的信息量极为丰富,有规范的古礼,有偏门的知识,有民间的风俗,说尽了明中期儒生圈的百科世态。
二人略比
《儒林外史》成书于1749年或稍前,先以抄本传世,应在《红楼梦》之前,但也相差无几。据查,《红楼梦》前80回,早在曹雪芹去世前十年左右就已经传抄问世,而曹雪芹(约1715—约1763),所以约1753年问世。
《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与曹雪芹可能会有所交集。吴敬梓(1701~1754年),安徽全椒人,生于清圣祖康熙四十年,卒于高宗乾隆十九年,年五十四岁。一生在全椒23年,在赣榆10年,在南京21年。
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至雍正六年(1728),十四岁之时因曹家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
吴敬梓成长于“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的官宦门第,天资颖异,文章过目辄能背诵,诗文援笔立就。可谓少年天才,名动江南。而全椒属滁州之地,与南京相距并不远。
即便后来分居南北,从吴敬梓与曹雪芹经历看,都是盛极而衰,尝尽家道中落、世态炎凉之苦,生活的重大转折之中,若相互诗文有耳闻,或可有惺惺相惜之意。
二个有缘
第一个有缘——开篇王冕。恰为故乡名人,枫桥镇上,可以说是听着他的故事长大的。小牧童用树枝地上画画写字,和尚庙长明灯下苦读,避官不见,举官不做,诗画双绝、荷梅映秀,可谓我们那地头的江南才子、一代狂生。
吴敬梓将王冕列为开篇,是有以其为自己和儒生的楷模之意。
第二个有缘——苏浙皖。书中事件的主要发生地,恰为本人所一一历过,因为家庭,因为求学,因为工作。尤其南京十年,看着一个个熟悉的地名,想起一个弄堂巷道里的美食小吃,感怀良多。
这也是吴敬梓熟悉的一些地方,因为熟悉所以真实。
二个有理
第一个有理——说读书。说到读书,向来说博览群书,书中自有黄金屋、颜如玉、千钟粟什么的,好像读得越多,黄金美人官位就有了。其实不然,有的进去出不来当了书虫,有的读傻了成书呆子,不一而足。
《儒林外史》中庄征君道:小弟的愚见,读书一事,要由博而返之约,总以心得为主。
由博返约,指做学问从广博出发,继而务精深,最终达到简约。
返之约,“约”于何处?《论语·雍也》中有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于礼。讲的是将广博的知识,以“礼”为中心加以统帅。
“约”如何返之?《孟子·离娄下》有孟子说: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有注记:不尽知,则不能要言之。言下之意就是知识不广博,就不能得其精要。
但孟子说的不好理解,《儒林外史》一言以蔽之:总以心得为主。就是把所学知识融汇贯通,成为自己的东西,返回质朴简约,就简单多了。
我的感受,读书须读薄读厚读破,其中就必需心有所得。
第二个有理——谈举业。我们一说举业,就说是万恶的科举制,禁锢思想的八股文,丑陋的官本位。这在《儒林外史》中也不乏有这样“正确”认知的儒生。
书中的马纯上却是这样说的:孔子生在春秋时候,那时用‘言扬行举’做官,故孔子只讲得个‘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这便是孔子的举业。
战国时,以游说做官,所以孟子历说齐梁,这便是孟子的举业。
到汉朝用‘贤良方正’开科,所以公孙弘、董仲舒举贤良方正,这便是汉人的举业。
到唐朝用诗赋取士,他们若讲孔孟的话,就没有官做了,所以唐人都会做几句诗,这便是唐人的举业。
到宋朝都用的是些理学的人做官,所以程、朱就讲理学,这便是宋人的举业。
到明朝用文章取士,那么文章就是举业。
由此可见,举业二字是从古及今人人必要做的。如今的高考制度亦是如此,不上个大学,不拿个文凭,谁给你工做,更不用说官了!
所以,举业不若说是举起事业。哪个不需,哪人能不学呢?而且得顺应时代,拿好了这敲门砖。
二个有趣
第一个有趣——“打秋风”“吃大户”的生活常态。脸皮之厚,简直让我佩服得如滔滔江水之绵绵不绝。摘几则乐乐:
韦四太爷“打秋风”成瘾。话说众人吃酒散了,韦四太爷直睡到次日上午才起来,向杜少卿辞别要去,说道:“我还打算到你令叔、令兄各家走走。昨日扰了世兄这一席酒,这心里快活极了!别人家料想也没这样有趣。
季苇萧“自来熟”恬不知耻。次早,才洗脸,只听得一人在门外喊了进来:“杜少卿先生在那里?”杜少卿正要出去看,那人已走进来。杜少卿笑道:“我便是杜少卿。这位是迟衡山先生,这是舍表侄。先生,你贵姓?”那人道:“少卿天下豪士,英气逼人,小弟一见丧胆,不似迟先生老成尊重,所以我认得不错。小弟便是季苇萧。”迟衡山道:“是定梨园榜的季先生?久仰,久仰!”季苇萧道:“少卿兄挥金如土,为甚么躲在家里用,不拿来这里,我们大家顽顽?”杜少卿道:“我如今来了。现看定了河房,到这里来居住。”季苇萧拍手道:“妙!妙!我也寻两间河房同你做邻居,把贱内也接来同老嫂作伴。这买河房的钱,就出在你!”杜少卿道:“这个自然。”
汤相公卖了别人房子还有脸来借银子租房住。汤相公走了进来,作揖坐下。说了一会闲话,便说道:“表叔那房子,我因这半年没有钱用,是我拆卖了。”虞博士道:“怪不得你。今年没有生意,家里也要吃用,没奈何卖了,又老远的路来告诉我做嗄?”汤相公道:“我拆了房子,就没处住,所以来同表叔商量,借些银子去当几间屋住。”虞博士又点头道:“是了,你卖了就没处住。我这里恰好还有三四十两银子,明日与你拿去典几间屋住也好。”汤相公就不言语了。
第二个有趣——“装13”招摇撞骗的怡然自得。脸皮之厚坦克也推不动。
王义安龟公戴方巾。牛玉圃向牛浦道:“你快过来叩见。这是我二十年拜盟的老弟兄,常在大衙门里共事的王义安老先生,快来叩见。”牛浦行过了礼,分宾主坐下,牛浦坐在横头。走堂的搬上饭来,一碗炒面筋,一碗脍腐皮,三人吃着。牛玉圃道:“我和你还是那年在齐大老爷衙门里相别,直到而今。”王义安道:“那个齐大老爷?”牛玉圃道:“便是做九门提督的了。”王义安道:“齐大老爷待我两个人是没的说的了!”
正说得稠密,忽见楼梯上又走上两个戴方巾的秀才来:前面一个穿一件茧绸直裰,胸前油了一块,后面一个穿一件元色直裰,两个袖子破的晃晃荡荡的,走了上来。两个秀才一眼看见王义安,那穿茧绸的道:“这不是我们这里丰家巷婊子家掌柜的乌龟王义安?”那穿元色的道:“怎么不是他?他怎么敢戴了方巾在这里胡闹!”不由分说,走上去,一把扯掉了他的方巾,劈脸就是一个大嘴巴,打的乌龟跪在地下磕头如捣蒜,两个秀才越发威风。
万中书假官成真。那万中书在秦中书家厅上看戏,突被一个官员,带领捕役进来,将他锁了出去。面对准备营救他的凤四老爹,因苗总兵案受牵连的万中书道:“不瞒老爹说,我实在是个秀才,不是个中书。只因家下日计艰难,没奈何出来走走。要说是个秀才,只好喝风屙烟。说是个中书,那些商家同乡绅财主们才肯有些照应。不想今日被县尊把我这服色同官职写在批上,将来解回去,钦案都也不妨,倒是这假官的官司吃不起了。”于是,凤四老爹和为了避免惹祸上身的秦中书等官员干脆买通关节,帮万秀才变成了真的“万中书”。
二声叹息
一声叹息——给所有未中举的儒生。
初知《儒林外史》,是课本里的“范进中举”,对万恶封建制度特别是科举制的毒害深恶痛绝,对范进的悲催深表同情。
看完全本,却发现范进已算是祖坟冒青烟了,不仅中了举,后来还放了官,而儒林中老秀才老童生屡试不中,五六十岁还进考场的比比皆是。
不过有一点欣慰的是,当时儒生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是挺高的。这不应该说它是封建等级制的余毒。有学问的人、做学问的人、教学问的人,应该在哪个时代都得到社会认同和民众尊崇。
第二声叹息——给吴敬梓老先生。
史书记载,吴老先生幼即颖异,善记诵。稍长,补官学弟子员。尤精《文选》,赋援笔立成。不善治生,性豪迈,不数年,旧产挥霍俱尽,时或至于绝粮。雍正十三年,(公元一七三五年)巡抚赵国辚举以应“博学鸿词”,不赴。移家金陵,为文坛盟主。又集同志建先贤两于雨花山麓,祀泰伯以下二百三十人。
通俗些说,吴老小子聪明得很,却是个败家子,不会治家,不会理财。老爸去世后,家产闹纠纷,分得也不算多,大概也就才够普通五口人家过上三辈子吧。结果,他就是个人傻钱多的冤大头,心眼好、心肠软,卖田卖房子,来者不拒,10年就荡了个精光。
这跟《儒林外史》中的杜少卿一个德性,可以说书中就是吴老先生自己的人生。乡宦家里,教子侄们读书,就以之为戒。每人读书的桌子上写一纸条贴着,上面写道:“不可学天长杜仪。”
看着书中杜少卿的行事为人,总有些揪心,怕他烂好人一个浪荡完家产怎么生活?当看到他搬去南京后,还能会上一帮真儒生真名士,做一点事功,自己初心依旧,老婆也甚是看得开,不由得放宽了一点心,这世道总还是有希望的。
二点启示
《儒林外史》中有高谈阔论的“假名士”,也有不计功名利禄的真风流;
有抢夺弟媳家产的贡生,也有念旧长情的进士;
有变着法子要钱的门客下人,也有知恩图报的义仆管家;
有喝酒吃肉的假僧人,也有有乐善向佛的真和尚;
有欺软怕硬的势利客商,也有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儒商;
有胆小怕事的酒肉友,也有急公好义的江湖客;
有用猪头充当人头骗财的“侠客”,也有千里寻父的真侠士;
有铺张戏子和小道士娱乐的死太监,也有善战爱民的真将军。
这是明代的儒林,也是清朝的现实,哪个时代都可以找到影子。我们不也一样有小人有君子,有污吏有好官,还有伪造档案的假官、骗得省部大员团团转的“高干子弟”,骄横跋扈的官二代、炫富比斗的富二代……
第一点启示——古今通心。
这个世界不独是那个儒生的世界,而永远都是世俗的世界,就是人心的世界,一切发展的不过是外面的而已!
第二点启示——俗中高洁。
儒生的名士梦想:祖荫有余德,俗事无需理;谈笑有鸿儒,庙堂大人挺;野有侠名,朝有美望;可清淡,可携美;可自乐,可众娱;可著书,可育人,随心而为无有规。
网友评论